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我们一边学习当天的重要会议精神,一边在等待。至于在等什么,朋友们都懂的。等到晚上8点,正要失望时,忽然飞来这么一条消息:
4月30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北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提出在执行现有住房限购政策的基础上,允许已拥有住房达到限购套数的居民家庭(但通州区仍有限制),到五环外新购一套住房。
很及时,非常及时。
当然,其力度与公众的期待有一点距离。这两天,大家谈起来,都说,一线城市到了全面放开限购的时候了。
尤其是,看到4月30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后,都以为几乎没有悬念了。
会议公报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是这一段表述:
会议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要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仍然是将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三大风险放在一起说。但其中讲房地产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二,可见其重要性。
先说一句题外话,这段表述,有一点与29日坊间的预测是一致的,即淡化“三大工程”,公报里提都没有提;而“消化…优化”的表述,也与早前传闻的分析几乎一致。只能说,有的专家太神奇了。
“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这句话,是新提法,也是焦点。
这句表述,阐释的空间也很大。但无论怎么理解,有一点是确切无误的,住房限购的政策措施要优化,也就是调整,即全部或部分取消限制性措施。
应该说,北京市住建委晚上发出的通知,是准确地贯彻和执行了政治局会议有关房地产政策的精髓,就在于“优化”二字。试想,如果会议的表述是取消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那就完全不同了。
北京市优化限购政策,允许在五环外多购一套房,在执行中央既有的决策部署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了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上。既有的决策部署,主要是指,城区的功能疏解和人口总量,北京市不能突破2300万人口这个天花板。如果城区完全放开限购,带来人口增长,是不可以的。而在主城区以外的新城,则是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包括吸引市区人口前往常住,有利于职住平衡。
这是在保持市场基本稳定上寻找新增长点,可谓用心良苦。哪怕期待再多,也要面对现实,理解万岁。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允许在五环外多买一套房,而根据之前北京市的规定,家庭购买第三套房是不给贷款的(限购两套,第三套本来就买不到,更不用说贷款了)。现在允许买三套(五环外),还给不给贷款?需要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另外发文明确。
当天反应速度更快的,是天津市。会议公报发出两个小时后,天津市住建委等部门发出《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在城六区购买120平方米以上住房,不再限购;家庭有60岁以上老人或二孩以上的,可多买一套;更重要的是,根据天津市住建委有关人士对媒体的解释,保留限购的区域,是按区审核,而不是按全市来审核,字面意思是,每个区都可以买2套房。
天津不是一线城市,但限购政策也只是优化(天津的朋友说是“扭扭捏捏”),而不是全面取消,虽然离全面取消,只差几个字。这说明,特大城市在理解和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上,有一定的共识。
至于“消化存量房产”的政策措施是什么,当天出台优化房地产政策的城市,还没有涉及到。
有专家分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城投平台等收购存量房,用于租赁性保障住房;二是政府部门出面,与国企、中介机构合作,卖旧买新进行置换。
我们认为,这两种途径的可行性都值得商榷。城投债务是地方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都被债务压得气都喘不过来,哪里还有钱收购存量房?第二种,卖旧买新进行置换,只是号召,不能强制,而必须让市场说话。实际上,实行卖旧买新的城市,效果有限。
但我们相信,中央提出了消化存量房产这个问题,就一定会有相关政策措施出台。有专家建议,发行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房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这倒是比城投平台收购更具可行性。但需要专项债的地方太多了。
上一次提出消化存量是在2016年。有些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跌回了2016年,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轮回。
按惯例,上海市也应该出台相应的优化政策。等到9点都过了,还没有消息。如果我们发出后,上海再出通知,并不奇怪,但它全面取消限购的概率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