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事》作者:霍华德·马克斯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霍华德作为投资界的大师,对风险的独特理解,以及识别风险的几个建议。
那么,在这一节,我们继续围绕着“风险”这一话题,聊一聊:如何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有多重要
在作者霍华德看来,杰出的投资者之所以杰出,并非是他们创造了多少收益,而是因为他们在创造收益的时候,同时注意将风险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但是在财经媒体和新闻上,我们往往只看得到了高收益的新闻,比如某个散户抓住了成长几十倍的大牛股,某个普通人中了几千万的双色球等等。
不过,对于这些人,我们会认为他们是投资大师吗?显然不会,我们只会觉得,他们运气很好,刚好撞上了绝佳的发财机会。
那么,为什么媒体不去宣传,哪个投资人是名副其实的“风险控制大师”呢?因为控制风险这件事,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游戏”,失败者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就像我们要寻找一栋坚固的房子,不能用能否将其推倒去检验一样。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表现,去判断一个人控制风险的能力。比如,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著名投资者,能够穿越周期,保持不错的收益率。
通过这些人的经历,我们能够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期盈利,不是因为他们买了多少牛股,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将每笔损失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大赚小赔”。
在美国的投资市场中,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比如在1999年时,美国有一位普通的散户,在报纸上公开挑战巴菲特,认为自己投资的股票比巴菲特更加优秀,建议巴菲特跟自己学习。
大家一开始嗤之以鼻,但是仔细一看,发现这位散户的投资收益确实比巴菲特更好。同时还有很多专业投资人,在那几年的业绩也都超越了巴菲特。但巴菲特本人却对此毫不理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投资组合。
这其中原因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过,也就是互联网经济带来的股市过热,导致大量股票非理性地上涨。然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有相当一部分人赔得倾家荡产,大量的股票更是直接跌去了七八成,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依然是上涨的。
这就是投资大师和普通投资者的差距。当大师已经看到风险,普通人还浑然不觉,甚至沾沾自喜。
风险就好比生活中的细菌,它无时无刻不在“入侵”,但是否引起问题,是否带来损失,损失有多大,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特别在市场繁荣时期,大家都很容易赚钱,那个时候风险往往是“隐形”的,但如果市场变化,进入衰落期,之前积累的风险很可能会集中爆发,并引起连锁反应。一般来说,面对着这种情况,投资者很难判断其“威力如何”,只能在它没有爆发之前主动去控制。
为此,霍华德提出,真正的风险控制,是在盈利的同时聪明地承担风险。
他以美国人寿保险公司举了一个例子。这家公司为人的最大风险——死亡提供保险服务,同时又从这项服务中赚得盆满钵满。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们会分析风险,请专业的医生评估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得到一个基本数据:这个人大概率能活到多少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恶性疾病的概率是多少?
其次,他们会分散风险,他们会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的人提供保险,这就确保了不会因为特殊事件遭遇大规模损失,比如发生在某个地方的地震;针对某个年龄群体的传染病等等。
最后,他们通过提前预留风险空间,来确保盈利。比如,如果公司把一个假定在70岁身故的保单,买给一个可能会在80岁身故的人,那么他们就预留出了10年的时间来防范风险,进而由此获得超额利润。
从这个角度出发,霍华德认为“高风险”的资产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不能识别并控制这个风险。如果我们同时具备分析投资和评估风险的能力,确信可能的收益能够弥补承担的损失,就不必在风险上过多担心。
如何控制风险
那么具体来说,投资者应该如何去控制风险呢?
对此,霍华德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方法,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加以运用,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投资实践,也可以同时使用这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运用组合投资。简单来说,组合投资就是要把有限的资金,放在不同的投资标的上,以此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
这其中有两个理解层次。第一层是在同类资产中构建组合。比如我们的投资都是只买股票,这就是在同类资产中构建组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同类资产中构建组合时,最好不要都买在同一个行业或者相关领域。举例来说,互联网和电商,房地产和建材,旅游和酒店,这些都是典型的相关领域,最好不要同时买入。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某个领域或者行业,突然出现特殊事件造成整体损失。
组合投资的第二个层次含义,是选择不同类别的资产。比如将股票和债券进行组合,股票属于风险较高的资产,而债券,特别是国债属于风险较低的资产类别,高低结合,也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将股票和房地产,或者债券与房地产进行组合。但这里也要注意,构建组合的前提,是我们对组合中的每项投资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不能只是为了分散风险就去硬凑一个组合,这样反而造成了新的风险。
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投资大师,往往都是精通一类资产、一个流派,这也是给投资增加成功率、降低风险的需要。
控制风险的第二个方法是保持回撤能力。在投资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即使亏损时,也能随时抽身离开。而其关键点在于“为了少亏钱,宁可不赚钱”,但这本身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毕竟每个投资者进入市场,最初的目标都是获取收益,可现在为了减少损失,却要放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发现的投资机会,这往往让人很难决策。
但我们要意识到,在市场中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盈利,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面对亏损,而不是在经历亏损时死磕到底,导致亏损越来越大,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为此,我们需要为每一笔投资设定严格的止损线,在达到止损线时毫不犹豫地“回撤”。如果认为下跌只是暂时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局部回撤,在目标价格反弹时重新买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目标价值的分析,确定投资目标上涨的逻辑还存在。
举个例子,某个投资者买了某家新能源车公司的股票,结果这个品牌的新能源车突然发生一起事故,造成股价下跌,但还没有达到他的止损线。那么对这一起风险,可以认为是暂时的,毕竟道路上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故,不是这个品牌,也会是其他品牌,不一定是车辆的问题,他还可以继续观察市场变化。
可如果政府经过调查,认为这起事故涉及车辆的技术问题,并对企业进行重罚,造成股价持续下跌,已经到了这位投资者的止损线,那他就应该主动卖出,承认这笔损失。因为决定股票内在价值的核心因素——这家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出了问题,那么就可以判断,它的下跌风险已经触及了投资者的底线。
控制风险的第三个方法,在于不断控制成本,把“低买”做到极致。霍华德反复强调,一定要尽量在目标的价格低点买入。为了拿到更低的价格,投资者应该尽量不去追逐市场的热点,而是应该通过更多的市场调研、价值分析,去判断目标的内在价值、识别出其中的潜在风险。
控制风险的第四个方法,是做最坏的准备。不可否认,在任何领域都可能爆发一些“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有时问题出现在一个领域,比如2023年恒大地产的一些列“暴雷”事件,让大家看到了房地产行业下行,部分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债务危机,进而影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再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对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等等。
霍华德认为,这类事件虽然很少出现,但它们确实发生了,而且有时候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比如,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局外人来看,这一系列雪崩式的灾难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并传导到全世界,但在美国许多专业的投资者看来,这其实是“偶然间的必然”。
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的房价在7年时间里,已经上涨了80%,全社会大部分投资者都在借钱买房,然后把贷款买来的房又拿去抵押贷款,继续买房,这就产生了次级贷款。可问题是,房子本身的价值没变,房价完全是被贷款炒起来的,不会无限制的增长,当没有人再愿意为高房价“接盘”的时候,贷款形成的债务危机也就爆发了。
但即使是这么简单的投资逻辑,在当时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究其原因,既有人性的贪婪,也有市场的泡沫、缺位的政府监管等等。不过,其中有一个不变的逻辑就是,当所有人都开始狂热兴奋的时候,往往就是大危机在酝酿的时候。因此,投资者必须对于这类情况保持冷静、小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