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更新丨每个当年的区县青年,内心都有一条美专校街

光子传说 2024-01-16 19:00:47

生活在重庆这个城市中,其实很容易忽略很多东西。

一条小巷,一面崖壁,一个路口,一座雕塑,一部扶梯、一家老厂……在重庆业已成为网红之地的今天,这些在网络世界或者游客眼中被追逐被热捧的所在,却在本地人眼中只是日常。

美专校街正是这样一个“宝藏男孩”。

这里所承载的,是母城渝中甚至重庆的艺术过往,在过去的百年之中,美专校街不止一次地在重庆甚至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国时期的上清寺

但美专校街又是云淡风轻的,这种情绪甚至一直影响到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仿佛从未记起自己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如此的辉煌和光荣,他们只是平静地在这里生长,偶尔有外来者经过,在和他们交谈时,他们嘴里才不带一丝烟火气地说,是呀,这里曾经与内迁的武昌艺专和国立艺专并称为“大后方三大艺术教育学府”;“川美油画之父”曾经每天在这条街上上下行走……

而对于出生在七八十年代重庆区县青年人来说,这里却是当年的起点。

走进重庆主城的起点。

或是走向世界的起点。

起点和起点

1933年9月,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及社会事业家何北衡等人合资创办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抗战前夕,公交站点发展到24个,其中一站的名字叫做“上清寺”,相邻的是“美专校”。

起初营业车辆只有1辆,公司资金5万元,客车为产自德国的一辆奔驰牌柴油客车,

营运线路为曾家岩至七星岗路段,这是重庆第一辆公共汽车线路。

所以,这里正是当年“西南美专”的所在地。

但正如站名一般,有校无街。

在渝中区牛角沱公交车站入口处,下水道井盖是民国时期制造的,直径约30厘米,

井盖上印着繁体的“重庆市下水道”和“中华民国XX年制”字样。

1936年,学校周边商人开设商铺,已经形成半边街。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西南美专”的建街辟市,故这条街道得名为“美专校街”。1940年,美专校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征用,市政拓宽路面,美专校街正式成形。

建国之后,牛角沱枢纽站就设在美专校街的下端。

那是从周边区县,甚至更远的地方,进入主城的起点。

也是从主城回到家乡,踏上归途的起点。

满满的仪式感

正如前文所言,牛角沱枢纽站是那个年代通往区县的主要站点,送人出城,一般送到这里就挥手作别,进城的人也在这里走下数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整理下行李衣冠,歇上一口气,再登上市区内的公交车,去向要去之处。

这便有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味道,只可惜当年的重庆城没有李叔同。

这个站,去合川、长寿……好几条路线,没有准确的发车表,坐满就走,这是许多区县青年进城的第一站,他们也在这里下车,走出这条巷子,望向密密麻麻的车流,在这里留下他们对重庆的第一印象。公交总站也在美专校街上,如果想要在重庆求学或打工,无论是暂居还是定居,老乡就会告诉你,下了车别走,先去办一张月票——全市唯一的月票单位。

要懂进城的派头、踌躇、迷茫和紧张,才懂这第一眼的美专校街。

这里的小店也因此而生,面馆、炒菜、早点,甚至当年的招待所,在这条不长的小街上鳞次栉比,对刚刚从家乡花了数小时行程走到此处那些离乡别井的行者,或者即将回到辽远的故乡踏上归途的游子来说,这一顿美专校街的饭也算满满的仪式感。

有一种隆重叫做进城,有一种凄凉叫做离乡。

第一眼美专校街

1997年,铜梁高考生小张考上当时还叫西南师范大学的“西师”。

报名那天,他提着红蓝相间的塑料蛇皮行李袋,从铜梁坐大巴到菜园坝,再经热心渝中区市民指路坐上皇冠大扶梯。

走出扶梯的那一瞬,热浪滚滚扑面而来,骄阳似火,路人穿着小吊带和短裤掠过,高楼鳞次栉比,富安百货的玻璃幕墙炫目刺眼。

沿人行道慢慢顺坡而下,就是第一站,美专校街。

美专校街里头,就有他要去501大巴站,他得去那里乘坐大巴,摇晃3个小时,经过双碑、井口的老路,才能去北碚。

别的不说,当年西师西农有多少学子,就有多少人穿过这条街,坐上这趟车。

那时候的美专校街比现在窄很多,最窄的地方,甚至三五个人都无法并排走;它的房子也旧一些,有点灰扑扑的;它的楼下有些小铺子,门脸要小一点,一看就能放心进去坐一坐、吃点东西,不太会有雪糕刺客或者别的刺客……总之,它看起来就很安全。

穿过这条街,501大巴穿楼而过,世界忽然变得嘈杂而鲜活。

大巴是机场的唯一选择

这里也是直辖后许多外地青年来直辖市打工的第一站。

至今,美专校街路口立着一块警示防盗的牌子,在没有轻轨也没有“曹操”“滴滴”的年代,牌子还是那个牌子,却有不同的内容,那上面写着“民航大巴”。直到民航大巴取消运营,拆了杆子不好修复路面,才换成了警示标语。

1995年,江北机场航站楼前的机场大巴正在转载乘客

机场高速路是重庆最早的高速路,1989年通车,不过,真正去机场的人,早些年并不多。直至2001年3月后,中国民航总局宣布,在包括重庆在内的7条航线上开始实行多等级舱位,票价放开,明折明扣。打折开放后,票价格逐渐亲民,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机场就有了交通需求。去机场的公交车少,还不一定好挤,打车动辄上百,又没有轻轨。民航大巴应运而生,这种干净整洁、一人一座的“机场专线”“机场大巴”先由机场运营,档次显而易见高于其他车辆,2016年3月18日,重庆机场集团与重庆公交集团共同签订《重庆机场地面客运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机场大巴纳入公交公司。在2012年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贯通之前,以美专校街为起点和终点的民航大巴站,是机场到主城几乎唯一接地气的路线,亲友接送选择在这里,比去一趟机场要务实。

2016年4月3日,上清寺,市民排队登上前往机场的大巴车

美专校街就是重庆人眼里机场的起点:本地怀着憧憬的“北漂”“沪漂”在这里告别亲友,来直辖市碰运气的异地青年在这里下车,忐忑地开始转动命运的齿轮。

对于那一个年代的重庆,美专校街见过比教堂和机场更多的亲吻和眼泪。

大城市里的小地方

2008年的一个冬夜,25岁的小陈从上海被派驻到重庆分公司。其实她并不开心,可以总部,何必分部?

飞机落地的时候已是晚上十一点半,按要求,机场大巴全时段、无缝衔接、按需服务空地运输,经历40分钟,机场大巴将她送到美专校街,凌晨的在一个小酒店入住。

第二天清早,楼下支起包子铺,她第一次吃到重庆小面和油茶,早点摊的烟气和重庆冬天呼吸的白烟交织在这条短街里,短街似乎一眼望得到头,但她看到了美专校的校门,又看到那些小超市的胖老板娘怡然自得的神情,有个瞬间她觉得这里跟她喜欢的上海有某种契合之处:历史和市井,文化和凡俗,淡定地捏在一起。

一晃十多年,当年暗暗咬牙发誓要夺回阵地的小陈已经在重庆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当年紧张,就在一见钟情的美专校街买了便宜的二手老房子,没想到竟然是人民小学的学区房。老大求精中学,老二人民小学,为了孩子,小陈已在小两居里定居到四十岁,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交给了美专校街。

那时候的天后田震唱道:“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

美专校街却是这样一个让人沉溺于平凡生活的,大城市里的小地方。

第一眼重庆主城

那些历史的华彩朦胧而斑斓,如今,上清寺没有寺,美专校街没有校。街道上的人们也不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繁忙的上班族、游客和居民。然而,美专校街仍是重庆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是人们在这座城市里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新的建筑兴起,老房子逐渐消失,但这条街依然保留着它独特的魅力。走过美专校街,都会感受到这里特有的氛围和历史的沉淀,往昔的风云和故事似乎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又是什么力量抵挡住岁月的冲刷,让一个名字在口口相传中流了下来呢?

是冥冥中那一段浓缩着重庆历史的跌宕,还是这三十年里,在美专校的枢纽站、大巴起点,留下数不清的人们的,第一眼重庆主城?

- END -

文字 | 莲二爷

排版 | 话 梅

图片 |炯叔、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