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楠熙看文学 2024-11-12 05:25:32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文艺报,有补充

“来参加这个会,我的心情是亢奋的,因为这是我在40年前写下的文字,讲述的是我40年前的一些特殊经历。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青壮年时代。”10月29日,在《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现场,该书作者、“人民艺术家”王蒙动情地说。

王蒙与吴义勤共同为新书揭幕

此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胡友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及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活动由作家出版社社长、董事长鲍坚,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共同主持。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王蒙的文学创作生涯跨越了70年,发表作品字数超过2600万字,进入耄耋之年后依然笔耕不辍,旺盛充沛的创造力令人钦佩。举行此次研讨会,既是向王蒙致敬、向经典文学作品致敬,也是为了学习王蒙的创作精神和创作理念,从他这里汲取文学养分,激发文学创新活力。《在伊犁》的艺术魅力来自生活和人民,书中那些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坚守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手法创造出来的典型,他们身上传递出的勤劳、善良、坚毅,他们对生活保有的乐观和热爱,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发现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生活之美。王蒙多次提到伊犁是他的第二故乡,那片辽阔的大地早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在伊犁》以高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欢笑、共同劳作的美好生活图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力,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永不停歇的探索和追求。希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向王蒙学习,做人民生活的歌者,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向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开创新艺术空间、创造新文学形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阅读这部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你用文学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文学的情怀去写世界,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财富。伊犁或者整个新疆,对王蒙而言正是如此。”阎晶明表示,《在伊犁》是新疆地区民族团结、民心相通的生动见证,作品所写的虽然是过去的岁月,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新疆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在书中都有充分的精彩描写,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和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心向往之。书中的叙事人老王,既是一名叙述者,也是一名民族团结的使者,我们今天需要有更多老王这样的使者出现,去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各族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

钟廷雄谈到,《在伊犁》书写了王蒙在新疆伊犁的难忘记忆,字里行间表现出对新疆及新疆各族人民的浓情厚意,作者与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交往,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文化的支撑,也需要文学的贡献,期待作家们用文学之笔讲好新时代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推出更多反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佳作。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对《在伊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展开了研讨。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谈到,《在伊犁》是王蒙对自己人生某一段岁月的文学性的、真诚的思想告白,也是一份备忘录,记录了新疆民族兄弟在特殊年代的实际生活形态。这部作品体现了王蒙对时代和人民的关系的思考,在汉族与新疆少数民族之间架起了友谊桥梁,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在伊犁》是王蒙先生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展现了作家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情实感。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他对人民群众的赞美和讴歌。王蒙先生通过学习维吾尔族文化,丰富了创作风貌和艺术品格,展现出快乐、天真的一面,而作品中的深情与信念都来自人民,使王蒙先生一路跋涉,万山无阻地走到今天,并且也能快乐地继续走下去。

作为60后出生的一名学子,《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对《在伊犁》充满感情。她回忆起年轻时阅读王蒙作品的经历,感慨于作品带给她的精神滋养和文学启蒙。徐坤认为,《在伊犁》是王蒙先生创作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一代文学青年的青春记忆。作品展现了王蒙先生对新疆大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榜样。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谈到,王蒙先生在新疆的数年劳动生活对作家生涯的意义是奇特和珍贵的。他的深入生活与一般作家不同,历经生活的波折坎坷来到群众中,能够真正体验人情冷暖。《在伊犁》体现了王蒙先生对小说美学形态的把握,对生活的映照和影射都是无懈可击的,生命和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融合。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在伊犁》真实地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充满了历史感和真实感。作品以时间节点记叙,让读者获得无可比拟的真实感,王蒙先生以其真实的笔触,反映出当时各民族人民一家亲的历史壮景。《在伊犁》像一根线,将那些只有他所经历的独特故事,宛如一颗颗珍珠串在一起,给我们展示出一副华丽无比的项链。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谈到,《在伊犁》是对文学原乡的深情书写,展现了新疆的风景、文化和人民。作品体现了作家面向群众、赞颂生活的写作,以及对人民心灵的赞美。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展现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打开了读者的视野。王蒙先生以发现的眼光,呈现出生命当中细微、精妙、有趣的地方,将历史的一颦一笑永远留在了纸上。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认为,王蒙先生的《在伊犁》作为他经典作品的一部分,依旧常读常新,依然散发着醉人的思想艺术芳香。作品展现了作家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情实感,以及对老百姓的赞美和讴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形象丰富饱满,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姑丽娜尔·吾甫力谈到,《在伊犁》系列小说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中最重要的一点“交心”,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好的诠释。作品体现了王蒙先生与维吾尔族文化的对话,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交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展现了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渊源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作家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以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在伊犁》是一个有“我”的作品,是带有经验性质的一个反启蒙叙事。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作品是一个抗拒时间的诉苦的诗,不是感伤的诗,它洋溢着颂歌般的激情,以阳光的、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在伊犁》体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把人凝聚在一起的理想力量。

研讨会最后,王蒙先生向大家对《在伊犁》的关注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在写作这些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生活的共同体,也是文学的共同体。我对新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了深情,能够在伊犁遇到这些朋友,我就够幸福的了,就够我感恩的了。这是新疆各族人民给我的馈赠,我在写作时当然是一种快乐的心情。”王蒙谈到,这种快乐的态度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家国的责任、对边疆的责任、对伊犁各族人民的责任,“我的快乐与深情,也是共同体的一种。这也许也是《在伊犁》在40年后重新出版的一项意义所在。”

与会嘉宾合影

作家出版社多年来出版了王蒙的《加拿大的月亮》《苏联祭》《青狐》《笑的风》《从前的初恋》等20多部作品,1984年出版的《在伊犁》便是其中之一。《在伊犁》原名《在伊犁系列小说——淡灰色的眼珠》,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9篇作品,文字优美、感情鲜活,极具地域风情,记录了王蒙在新疆伊犁独特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乡村哲人穆敏老爹等经典形象。此次再版,作家出版社以上述版本为重要参考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并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访巴彦岱》一文,在图书装帧风格上也力求淳朴大方、体现民族风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在伊犁》能够以最完整和最本真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使其成为探索王蒙文学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范本,也为新时代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认知新疆文化的文学之窗。

0 阅读:0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