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人是单亲家庭,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在他成年后,跟母亲的关系就非常差。有时候他晚上回去,母亲数落几句,他就气得摔门而去。
后来因为他三十多了也不结婚,母子之间经常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以至于他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回家也是尽量不跟母亲说话。
越是如此,母子关系越是紧张,彼此心里都难受,但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问题。
父母的不满意,对子女其实是一种残忍的逼迫!我发现老一辈的人大都是“管得太宽”,他们对于子女教育永远是说教式的,或者就是棍棒教育,他们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的理念。
在他们眼中,子女不管怎么样都是有缺点,不是不聪明就是没出息,好像永远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就算有些父母是沉默寡言的性子,心里的不满也是掩饰不住,对子女进行无声的压迫。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就会很痛苦,而且很难宣泄出来。一开始他们尝试迎合父母的期望,后来又是抗争,结果都行不通。
于是很多子女就对父母一方面是亲近,有孺慕之情,一方面又有一种莫名的怨恨之意,想要逃离他们。
父母为啥对孩子不满?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个老人都八九十岁了,她对几个儿女仍然是各种埋怨,说这个儿子不孝顺,那个儿子没出息,这个闺女胳膊往外拐,那个闺女不贴心,总之没有一个好的。
或许她那一代人都是“养儿防老”的理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盼着儿女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让自己有脸面。
既然是这样的期望,那大多数子女都达不成,所以父母心里就不满意,甚至是越是亲近、孝顺他的孩子他就越瞧不上,认为是没出息。
说穿了还是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太大,私心太重,只顾着自己,而不是真的疼爱孩子。
而这也正是家庭悲剧的根源之一,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认同和评价极为重要,但很多父母都很“残忍”,他们从来不会让子女心里好过(或许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还以为自己是爱孩子的)。
如果子女达成了所谓的“成功”,父母就真的好吗?未必。再举个例子,某人农村出身,光宗耀祖的意识深入人心,他出门在外打拼,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最后终于算是发达了,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父母挣得了脸面。
然后呢,父母在他面前就比较“卑微”,他也习惯了用金钱、物质来对待家人和亲友,谁听他的,谁说他好话,谁承认他的成功并承认不如他,他才赏赐一样给点好处。
哪怕是在结婚后,他也是以钱来维系婚姻关系,他认为钱都是自己靠本事挣得,老婆是不劳而获,自然是必须听自己的。这就导致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后来又牵扯到彼此父母,搞得鸡犬不宁。
以功利心开始,就必然是功利性的结果。到了老年后,再想着亲情,彼此的关系都很难纯粹了。
想一想,这个人未尝不是一种“报复”,是父母的功利心带来的问题。
钱重要,还是情重要?理智点说两者都重要,但很多人都是嘴上说感情重要,实际上心里是认定金钱重要。毕竟大家都是俗人,“有用”与否的功利意识深入人心。
站在子女的立场上,有时候确实是有苦说不说,毕竟父母之恩为大,“天下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而且不管子女怎么努力,其实也扭转不了父母的观念,父母有父母的局限性。
所以身为子女,只能是被动承受,然后自己想着去化解,尝试理解父母,接纳他们的狭隘、自私、势利心和庸俗。不然的话,自己就会很痛苦,跟父母的关系也很难好转。
人生在世,“情感”说起来无用,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如果人和人之间是纯粹的利用关系,那生死都是疲劳,活着又有什么趣味呢?
要知道,金钱只是工具,是身体所需的物质基础,但人本质上是要活在精神世界的,这有个需求层次的问题,我们到最后终究是渴望别人的认同,渴望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的满足。总之,恨是愚蠢的,爱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