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发掘始末,考古队员清理棺椁时被吓跑,惊呼:尸体还是软的

盛朋评社会 2023-02-02 01:17:00

定陵发掘后,考古人员在清理文物

前言

在中国考古史上,发掘明定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大量珍贵文物出现,还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发掘的过程很不容易,寻找地宫的隧道一波三折,直到出土一块16字石碑,为地宫的方位提供了线索。

雷雨天,一位民工被闪电击中死亡,令考古队员情绪低落;一位老头的出现更增添了发掘定陵的“神秘感”;直到地宫“金刚墙”出现,考古队又陷入地宫是否有毒气、飞刀、陷阱的争论中。

最终郭沫若给出意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做好防护进入地宫,确保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

01为何由发掘长陵改为定陵?

1955年,由郭沫若、吴晗等人联名提请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报告中写道: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

通过对长陵的发掘,以活生生的事例与实物,进行历史探索,并利用这些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陵墓发掘后,就原址建立博物馆,将出土器物整齐陈列……

由此可见,最初郭沫若等人想发掘长陵,可最终为何发掘了定陵?

毫无疑问,发掘这样的大型陵墓是一项大工程。当时报告批准后,在吴晗的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有郭沫若、沈雁冰、王昆仑、范文澜、夏鼐、郑振铎等人。委员会成立了一个考古工作队,具体从事发掘工作。由考古工作者赵其昌任队长,白万玉担任副队长。

一切准备就绪,赵其昌带领工作队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县天寿山十三陵的长陵,在宝城、宝顶上进行勘探。

勘探的目的是找出通往地宫的隧道,在有条不紊保存好坟墓内的文物、棺椁的前提下进入地宫。

然而,考古队员从冬天一直勘探到春天,仍旧毫无结果。鉴于长陵的勘探没有线索,发掘委员会决定先尝试发掘一个小的陵墓,等有经验后再发掘长陵。于是考古队把目标转向了献陵。

献陵的规模比较小,距离长陵也较近。

但考古队员经过半个多月的勘探还是毫无结果,没有找到关于地宫入口的蛛丝马迹。

经过夏鼐、郑振铎等人研究,又决定将发掘目标转向定陵。

由发掘长陵到发掘献陵,再由献陵转而发掘定陵,明陵的发掘可谓一波三折。从这里看出,明陵的地面建筑虽然宏伟,但地宫的情况对于考古人员来说一无所知。人们只是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来判断地宫的情况。但一个根本问题是:假如找不到通往地宫的隧道,发掘就无从谈起。

但是,考古队的人员还是很有运气的。当勘探转移到定陵时,就在那里“定格”了。起因是考古队发现了一个城墙洞口,从而揭开了通往地宫的“秘密”。

一天,当考古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赵其昌忽然发现在距离地面3米多高的城墙上房,有几块城砖塌陷了下来,露出一个直径大约半米的洞口。由于没有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过观察判断,这个洞口好像一个小门的上端。经过夏鼐亲临现场勘探后,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他认为,通往地宫的隧道应该距离这个洞口不远。

这令考古队员们欢呼雀跃。

寻找定陵入口的线索终于找到,工作队便全力投入定陵的发掘中。

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边村庄的60多位村民参与发掘。

1956年5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工作队首先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洞口的地方挖一条宽约3.5米,长约20米的探沟,从而摸清地下的情况。考古队员做好挖掘的范围,民工们一铁锹一铁锹地挖出黄土,再把黄土装入筐中运到远处。

大约挖掘了两个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一块石条露出来,有位民工忽然喊道:“石条上有字。”

考古队员过去,就见石条上刻着“隧道门”三个字。

吴晗和夏鼐闻讯赶到工地,一致做出“这里就是地宫隧道入口”的判断。果然不出他们的所料,在挖掘10多天后,距离地面约4.2米的深处发现了用城砖整齐砌就的砖墙,如同一个胡同般,由南向北弯曲伸展。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考古队认为,这应该是通往皇陵的“砖隧道”。

但是,考古队为保证陵墓内安全,决定在发现“砖隧道”后再在定陵明楼后面挖一条长30米、宽10米的探沟,从而找出关于陵墓内部的更多线索。这表明考古队的小心谨慎,但也在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

02发掘过程出现问题,16字石碑的出现,令发掘“柳暗花明”

发掘探沟的过程并不容易。这么大的一个皇陵,关于隧道和地宫的情况虽然有一定文献记载,但文献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在第二条探沟开挖一个多月后,没有发现有用的线索。

考古发掘是单调枯燥的,随着不断地挖掘,不仅民工的热情有所下降,就连考古队员们的情绪也有些低落。

一个雷雨天,当地农民谷永中、周福林、张利三人跑到长陵一个大殿内避雨,也是巧合,正好一声闪电响,把谷永中依靠的大殿柱子击中,谷永中当场死亡,周福林和张利两人也不同程度地受伤。

那时候村民信息闭塞,缺乏科学素养,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村民“触景生情”,民工们更是神情紧张,不由议论纷纷。更有甚者,一位年长民工忽然跪在陵墓前磕头,声称自己不应该来挖陵。

毫无疑问,这对发掘造成影响。民工有的找借口溜了,有的干脆不来了,就算没走的也懒懒散散。

队长赵其昌和副队长白万玉不断做民工们的工作,终于使他们稳定下来,发掘得以继续进行。

针对发掘的情况,夏鼐决定加深探沟。

果然又发现了新线索。

一天, 民工栾世海挖出一块长约1尺、宽约半尺的石头,上面刻有16个字: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的发掘,被称之为“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

它标明了地宫的位置。

这让发掘工作“柳暗花明”,考古队和民工们不由欢腾起来,几个月来积压的郁闷和“谜团”解开了。

第二天,民工们做了一个木头盒子把石碑保护起来,这块为定陵发掘立下功劳的“指路石”成为一件重要文物。

03找到金刚墙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找到金刚墙就可以说找到了地宫。16字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工作人员的劲头,挖掘的进度加快了。为了保证发掘后的文物能在一个不冷不热的环境中,工作队特意从城里调来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矿车,安装了小型轨道,确保挖掘出来的土石能够尽快运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挖掘的深入,果然出现了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宽约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这就是比“砖隧道”高一个档次的“石隧道”。石隧道逐步向西倾斜,长约40米。

当工作队挖掘到石隧道尽头时,一道大墙出现了,墙高约8.8米,墙基由石条砌成,顶端有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记载的“金刚墙”。金刚墙的中间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劵。由于隧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约2厘米。“圭”形门劵上的砖没有用灰浆,这为工作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毫无疑问,金刚墙的里面便是地宫!

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

从1956年5月份工作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铲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是一年时间。

金刚墙的发现立即引起文化界的轰动。各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新闻记者等纷纷来到发掘现场。

面对这样的情况,长陵发掘委员会果断决定:“除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定陵现场拍摄外,其他单位一律谢绝。”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非常及时地拍摄下打开地宫前后的珍贵镜头。

04拆除金刚墙

地宫就在眼前。考古人员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一年多艰苦的工作总算有了结果,紧张的是地宫里面什么情况一无所知。在挖到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村民和民工们中间流传。

有人说,地宫内有飞刀、毒气、暗箭、陷阱,人一旦进去必死无疑。对于这些传言,工作队的人员也不置可否。毕竟发掘这么大的皇陵,众人都没有经验。皇陵地宫埋藏地这么隐秘,工作人员历时一年才挖掘到“石隧道”,地宫内的情况肯定会不同凡响,谁知道传言是真是假呢?

就在挖到金刚墙10天后,一天,一位穿着破旧衣服,带着斗笠的老头忽然出现在工地的一角,他找到一位民工,极为“神秘”地对他说:“我家藏有祖传的陵谱,上面清楚地写着,定陵地宫内有一条小河,上面漂着一条小船,要想见到万历皇帝的棺椁,必须乘船过去,还有一条深沟,沟底洒满了铁钉,上面铺着一条翻板,要想乘船渡河,踏过翻板,非常危险……”

翻板及陷坑示意图

民间的传言,“神秘”老头的出现,不由令发掘人员心中嘀咕。但长陵发掘委员会认为:所谓的陷阱、暗器之类的传说,恐怕不能成立,毕竟定陵已经建成300多年,就算有这些防护措施恐怕也早已失灵。至于传言说地宫有大量毒气,则是夸大的说法,那时候不可能掌握化学毒气。

但是,地宫毕竟封闭了这么长时间,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有些毒害,为了稳定发掘人员的情绪,郭沫若、吴晗、郑振铎等人先后来到发掘现场,告诫工作人员道:“宁肯信其有,无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以及文物的安全。”郭沫若更是嘱咐道:“古墓有尸毒,你们要注意。”

为了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发掘委员会为工作人员配置了马灯、安全帽等。并接受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意见,避开白天探沟内不均匀的阳光,选择晚上打开金刚墙。

金刚墙的拆除工作开始。发掘人员戴上安全帽,爬上梯子,抽掉墙砖,由于墙砖没有灰浆,拆下来并不费事。终于拆开一个小洞,就见有一股气“嗤嗤”地从洞口冒出来,一直窜了很长时间。

待洞口里的气排完后,工作人员又继续拆门洞,洞口拆到两米多时,夏鼐宣布停止。

为了让洞口里的气彻底排出来,拆出洞口后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进入,而是等了一天。

为了慎重起见,进洞口之前副队长白万玉买来一条狗,想把它先放进洞里去试试,但很快被制止,理由是万一狗在里面受惊,有可能损害文物。不得已,又买来一只鸡放进洞里,但里面黑外面亮,鸡很快就飞了出来。最后,队长决定让考古队员庞中威进洞。于是,庞中威率先进去。

事实证明,里面既没有飞刀也没有暗箭,更没有陷阱,庞中威朝洞口照出灯光,这是约定好的信号,看到信号后,夏鼐带着队员们下到洞里。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也跟了进去。

顺着通道往前走,前面洁白如玉的地宫门呈现出来。

05“拐钉钥匙”打开地宫石门

石门就在眼前,一个队员推了推石门,纹丝没动,众人一起去推,还是纹丝没动。考古人员用手电筒从门缝朝里照去,就见里面一块大石头把门顶住了,也是,皇陵的地宫门怎么能轻易打开呢?

如何打开石门,考古队员们颇费了些脑筋。里面顶门的大石头要保持完好,因为这也是文物。还不能损害其他文物。考古队员们分析:顶门的石头不会是有人从里面放置的,肯定是用某种方法从外面把顶门石放好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应该有一种从外面拉住顶门石的工具。

古籍《肃松录》里记载:1644年,为埋葬崇祯,昌平州吏赵一桂用“拐钉钥匙”打开裕陵石门。

看来,“拐钉钥匙”是打开石门的工具。

可是,上哪里去找“拐钉钥匙”呢?

关键时刻,副队长白万玉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在铁丝的一段拴上绳子,又叫木工师傅准备了五六根长约一米,宽约五六厘米的竹板。白万玉将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出顶门石的下部,然后把门外多余的铁丝继续弯,一边弯一边朝里送,这样,那个铁丝的头又慢慢弯过来,然后用钳子将它拧死,牢牢套住顶门石。

一切准备就绪,一名队员拽着双在铁丝头上的绳子,控制住顶门石的下部,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顶住顶门石的上部,一边顶一边推石门,就这样慢慢挪动,石门渐渐开得宽了。一名队员侧身钻了进去,里面没有飞刀也没有暗箭,他抱住顶门石把它扶正了,其他队员又从门缝里钻进去,帮助他把顶门石挪到一边。撤掉了顶门石,巨大的石门没费多大劲就被推开了。

打开这扇门才进入地宫。传说中的暗器、陷阱都没有。地面上都铺着方形澄浆砖,墙面和顶部都由石条砌成。

然而,打开这扇门进入的只是前殿,还有一道石门呈现在前面,工作人员又用“拐钉钥匙”打开这道石门,进入中殿。

中殿也是由石头构成,陈设有三套汉白玉“宝座”,分属万历皇帝和及两位皇后。

“宝座”前有香炉、烛台、花瓶,还有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满油脂,这就是当时被称作“长明灯”、“万年灯”的。由于殿内封闭后没有氧气,所谓的“长明灯”早就熄灭,怎么可能长久呢?但里面的灯油还在,已经凝固了。

中殿有左右配殿,呈现对称模样。但是,当考古人员进入配殿时,发现里面有陈设棺椁的棺床,而没有棺椁。这不由让考古人员感到疑惑:为什么没有陈设棺椁呢?难道这座陵墓是假的?

所幸的是,这座地宫还有一座后殿,也有一道石门。工作人员还是用“拐钉钥匙”打开后殿的石门,门开后,人们急不可耐地走进去,里面雾蒙蒙的,考古人员发现,在三座棺床上,赫然陈列着三口棺椁。

工作人员顿时高兴起来,一年多的艰苦发掘终于有了结果。

06清理棺椁闹乌龙,队员纷纷跑出

夏鼐等专家对棺椁进行了考察鉴别,认定中间那口棺椁是神宗朱翊钧的,左边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边那口是孝靖皇后的。

在清理孝靖皇后棺椁时还闹出了一个乌龙。

那时候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墓时,往往棺椁里的衣物都烂掉了,只有一些青铜器、瓷器等殉葬品能保存完好,另外就是骨骼。但是定陵就不同了,由于封闭地十分严实,棺椁内死者的衣物还保存比较完好,当打开棺木时,丝绸的颜色还很鲜艳,只是没有新的那样有韧性而已。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经验,心里未免有一种害怕的心理。当考古队员们把棺椁内的锦缎一卷卷地拿出来,露出死者裹着黄色缎袄的腹部,一个队员用手一按,就觉还是柔软的,当时他以为尸体还没有腐烂,不由吓得提起工具包就往外跑,其他队员不明就里,也跟着他纷纷从地宫里跑出来。赵其昌和白万玉问他怎么回事?那位队员说:尸体还没有坏呢,用手一摁还是软的!

毫无疑问,假如真像那位队员所说,肯定是考古界的一个大发现。考古队立即向上级打电话要派医生来。并让木工师傅做了一个槽子,准备盛浸泡尸体的防腐液。第二天,北大医学院的医生带着一车福尔马林来了。但是他们到地宫里一检查,发现并不是尸体没有坏,而是孝靖穿的黄锦缎袄有弹性,那位考古队员没有仔细检查,误认为尸体是软的。这个乌龙使大家虚惊一场。

清理完孝靖的棺椁,随后清理孝端的棺椁。

最后清理的是万历的棺椁。

07地宫内的文物非常珍贵

定陵地宫的打开,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在棺椁附近有29个红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皿、冠、带、佩饰、铜器、锡器、木俑、谥册等文物共计2648件。

金器中的金冠、凤冠精美绝伦。

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造型生动,十分精巧。

凤冠有四顶。

其中一顶上有三龙两凤,另外三顶是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这些凤冠都珠光宝气,上面镶嵌着红蓝宝石、珍珠等,富丽堂皇,珍贵异常。

引人注目的还有金酒注、金爵杯、酒壶等。

明代的瓷器很有名,地宫中的瓷器更显珍贵。

在定陵中的文物中,丝织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锦缎、匹料、袍料和服侍多达600多件。在这些锦缎丝织品中,尤其一件刺绣的百子衣华美异常,是丝织品中的精品之作。

百子衣以百子嬉戏为主题,有龙、海水、云等图案纹样。百子图有的读书,有的做游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定陵文物中的佩带一类也是精美绝伦。上面镶嵌有各种珍贵宝石:祖母绿、红宝石、珍珠等,可谓价值连城。

总之,定陵是一座文物宝库!

结语

定陵地宫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发掘定陵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轰动,人们纷纷地来到定陵想一睹为快。为了保护好文物以及地上原貌,当时还派了一个警卫排进行管理。

定陵的考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有大量珍贵文物呈现在世人面前,更为考古工作者们发掘这样大型的陵墓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是,定陵考古也留下一些遗憾。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技术手段以及考古经验还是处于一个不足的状态。比如在对棺椁文物进行清理时,工作人员没有戴防护手套,而是徒手去触摸:

再比如地宫里面有大量丝织品,有些保存比较完好,但有些丝织品因为接触到氧气,在短时间内就变得异常脆弱,其中一件龙袍氧化成碎片,最后只能拼凑在一起。没有保持文物的完整令人痛心。另外还有一些字画,也因为接触氧气而受到损害。这是在定陵考古中留下的遗憾。

但即便如此,定陵考古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个文物大国。许多大型古代遗址和陵墓没有发掘。随着考古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考古经验的逐步完善,这为以后发掘大型的古代遗址和陵墓提供了重要经验:

金属器皿的保存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那些丝织品、简册、纸质文物,以及文物上的纹样、颜色、字迹等的保护并不容易。比如兵马俑的发掘,兵马俑是有颜色的,但因为接触氧气后产生氧化,失去原来的色彩。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新发掘出来的兵马俑能做到颜色的保存,使文物保持原貌,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可以说,定陵的考古发掘,为我们大型的考古发掘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研究明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0 阅读:92
评论列表
  • 2023-02-10 10:36

    挖坟掘墓有好报吗?

盛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