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陈毅追悼词,周总理修改“功大于过”,毛主席批示:去掉这句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12-07 18:12:05

1972年1月6日深夜,伟大的诗人,共和国的元帅陈毅走完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按照规定,陈毅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的葬礼规格,自然是不能太低,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这并不现实。

除此之外,关于陈毅的追悼词,也被进行了压缩,周恩来总理是陈毅最为亲密的战友之一,他如今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力为老友争一个公正的评价。

陈毅的追悼词中,有这么4个字“有功有过”,周恩来看后,强忍着泪水,将这4字修改为了“功大于过”,可让周恩来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看到他的修改后,却是批示:去掉这句。

中国人素来讲究“盖棺定论”,那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901年,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少年时期,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毅力,读私塾时,当其他同学都在为文言文而伤脑子时,陈毅却是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不仅记忆力超群,而且对老师的释义也理解的很透彻。

时间久了,当地的人都将陈毅称为了“小神童”,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炮声在湖北打响,尽管枪声距离陈毅有着上千里之遥,但陈毅小小的心灵,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场由革命人参与,领导指挥的运动,在陈毅的心里,留下了久久不息的共鸣。

随着年龄的增大,陈毅也四处学习,他也逐渐的明白了家国情怀,尽管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但对陈毅来说,这些太遥远,他更喜欢的是文学,当然,他的这些兴趣,也为陈毅成为一名伟大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随着四川军阀混战不断,陈毅的眼光,也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四川。

人在少年的时候,最是无畏,青春正好,可谓是“少年言志不言愁”,看到了那么多的国破山河,陈毅却从来没有沮丧,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看不惯,那就想法的去改变,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或者说是吐槽,因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了影响陈毅一生的爆发点,陈毅知道国家已经到了不得不救的地步,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陈毅开始频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并在同年,获得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次赴法确实改变了陈毅的人生,因为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后来的“大人物”,比如蔡和森,周恩来等等。

此时的法国也并不安宁,共产党人在法国的运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不满,1921年,陈毅不得已被武装押送回到了国内,而此时的中国对陈毅来说,更像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陈毅当上了《新蜀报》的主笔,他开始一边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边用自己的笔启示世人,1923年,22岁的陈毅,正式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可谓是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从此,陈毅将自己整个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等。

南昌起义后,是陈毅与朱德将队伍给带了下去,仅这一件事,就足以让陈毅青史留名,是他保护了革命的火种,后来在湘南起义中,他又与朱德同心合作,在运动中寻找和打击敌人,将敌5个团全部击溃,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朱毛会师”,使得中国革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虽然陈毅的名字并未在上面,但毫无疑问,他可是除了朱德,毛主席的三号人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初有“三驾马车”,说的就是毛主席,朱德,陈毅三人,在中央红军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陈毅当然也有过一定的错误,但事实上,他的功劳也是相当大的。

1934年长征,陈毅留了下来,他面对更加险恶的环境,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他所经历的苦难,并不逊色于万里长征,陈毅在南方坚持游击战,同样也牵制了敌人,并为我党在南方留下了重要的武装力量,抗战初期,正是南方游击队,组建成为了新四军。

后来,陈毅历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领导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上海解放后,陈毅作为首任市长,为稳定上海,又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毅先是命令战士们不准进民居,也不准战士们随意开枪开炮,因而在历史上,上海解放后,诞生了经典的一幕,解放军战士们宁肯睡在大街,也没有打扰老百姓。

毛主席对陈毅的做法高度评价,连说“好好好好”这是主席对陈毅最大的称赞。

无论是在红军时期,还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陈毅都为革命立下了卓著功劳,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他毫无意外的成为了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授衔后,陈毅将重心放在了外交工作上,他作为共和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以“铁血”闻名,他干脆利落的话语,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一家之言”,使得中国很快以一个伟岸的身影,挺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1967年,陈毅因为参加了“二月逆流”,自此人生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他的身体,也是在这个时候垮了下来,甚至在之后,他还患上了结肠癌,面对人生的无常,陈毅似乎看淡了,但是老战友周恩来尤其关心,他不仅安排陈毅住进了北京日坛医院,而且还要求院方尽最大的力量进行救助。

1971年12月26日,昏迷中的陈毅忽然醒了过来,他张口就说:“今天是主席的生日,我要吃碗面条,给他庆生。”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家属全部都低声的抽泣起来。

1月6日深夜,陈毅永远告别了他最亲爱的人们,他最爱的这片土地。

陈毅去世后,关于如何对待他的追悼会,成为了当时的一大问题,由于生前受到牵连,导致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已没有职位在身,根据中央批准的文件来看,不符合高规格葬礼要求,所以周恩来要求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举办追悼会,由李德生负责。

李德生很快将一份悼词送到了周恩来的办公桌,周恩来发现悼词中说陈毅“有功有过”,他觉得不符合事实,就改为了“功大于过”,

毛主席对周恩来的修改不以为然,他认为关于对陈毅功过的定论,不宜在追悼会发表,就批示将这句话去掉,听到毛主席的批示,周恩来与陈毅的家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对毛主席的这个批示,是相当感激的。

1972年1月10日,就在陈毅追悼会如期举行时,毛主席却身着睡衣突然到访。

看到陈毅的妻子张茜与他们的孩子后,毛主席也潸然泪下,说:“陈毅是个好人,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是作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这已经作了结论嘛。”

追悼会上,毛主席如同大家一样,向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三鞠躬,深情凝视着陈毅微笑着的遗像,思索良久才慢慢离去,在毛主席的心里,陈毅始终是他的好诗友,始终两人都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

结束后,毛主席又勉励了陈毅孩子一番,才缓缓离开,这次参加老战友陈毅的追悼会,也成为了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参加别人的追悼会。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