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落幕,文字永存

鹰哥爱写文 2024-06-23 18:17:48

《张爱玲传》作者:含瑛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张爱玲自丈夫过世后,开始了独居避世的生活,并在其中自得其乐。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张爱玲最后的人生岁月。

大陆的“张爱玲热”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新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张爱玲的名字,也逐渐在大陆的文学界再次出现。

实际上,1949年至1980年,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张爱玲其人其作,在现代文学史的相关专著中,几乎是销声匿迹的。

1981年底,上海的《文汇月刊》刊载了编辑张葆莘的文章,题为《张爱玲传奇》。这引起了人们对张爱玲的重新关注。

而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引进,则极大地推动了对张爱玲的研究。

夏志清是美籍华裔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毕生研究中国现代小说,20世纪60年代就写出了英文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的观点,和当时大陆文学界的主流看法有很大差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掘了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并高度评价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地位。

当时,这几位作家,在中国文坛几乎被人遗忘。夏志清以他独特的文学眼光和品味,将张爱玲视为“可能是五四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国作家”,说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也大力称赞沈从文在小说中对美好人性的观照。

1985年,北大教师温儒敏、钱理群等人编写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等之前不被重视的作家写进了文学史。

此后,张爱玲的作品不断得到出版,改编的话剧、影视剧也层出不穷,比如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吴倩莲、黎明、梅艳芳、葛优等人主演的《半生缘》,由关锦鹏导演,陈冲等人主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都是经典的改编之作,经久不衰。

张爱玲作品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张爱玲的政治身份不再敏感后,她也和大陆的亲人重新取得了联系。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时,为了避免姑姑张茂渊受连累,与她约好不再通信。在分离的这几十年中,两人完全不知道对方的生活状况。

1979年,张茂渊通过张爱玲的好友宋淇,与她取得了联系。1981年,弟弟张子静看到《文汇月刊》上有关张爱玲的报道后,也想办法与张爱玲恢复了通信。

作品在大陆重新受到广泛关注,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也极为深刻,但张爱玲却没有考虑回来看一看,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性质的邀约,她都回绝了。

这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习惯了当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隐士,且身体不好,想要完成的事情又还有很多,没有精力去参与别的活动了。

这个时期,张爱玲的作品版税和影视剧版权,价格都卖得很高,她时常给姑姑寄钱,以帮助姑姑改善生活。

晚年的忧愁

张爱玲经济状况的好转,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让她自己生活得更舒适。

一来,她的眼睛、牙齿、腿脚都不太好,经常要去医院治疗,病情难以根除;二来,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多时间里,她受皮肤瘙痒症的折磨,在洛杉矶的各个汽车旅馆里搬来搬去,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要搬一次。

张爱玲认为,自己是受到一种南美跳蚤的叮咬,喷杀剂根本无法消灭它们。她去看医生,反复申诉那种跳蚤的可恶,但医生怀疑她是心理出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张爱玲过得缺乏规律,她对食物没有要求,只要能果腹就行,因此经常吃速食、喝牛奶,营养得不到保障,免疫力低下,身体也就容易出问题。

朋友们得知张爱玲的遭遇,纷纷为她想办法,帮她找到了洛杉矶的名医,并敦促她去看诊。

1988年初,张爱玲去看了医生,被诊断出是一种特殊的皮肤过敏,敷了药之后就好多了。她给朋友们写信,告知这个喜讯,感谢他们帮忙,并决定找房子定居。

在张爱玲生病这段时间,还有过一个小风波。当时,台湾作家水晶在《中国时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张爱玲病了!》,意在将张爱玲的近况告知关心她的“张迷”。但张爱玲对此很生气,认为这是泄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跟水晶断绝了来往。

其实,水晶是资深的“张迷”,1971年他去美国进修时,拜访过张爱玲,两人还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谈话。

分别时,张爱玲将亲笔签名的《怨女》英文本送给了水晶,还拿出一瓶香水,让水晶带给他的未婚妻。可见,张爱玲是将水晶当朋友的。因此,当水晶罔顾她的习惯,以她的私人生活博人眼球时,她才会如此生气。

找公寓安顿下来之后不久,张爱玲又遇到了一起侵犯她隐私的事件。当时,台湾作家戴小姐受《联合报》之托,要去采访张爱玲,却没有得到张爱玲的同意。戴小姐剑走偏锋,搬进了张爱玲公寓的隔壁,开始观察张爱玲的日常生活。

那段时间,张爱玲刚好感冒,出门少,戴小姐只在她出门扔垃圾的时候,看见过她一次。

戴小姐见采访不成,灵机一动,将张爱玲刚丢出的几个垃圾袋打开,仔细查看,以此来推测张爱玲的生活细节,比如吃什么、喝什么、读什么报、把钱存在哪家银行等。

她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写下《我的邻居张爱玲》一文,试图在几家大报刊上发表,却都因为涉及侵犯隐私而被拒绝。

夏志清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想办法告诉张爱玲。第二天,张爱玲就在好友林式同的帮助下搬了家。

这次事件之后,张爱玲决定对自己的住址绝对保密,以旧有的信箱作为唯一的通信处。

张爱玲辞世

这次搬家后半个月,张爱玲的房东打电话给林式同,说起张爱玲的情况,房东说:她经常忘记带钥匙,让房东开门;抱怨浴室设备有问题,要房东修理;还有其他一些麻烦事。这让房东觉得张爱玲是在故意找麻烦。

林式同担保张爱玲没有恶意,让房东有事情就告诉他,他去解决,不要打扰张爱玲。

1991年6月,张爱玲的姑姑过世,享年九十岁。这个消息,让张爱玲很伤心,也对生命的紧迫性有更多的认知。1992年2月,张爱玲写好遗嘱,寄给了林式同,委托他将来为自己办理后事。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张爱玲很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出版小说《小团圆》。

1975年,张爱玲开始写作《小团圆》,四个月即完成初稿。这部小说的自传性很强,里面有大量她的过往和故人的影子。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张爱玲,当时之所以要写这本自传体小说,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胡兰成的好友、台湾作家朱西宁给她写信,说要根据胡兰成的讲述,写张爱玲的传记。张爱玲回信叫他不要写,但也知道,自己阻止不了他。

张爱玲不愿意任由别人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不愿意世人看到胡兰成叙述中或许会有失偏颇的自己,于是决定自己讲述。

当时,台湾局势紧张,胡兰成因为“汉奸”身份,在台湾声名狼藉。张爱玲书写自己的前半生,难免会和胡兰成扯上关系。

好友宋淇和邝文美认为,此时出版这部作品,必定会影响张爱玲的文学前途。因此,《小团圆》的出版就被暂时搁置了。这一搁置,就是几十年。

1992年,张爱玲开始修改《小团圆》,并寻求出版的机会,但遗憾的是,直到她去世前,《小团圆》依旧没能出版。2009年,皇冠出版社才将其在台湾出版。

1995年9月8日中午,林式同接到张爱玲房东的电话,被告知,张爱玲很可能已经过世了。

林式同带着张爱玲的遗嘱赶到时,她已经被确认死亡。

张爱玲死时面容安详,她躺在一张行军床上,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她还提前收拾好了重要遗物,放在显眼处的手提包里。据法医说,她死于心血管疾病。

林式同遵照张爱玲的遗嘱,将她的遗物寄给了好友宋淇,安排将她的遗体火化。

9月9日,张爱玲的死讯,成为大陆和港台许多报刊的头条,美国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也刊登了讣闻。海内外的许多知名作家写文哀悼,两岸的出版社也纷纷推出了纪念文集。

一时间,谈论张爱玲的文字铺天盖地。

永远自由的灵魂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她生于没落世家,长于遗少家庭,年少时即扬名上海滩,大半生漂泊无定,在异乡安静地死去。

她的人生,既有如影随形的伤痕和阴影,也有璀璨夺目的巨大成就。她将写作视为毕生事业,用文字构建了一个迷离而琐碎的世界,描绘出乱世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感真挚而深刻。

张爱玲沉浸于她所创造的世界里,到晚年时,几乎不问世事。张爱玲的好友、作家於梨华这样理解她的生活方式:

“她的生活一直顺着这规格走,一年比一年更把自己隔离起来,更不愿同世间人打交道,直到她死,伴着她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塑造的、别人忘不了的、她自己不能忘的诸多人物。”

1995年9月30日,是张爱玲的七十五岁生日,美国西海岸的华人作家为张爱玲举办了一个追思会。

现场仪式简单,只有寥寥数人,有人认为这太过简陋,显得张爱玲死后凄凉。但是,这恰恰符合张爱玲的遗愿。在遗嘱中,她说不希望举行葬礼,只要将骨灰撒到空旷无人处即可。

就在这一天,张爱玲的骨灰被撒向了太平洋,她获得了永恒的、不被打扰的自由。

张爱玲的人生传奇,就这样写下了终章,但她的人格魅力,她用文字创造出来的世界,却不会就此消亡。

她对自我的坚持,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她的动人文字,犹如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