清代有三个省的总督,不仅任职资格高,且皇帝很难百分之百放心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4-27 07:35:22

自北宋建国后,太祖皇帝吸取了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地方封疆大吏进行严格管控,及至明清两朝制度更为成熟,朝廷对地方大员的驾驭富有成效,且没有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的情况。

相比之下,清代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随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和朝廷权威的不断上升,各省的督抚都不可能向中央政权发起任何挑战。

历代皇帝对于封疆大吏的任命都十分慎重,大的原则就是非“亲信之人不用”。然而大清疆域广阔,总是有个别的省份让皇帝不放心,全国八大总督中,至少有三个总督的选任必须是要精挑细选的。

第一个是陕甘总督

自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西北方向的统一成了国家的军事重点核心地区。具体一点就是新疆、西藏、青海,这三个地区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乾隆中期,都是战争频发地,且每次发生战争,都是大兵团作战。

康雍乾三朝,重点的打击对象是蒙古的准噶尔部,其次是回部叛乱、维护西藏统一。仅平定准噶尔部一战前后就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可以说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是清代历史上跨时最长、耗费国力最多的战争。

陕甘作为西北的前线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军事地位。从平定三藩开始,陕甘的绿营军队数量就一直占据全国榜首,陕甘绿营不仅数量大,关键是经过百余年的战争洗礼,战斗力也排在全国第一。

按照定制,绿营军队的最高统帅是总督,所以陕甘总督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御史不完全统计,陕甘一省的绿营军队总数大致为9万余人,占了全国绿营总数的六分之一。

以任职资格而言,各省的总督不分满汉缺,但历任陕甘总督几乎清一色都是旗人,鲜有汉臣担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陕甘总督其实就是“旗缺”。

陕甘总督如此重要的角色,皇帝自然不会轻易授予汉臣。实际上,在战争时期,蒙古、青海等反抗部落的首领,也都暗中拉拢陕甘总督。

试想,如果陕甘总督倒戈,凭借手里的十万大军,足可席卷中原,不说打到京师,至少其破坏力不会亚于三藩之乱。所以陕甘总督的人选,非皇帝极度亲信之人不予。

第二个是四川总督

四川临近陕甘,处于西北次前线地位,战略位置同样也很重要。清初中期,每次西北有兵事,陕甘、四川的一把手就经常易名,三个省往往会合为一体,总督的名字或称川陕总督,或以陕甘总督节制四川,等等。

乾隆十三年用兵金川,才将四川总督定为专缺并兼巡抚事。从大清开国一直到乾隆五十八年之前,四川总督清一色都是旗人,此后才逐步放给汉臣,大致可以认为四川总督属于“半个旗缺”。

四川是多民族聚集区,大小金川反叛朝廷就给历代皇帝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所以四川总督的主要职能,就是要防范辖区内的少数民族作乱。

为了加重四川总督的实权,不仅让其兼巡抚衔,还让提督与总督同驻一城,这也是清代各省中,唯一一个案例。

当然令皇帝深感忧虑的还有另一层原因,四川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特点。在交通不便的封建时代,中原兵马入川的道路十分艰难,没有绝对的优势是很难进入四川的。

历史上,刘备据成都窥视中原,安史之乱唐玄宗退居四川,这都是活生生的教训,谁敢保证四川不会出现下一个割据势力呢?

第三个是两广总督

广东、广西在清代各省中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无法与江南省份相比,两广总督在全国八大总督中的排名也比较靠后。

之所以说两广比较重要,主要还是沿海的优势。清代奉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力鼎盛的乾隆朝,全国仅开放广州一个口岸,所有的对外贸易都被局限在广东。

广东与洋人接触多,对西方各国的情况也就比较了解,在天朝上国思维的影响下,皇帝内心里是不愿意官员与洋人走得太近的,认为这样做势必会掉了大清朝的身价,同时也容易让官员心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不仅如此,广东因贸易发达,官员很容易被商人腐蚀进而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这一点是皇帝最不想看到的,因为官商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会给整个吏治带来负面影响。

清代素有“官运通选广东”的说法,所谓的官运并非是指仕途前程,而是指“财运”,广东统省的大小官员,几乎被广东十三行商人以及外商拉拢,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

从历任两广总督的情况来看,总督一职具有任职短、署理多的特点。基本上总督很少有连任的多为一年至三年,且总督有一半都不是实授,而是署理,这也证明皇帝对两广总督并不十分放心,随时都有撤换的可能。

要说最放心的总督,反而是直隶、两江以及内地省份的总督,他们或距离京师近便于掌控,或是辖区多个军政长官并存,便于互相牵制。总之就是一句话,凡是越远的省份、军事经济事务越重的省份,皇帝就越不放心。

1 阅读:375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