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古代的人画像、百姓生活等都是水墨画的形式来展现的。但在晚清时,有位画家用油画的形式记录了晚清人们,画作还是耶鲁医学院的教案。
“呱呱”叫的林官生平林官自画像
关乔昌,外国人都叫他Lam Qua(林官或林呱)。
在那时,做洋画生意的人都会自称“Qua(呱)”。叫这个的原因有两个猜测,一是外销画家为了与洋人来往的时候,自高身份,就自称“呱”,与“官”谐音;二是“Qua”是从葡萄牙语Quadro(意为绘画)而来。洋人们一见到店铺匾牌有Qua,就知道这是做洋画生意的。
这些最开始做洋画生意的呱字辈是最早把西方写实绘画传入中国民间的一批人,而林官就是之一,他也是呱字辈中名气最大的画家。
林官在画画的照片
一开始,他的画十分简单、低水平,只有人物外形,没有阴影、透视。后来他师从乔治·钱纳利,画技从此得到极大地提升。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
当时从世界各地来的各国水手、人民到岸后都会向家人邮寄一张肖像画,以示旅程顺利平安。1830年,林官在广州十三行开了一家画室,专做洋画生意,价格只收钱纳利的五分之一,15块钱,林官的风头和生意更是盖过了钱纳利。
1845年9月,林官将画馆搬到香港皇后大道。1860年,林官去世。
林官与彼得·帕克,惊世骇俗的肿瘤画像当然,仅凭物美价廉的洋画画技并不能使林官至今都有如此大的名气。林官的画作有大量中外商人、政治家如林则徐等,对研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其中,他受彼得·帕克委托的肿瘤画像,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官所画的彼得·帕克
彼得·帕克是一位美国医生、传教士。1834年,帕克在获得耶鲁医学院博士学位的一个月后,在美国和英国的赞助人的帮助下,在广州开了家医院,专门治疗眼科疾病和肿瘤,免费帮中国人治疗,把西方医疗技术引入了中国。
也就是在这时,帕克结识了林官。林官受帕克委托,在术前画下肿瘤病人的画像。肿瘤画像尚存有110幅,其中86幅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图书馆,23幅在伦敦盖式医院的戈登博物馆,1幅在波士顿的康特威图书馆。
由于晚清时中国根本没有手术,肿瘤病人患上肿瘤后只能任其恶化,肿瘤的大小及恶化程度在欧洲或美国都十分少见。画像中的患者有5岁到35岁,画像里的患者都没有表达出痛苦或悲伤的情绪,十分冷漠、平静。
以下为现存林官作品,可能会引起部分读者不适,但已经从中挑选了肿瘤较为没那么惊世骇俗的六幅患者图:
彼得·帕克在波士顿向观众展示了这些画像患者的病情、名字、故事等。
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图上白衣男子叫王克经,27岁,是广州一位茶商的儿子,是先天性肿瘤。患病的四年来,肿瘤越长越大,已经相当于王克经三分之一的重量。肿瘤画画于1837年。
彼得·帕克描述,当时王克经本人和他妻子都不愿意、很害怕做手术。1838年3月26日,王克经突发高烧,三天后去世。彼得·帕克曾想将遗体解剖取去肿瘤,向王克经家人解释了取出肿瘤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但王克经的母亲和遗孀还是不同意——因为她们怕血,怕手术会让死者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