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图 明 朱邦
01
正德二年(1507年)年十月的一天,一个老头来到了东安门,说是有重大冤情。
明朝的鸣冤的登闻鼓是在长安右门,很显然这老头是走错了地方,守门的士兵就准备把他赶走。
可是接下来老头却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直接让已经是深秋的天气,变得燥热起来。
老头说,当今圣上并不是太后的亲生儿子,皇上的生母已经被太后囚禁了。
所有人都惊呆了:这老头是不是疯了?皇宫大内的事儿你怎么知道的?
这事儿实在是太大了,当兵的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只能把老头被交给上级领导。
仔细盘问之下,原来这老头叫王玺,他是替自己的邻居郑旺来上访的。
他说邻居郑旺有个女儿早年间被送到宫里,曾经被先帝临幸过,后来生了个儿子,就是当今圣上。
那么郑旺又是谁?为什么他家里的事儿轮得到一个邻居老王来管?其中又有什么狗血大瓜吗?
02
其实郑旺原本只是京师后军都督府武成中卫的一个军余,所谓军余,并不是真正的军人,平日里只是负责屯田,说白了就是为军队保证供给的。
日子过的也是苦哈哈的,没办法只能把自己十二岁的闺女王女儿给卖了。
而买主正是负责这个卫所的东宁伯,但王女儿在东宁伯府上并没有呆太久,就被转手卖给一个姓沈的府上当了砍柴丫头。
本来这件事在那个年代不算什么,跟拐卖人口都沾不上边,可是事情在几年后因为一则传言开始变得有些扑朔迷离起来。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在当地流传一个故事,说是距离郑旺居住地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姑娘即将入宫。
故事传到郑旺的耳朵里的时候,郑旺动了心:
我的闺女会不会也被东宁伯给弄到宫里了呢?
说实话,只要郑旺到东宁伯府上去问一下,所有的事情都明了,可是郑旺并没有,而是直接找了自己的的两个好朋友:妥刚,妥洪。
这两人在宫里当锦衣卫,所以郑旺打算让这兄弟俩帮忙打听一下宫里有没有自己的闺女。
于是妥氏兄弟费了好大劲找到了一个在乾清宫里的小太监刘山。
刘山一开始并不太想管这件事,宫里的女人太多了,谁知道哪个是你闺女?
但是郑旺似乎是被那个传说冲昏了头脑,很坚决的说自己的闺女就在宫里,并且是在侍奉皇上,刘山也开始动心了。
然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探,还真叫刘山打探到了王女儿的下落。
但是这个王女儿却毫不犹豫的就否定了刘山的努力:我家姓周,根本就不认识什么姓郑的。
满腔的希望突然被一泡尿给浇熄火了,刘山很不开心,但是也不知道刘山的脑回路是怎么长的,他对妥氏兄弟说:
我已经找到你们要找的人,这郑家小姐已经改名叫郑金莲了,以后别叫那个小名了。
刘山还煞有介事的说郑小姐刚刚被皇上召去侍寝,现在一切都不明朗,希望郑家人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来给自己找麻烦。
并且刘山自己拿出了宫里的绫罗绸缎,说是郑小姐赏赐的。
这操作,谁能看懂?
03
在刘山的神操作下,所有人都知道郑旺的闺女真的成了皇上的女人。
大家在羡慕之余,也在期待着郑旺能变成皇亲国戚的那一天——大家都是难兄难弟,到时候你发达了,也总得让老邻居们沾点光吧?
从这时候开始,本来门可罗雀的郑旺家一下子变得门庭若市。
郑旺也是个老实人,他怕自己万一真的哪天成了皇亲国戚忘记了谁给自己送过礼,还专门找了个本子来记录,最后一合计,居然有六百多家。
可是就在整个郑家村陪着郑旺一块做梦的时候,刘山那边却没有了一点消息。
因为这个时候皇宫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跟明孝宗朱佑樘结婚好几年的张皇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
孝宗是终明一朝为一个把一夫一妻贯彻得最坚决的皇帝,史书上说他和张皇后【相得甚欢】,可是偏偏张皇后结婚后就是生不了孩子。
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事儿,更别提你是皇上,老朱家的江山你不能不考虑吧?
在这之前,孝宗的堂叔荆王朱见潚就曾经劝过他:
【请遣内官博选良家女入宫以备采择】。
可是孝宗却怼了他叔一溜跟头:
【可不劳尊虑也】。
现在皇后终于生了个儿子,你想想孝宗能不高兴吗?宫里的人那还顾得上其他事儿?
但是,喜事是喜事,很多人却在私底下议论纷纷:这孩子是皇后生的吗?
很简单,皇后怀孕连一点征兆都没有,怎么突然一下子就生孩子了?这孩子究竟是不是皇后的?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民间,郑旺也听到了。
他马上就想到了:我的闺女不是去给皇上侍寝了吗?这个孩子是不是我外孙?
赶紧去找刘山问问吧,万一要是真的,那自己不仅是当今皇上的老丈人,还是未来皇上的姥爷啊,这不能马虎。
按照道理来说,把实情告诉郑旺让他死了这份心就完了,可是刘山选择继续瞒下去,并且拿出了宫里吃剩下的饭菜送给他,说是娘娘赏赐的。
这郑旺能不疯狂吗?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村里人根本看不到一点郑旺要发达的迹象,渐渐地大家都不再相信他,甚至开始有人讨要自己送他的礼物。
上一秒还在享受众人的瞩目,一下子就成了骗子,换谁不失落?
可是你总得拿出让大家相信你你的证据啊,郑旺决定行动。
04
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经过一次次的失望之后,郑旺在闺女生日这天独自闯进了明孝宗的亲妹妹仁和公主的府上,要求公主去给自己的女儿过生日。
不过郑旺去的时候,公主并不在家,只有儿子齐良在家。
毕竟是年轻人涉世未深,齐良看到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自称是皇亲国戚本来是有点不相信,但是又穿着宫里的服饰(刘山送给他的),便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赏了他一些绫罗绸缎和一幅马具让他走了。
看着郑旺拿到了公主府的赏赐,原来那些不相信的人再一次选择相信,并且开始口口相传郑旺就是当今皇上的老丈人,太子的姥爷。
舆论越发酵越厉害,终于传到了孝宗的耳朵里,孝宗也开始慌了,命令锦衣卫还是彻查此事。
锦衣卫一出手哪儿还有办不成的事,马上,还在做着春秋大梦的郑旺,刘山,宫里的王女儿,还有郑旺的老婆赵氏包括妥氏兄弟都被抓了。
孝宗亲自过问了这个案子,首先是让郑旺的妻子赵氏来了一个现场认亲,结果赵氏在辨认结束之后亲自承认这个王女儿根本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证据就是自己的女儿生下来之后就出了一次天花,虽然扛了过来,不过在痊愈后,右肋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这个王女儿根本没有。
现在事情就很明朗了,郑旺,刘山等人被朝廷定为“妖言惑众”。
按照当时的律法,郑旺的结果大概率会是被处死,赵氏充军流放,其余的人被训诫。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孝宗发布了自己的处理意见:
【刘山按律处死,不比覆奏。黄(王)女儿送浣衣局。郑旺且监着。】
郑旺才是主犯,刘山只不过是个从犯罢了,结果刘山死了,作为主犯的郑旺只是暂时收监?
你这操作不是更让人怀疑有什么黑幕吗?
不过怀疑归怀疑,老大的决定谁敢说什么?
05
没过多久,孝宗驾崩了,朱厚照同学正式上场,新皇登基,照例是大赦天下。
于是郑旺等人也毫无意外的被赦免了,不过这不是朱厚照的意思,而是刑部尚书闵珪自己的意思。
当时很多人就看不下去了:兄弟,这件事可不是个小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你要放人总得给老板打个招呼吧?
闵珪却搬出了《大明律》:
【诏书不载者即宜释放】。
当年先皇都没说要杀了郑旺,只说先监者,这意思还不明显吗?
于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郑旺重获自由。
06
你以为郑旺自此就死心了吗?
当然不,劳资就是当今圣上的姥爷,我还得继续上访。
这一次为了壮大声势,郑旺开始忽悠左邻右舍也跟着自己一起上访。
邻居有个叫王玺的老头对于郑旺女儿是娘娘的事儿是深信不疑:
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郑旺怎么没死?还被放了出来?这一定是皇家嫌弃郑旺家出身不高,不愿意承认。哪儿有你们这么办事儿的?
当然不能否认王玺也是有私心的,郑旺也肯定在私底下许诺给了他好处,要不然作为一个邻居老王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积极性。
毕竟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刘山的结果就在那摆着呢。
于是就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
但是武宗可不是和孝宗那样好脾气,立马就让人把王玺抓起来。
王玺也很犟:你姥爷在乡下受苦,你妈在浣衣局里做奴隶,你就不管吗?
朱厚照当场就发火了:去你奶奶个腿,全部抓起来杀了。
于是,郑旺被处死。
至此,轰动一时的“妖言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07
案子是结了,但是议论却从没有消失。
议论的当然还是朱厚照到底是不是张皇后的儿子。
郑旺说朱厚照是自己女儿生的这个传言都已经传到京城了,自然说明这个传闻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神通广大的锦衣卫怎么可能不知道?
如果锦衣卫知道,那孝宗肯定也是知道的,为什么不在一开始抓人却非要在郑旺闹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才抓人处理?
只能说一开始张皇后是久居深宫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闹开了才知道的。
所以,抓人其实就是张皇后的主意。
《万历野获编》也曾经说:
【其所谓有所受者,指孝康皇后也。】
孝康皇后就是张皇后,说的很明白,孝宗并没有打算抓人,是张皇后的意思。
那么孝宗为什么忍受流言蜚语满天飞而不打算出手偏偏是张皇后非要抓人呢?
这里有什么猫腻?谁也不知道,只能是张皇后自己心里清楚。
再说了,孝宗抓了郑旺之后又为什么不杀了他,而只是杀了刘山呢?
谁也不知道,也许只有孝宗自己心里清楚。
朱厚照又为什么要雷厉风行的就把郑旺给杀了呢?要知道这可是他爹当年就没有明确要砍头的啊?
是不是为了要杀人灭口呢?
谁也不知道,也许只有武宗自己心里清楚。
再看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
武宗即位后,按照道理来说是要住在乾清宫的,可是朱厚照只在那里住了一年,就搬到了自己盖的豹房,从此长期居住在那里,史书上说【两宫隔绝,至情日疏。】
那可是你亲妈啊,你再不懂事你也是皇帝啊,不该隔三差五去看看吗?
更诡异的是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但此时他的身边只有两个小太监,不仅没有一个大臣,连他妈张皇后也没来看一眼。
因为此时她正忙着在各地的藩王中间挑选新皇帝。
要说别人不在场咱都可以理解,但是朱厚照是你在这世上唯一的儿子啊,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一点都不伤心吗?
所以,你说有议论有怀疑算不算正常。
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你但凡换个皇帝都行,朱佑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一夫一妻的皇帝[笑着哭]
朱佑樘可能是想起当年他自己的情况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万氏……
朱佑樘仁慈宽厚,至善极孝,说是大明第一任君都不为过,孝宗不愿滥杀无辜,不愿意轻起刀兵,在有的人看来就是默认,所以人不能太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