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写作文,原来灵感被封印

香香米 2024-09-08 11:02:31

《解忧杂货店》的故事背后揭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创造性的、发散性的。例如,A说了一句话,B有一种理解,C有另外一种理解,D有其他理解。然后,BCD分别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如果恰巧这三个人好奇心重、有创造性、持续性,那么他们做的事情就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创造的源头,并不是BCD,而是A。

由此可见,人可以不直接创造发明什么,而是先去做,在过程中无意中就会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创造出东西来,这样就是间接地去创造和帮助别人。这样做多了,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会返回来。

也就是说,所有人只要着手去做事情,就是在创造。A刚开始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意义,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感觉,觉得没什么可做的,其实只要先去做,就会发生改变。

孩子做事同理,放手去做就会有所创新。核心在于放手,如果把范围极致缩小,那么做事是束手束脚的,不容易有什么奇思妙想,甚至都不想去做事情。

放手让孩子做事,即便他没有直接的奇思妙想和创造性的行为,这样持续地做也会间接性地去创造价值。价值的存在,早晚会回到孩子这里。

学生不会写作文源于思维禁锢灵感封印。课堂上老师念例文、补习班老师传授技巧、家长引导,一套操作下来孩子认为不大量学习是不会写作文的。

其实最重要的动作是拿起笔来写就行,本质上它不分好坏,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即可。任何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会对别人有间接性的启发。

不知道哪一句话或者是哪一段文字,就可以让别人联想出其他事情,也许有人把你写的作文完全理解偏了跑题了,这样更好,其他人可以借此发散性的思维去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

孩子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而别人感受到的是人生道理,由此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本来孩子的目的只是表达小动物怎样觅食,怎么生活,而其他人却从此看到了其他的内容,这就是意义。

孩子天生非常擅长写作文,只是后来被教得不会了。不会是因为不允许随便写,按照框架来写,所以就给整得不会了。

当然,学生的作文可能需要评分,有一定的标准才行,但是道理和原则先搞清楚。不是重要考试的作文完全可以放宽限制,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即便是没有优美的词汇,没有成语,能把事情说明白,那些最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才是最有价值的。

孩子被条条框框卡紧了,就等于是把灵感封闭了,他很难产生奇思妙想。把这个原则搞通了以后,在不重要的作业或者不进行评比的情况下,给孩子开个口子,让孩子随便写。

刚才我儿子剥石榴,刀叉一起上,把皮弄开石榴籽取出来,我第一感觉是和我的方法不同,他第一次剥石榴没经验我应该教教他,这个想法瞬间消失,我没管他,结果他用自己的方式把石榴籽全部取出来了。

如果放手让孩子操作,给他们一堆食材,他们都能整出几十种风味奶茶。记得去年夏天,我儿子用破壁机把百香果搅碎,加入维生素饮料和其他食材,居然做出了淡黄色的乳酸菌饮料。这些食材里边都没有奶制品,居然出现了奶的味道。

市面上的风味饮品就是不同组合出来的。除非一组合超级难喝被淘汰,其他不算太难喝的都有受众人群。

做任何事情,不要局限于某一形式,特别是这些小事,更不用规定必须怎样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才可以出现奇思妙想。

0 阅读:5

香香米

简介:家庭教育也是一部分人先觉醒,带动另一部分人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