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影响颇深。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中国、乃至在整个亚洲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以至于他还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在鲁迅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也同样非常优秀,尤其是三弟‘周建人’,其在建国后更是先后做到了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等职。
而周建人的事迹比起兄长鲁迅来,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周建人,浙江绍兴人,1888年11月出生,鲁迅先生的三弟。他出生后不久,家庭就发生了变故,祖父周介孚因事被关入监狱,父亲周伯宜又身患重病,家道中落,全家不得不前往乡下避难。
来到乡下后不久,父亲周伯宜就因病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变得越发艰难。
1902年后,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东渡日本留学,留下年仅14岁的周建人独自一人在家中侍奉老母。
事实上,当时周建人是有机会到南京去读书的,但无奈家中老母孤苦无依,于心不忍的他,只好决定留下来照顾母亲,日后靠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
在此期间,周建人对植物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鲁迅先生还专门从日本给他寄来了很多本植物学的书籍,后撰写出了《会稽山采物记》等著作。
时间来到1919年,三兄弟将绍兴的老屋卖了以后,全家搬到了北京定居。
来到北京后,周建人就在北大旁听哲学,并翻译自科学著作,后经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而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周建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后编写出了中学《植物学》等课本以及大量的科普教育读物,成为了名噪一时的生物学家。
此外,他还结识了我党早期的共产党人沈雁冰、瞿秋白等;在期间,他还曾应瞿秋白同志的邀请,到上海大学教授进化论。
在革命战争年代,周建人曾担任反对国民党政府迫害进步人士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调查委员,在任期间,他曾积极组织掩护、营救了许多被敌人逮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
抗战爆发后不久,周建人就失业了,但尽管如此,他依旧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期间还曾联合上海文化教育界的爱国人士,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建人又陆续发表了“论历史行进的方向”、“漫谈一党专政”等许多著名的文章,强烈呼吁民主、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并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内战的政策,受到了文化界爱国人士的一致好评。
据统计,仅在1945年至1948年这4年时间里,周建人先生所撰写的关于和平民主的文章,就高达上百篇之多,深刻表达出了先生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愤恨,以及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1949年10月1日,周建人先生期盼数十年的重要时刻终于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建国后,先生受到重用,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高教部副部长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担任高教部副部长期间,他还为中国农业大学选择了校址。
1958年后,周建人受组织委派,前往浙江工作,历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
尽管身居高位,但他时刻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要求自己,每次来北京开会,他也都只乘坐客车,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到浙江任职时,周建人先生已是年过古稀了,加上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好,所以当时很多同僚都建议他常到各疗养胜地去休养一下,但他每次都拒绝了,他说道:
“现在国家的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还有困难,我不能安心花国家的钱去休养。”
三年困难时期,组织上为了照顾先生的身体,曾多次劝他到青岛或大连去休养,但每次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周建人先生对群众的感情很深,无论身居何位,他都时刻将群众放在第一位。
70年代初期,先生奉调回京工作。当时,先生的住所墙上原本设有铁丝网,先生住进来后便让人把它给拆除了,其目的就是不希望与群众产生隔阂。
有一次,邻居曾反映先生家烧暖气的锅炉鼓风机声音太大,影响休息,先生知道后,便立即让人将鼓风机搬了进来,靠近自己的卧室。
1964年,76岁的周建人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之后又成功当选为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然而,尽管身居高位,但先生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位人民公仆的角色,兢兢业业、清正廉洁,真正表现出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先生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96岁。在临终前,先生曾留下了4条遗言:
第一、不开追悼会;
第二、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第三、遗体交给医学院做医学研究;
第四、将骨灰撒入江海。
直至临终前,先生想到的都是如何节约国家资源、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拖后腿”,先生之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
好样的中国男儿[点赞]为他的所做的所有事情值得点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