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全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哪些改变?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4-28 06:01:43

北京在历史上曾有一个妖魔化的名字——妖穴,这个名字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给起的。不仅仅是北京,大清十八个省以及各府州县的名字也都发生了一些变更。关于太平天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御史此前没有讲过,本期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内容。

太平天国简史

1851年1月11日即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在广西浔州府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宣告讨伐清廷。

咸丰元年闰八月初一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城,废除清代的纪元颁布“天历”,以该年(辛亥)为辛开元年。同时大封诸王,这就是著名的“永安建制”。

咸丰二年三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攻桂林破全州,又东北向进入湖南,下永州府道州、郴州直隶州,北取长沙府益阳县、岳州府。不久克湖北汉阳、汉口、武昌三镇,继而沿江东下,破九江府、安徽省会安庆府及芜湖府。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陷江南重镇江宁,并建都江宁城,改名为天京。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政权基本处于稳定不再流动,战略上以天京为中心,东占京口,又派出两支部队:一支西征继续扩大版图;另一支自扬州北伐,孤军深入,经山东一路打到直隶,给清王朝带来极大的威胁。

此后数年太平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斗争,但因太平天国内部出现矛盾,引发了“天京事变”,这也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同治三年六月初六日,天京被清军攻克,至此,持续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宣告失败。

太平天国政权设立的地方行政系统

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等便着手制定全国的行政系统,在清代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将全国重新划分为24个省份,其中包括原先的18省,只是名字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广东、广西、甘肃、四川、珊东(山东)、珊西(山西)、芸南(云南)、桂州(贵州)、江南(江苏)、罪隶(直隶)、浙江天省(浙江)、福建。

需要强调的是,江苏省被分为苏福、天浦二省;东三省被分为奉添(奉天)、吉林、乌隆江(黑龙江);以及伊犁省(即新疆)。

历史上凡是新政权成立后,都会对全国的行政系统加以调整,这一点本不算稀奇,只是太平天国政权的统治者格局似乎有点小了,好端端的直隶省非要改为“罪隶省”,显然如此改法是很难让天下人信服的。

除了部分省份改名以外,很多地名改动也很大,主要原因是为了避讳。按照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清代境内所有省、府、州、县地名,凡是含有避讳字者,无论太平天国占领与否,均要改动,避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宗教避讳,皇、上、帝、爷、火、华、基、督、耶、稣、国等字均需避讳,如改上为尚,改华为花,改国为郭,等等;

二是避天王和各王名讳,采取在本字上加偏旁的办法,如改秀为绣,改全为荃,改青为菁,改昌为玱,等等;

三是迷信避讳,如改黑龙江为乌隆江,等等;

为了表示对清政府的痛恨和敌我分明的立场,洪秀全改北京为“妖穴”,这一点就更突出了太平天国统治者狭隘的心理。

全国的24个省份确立以后,洪秀全等开始细化地方行政系统,因“府”为诸王府之称,所以改府为“郡”,实行省——郡——县三级制。但是有一些直隶州和散州仍称州。

另外还规定,全国各省除了江南省划为12郡以外,其他省都统一划为11郡,只是太平军始终未能攻克江苏全境,全国的大半疆域仍在清王朝手中,所以这种地方行政的划分,其实还是满足虚荣心并无实际意义。

行政系统改了官员的名称自然也要改,省的一把手分为文将帅、武将帅,其次是提考;知府、知县被废除,改为郡总制,县监军。

为了让读者朋友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御史便以安徽省为例,来看一看太平天国具体的行政划分。

咸丰三年八月太平军占领安庆城,建为省会。此后安徽省领10郡、3州、51县。主要职官有安徽省文将帅、武将帅、正副掌考、正副巡河道等。各郡辖区如下:

安庆郡,治所怀宁县,领怀宁、桐城、潜珊(潜山)、太湖、望江、宿松6县;

庐州郡,治所合肥县,领合肥、舒城、巢县4县及无为州;

六安州,领英珊(英山)、霍珊(霍山)2县;

凤阳郡,治所凤阳县,领凤阳、凤台、定远3县及寿州;

宁郭郡(宁国府),治所宣称县,领宣称、泾县、宁郭、太平、旌德、南陵6县;

徽州郡,治所歙县,领歙县、休宁、黟县、婺源4县;

和州郡,即和州直隶州,仅领含珊(含山)县;

池州郡,治所桂池县,领桂池、菁阳(青阳)、铜陵、建德、东流6县;

太平郡,治所当涂县,领当涂、芜湖、繁玱(繁仓)3县;

泗州郡,领添长(天长)1县;滁州直隶州领荃椒(全椒)1县,颍州郡,颍尚(颍上)县、霍丘、蒙城3县;广德直隶州领建平1县。

太平天国政权从始至终也没有全部占领安徽全省,上面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的州县,实际上当时正处于双方拉锯之中。而除了安徽、江西以外,其他长江以南省份基本上都是双方各半。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