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说的“金三角”,是指位于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地带,因该地区长年盛产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而闻名。
上世纪60年代初,在缅甸“金三角”地区爆发了一场由中缅两军携手的“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我军深入缅甸境内百余公里,歼敌740人,其余斩获颇丰。
不过,此次打击的对象并非毒贩,而是盘踞在该地区的国民党残军。
此次“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我军战史上一次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
那么,此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经过又是怎样呢?
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中缅边界的历史问题。
中缅边界的历史问题
由于中缅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十分友好,所以就没有划分出明确的疆界。
但任何人都知道,对于两个接壤的独立主权国家而言,疆界不明确不仅会导致两国边界纷争不断,还会给外部势力趁机侵占两国土地找到借口。
清朝光绪十一年,英国殖民者就曾利用中缅两国疆界划分不明确的情况,疯狂侵占中国领土,扩大殖民地。
缅甸独立后,西方势力又借此挑拨中缅两国的关系,企图制造紧张局势,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那条——“1941年线”。
众所周知,1941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此情况下,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英国,却以关闭滇缅公路相威胁,同中国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边界线,将班洪和班老辖区的一块土地划入了英国的殖民地。而这就是所谓的“1941年线”。
由于该界线上没有设立界桩,所以后来缅甸独立后,就顺势继承了这一协定,而这条“1941年线”以西的地区便被划归缅甸的掸邦。
除此之外,位于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尖高山以北的一段等都没有确定疆界,所以一直以来,英国殖民者就经常在这些地区制造争端,甚至还在1911年的时候武装侵占了片马地区,一手炮制了“片马事件”。
“片马”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唐朝开始,该地区就属于中国政府管理,但由于过去这段边界始终没有划定,所以便给了英国殖民者侵占之口实。
除了外部势力趁机入侵外,中缅两国也曾因疆界问题发生过冲突,1955年的“黄果园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黄果园”位于中缅边境尚未定界之处。
1955年11月初的一天,因这天大雾弥漫,中国边防军与缅甸边防军的前哨部队在此发生了误会,双方都开了枪。
该事件发生后,缅甸的《民族报》故意歪曲事实,指责我军入侵缅甸,并把两国正在协商的边界问题全部公开。
由此,中缅边境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不仅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趁机大做文章,不仅极力渲染中国对外扩张,还支持马尼拉条约国大搞军事演习,制造紧张空气,从而威胁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黄果园事件”的发生,使中缅双方不得不进一步加快边界的勘查定界工作。
然而,就当时的边界局势而言,中缅双方想要尽快确定疆界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一带盘踞着一支国民党残军,他们在缅甸侵占了相当于几个台湾省面积的土地,并长期威胁着两国边界的安全。
所以,中缅双方想要使联合勘界工作进展顺利,首先就必须要歼灭这支国民党残军。
可问题是,国民党残军为何会出现在缅甸呢?
国民党残军何故出现在缅甸?
1950年3月,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第八军237师709团800余人从云南逃出了国境线。至此,国民党的最后一支部队被赶出了中国大陆。
然而,这支残军外逃后,并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在团长李国辉的带领下,一路来到了位于缅甸东部大其力市。在这里,李国辉遇到了国民党第二十六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以及他率领的600残兵。
两人经过密谋后,认为凭借手中的1500余兵力完全可以在“金三角”立足,更何况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游击战宝地。
于是,他们迅速拉起了队伍,并将部队改名为“复兴军”。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部队规模竟迅速扩充到了3000多人。
对此,缅甸政府也曾一度想剿灭这股残军,但均以失败告终。
当此消息传到台湾后,蒋介石更是兴奋不已的,当即召见了原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命他迅速前往缅甸统率“旧部”,同时指示拨给“复兴军”一定的经费,帮助其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正在进行朝鲜战争的美国为了遏制和颠覆新中国,也对逃亡缅甸的国民党残军给予了很多援助。
据记载:从1951年4月起,美国政府每个月对该残军提供20万泰铢的援助,8月后,这一数字又增加到了7万美元,此外还派了数十名美军顾问到该残军中。
在台湾和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到1953年1月,这股残军已经发展到了近2万人的规模。
李弥奉命到缅后,一方面加紧扩充实力,另一方面则积极对我云南边境实施侵扰,制造了多起流血事件,严重威胁到了我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51年5月至6月间,李弥指挥6000残军实施了所谓的“闪击行动”,连续侵占了耿马、孟连、勐海等县部分地区。
云南军区迅速作出反应,以第十三、十四军共七个团的兵力,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对侵入中国境内的国民党残军进行围剿,歼敌近600人,其余残部全部逃亡国外。
在这之后,李弥又数次指挥残部回窜袭击,结果均遭到我军的沉重打击。
李弥虽然打不过解放军,但打缅甸军队却是易如反掌。为了扩充自身实力,李弥率部先后占领了萨尔温江以北地区,以及科康、佤邦、悬栋3个省的地区,控制了该地区的贸易和鸦片种植。
对于国民党残军的行为,缅甸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多次出兵围剿,结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缅甸政府迫于无奈,只好向联合国控诉台湾及美国政府的行为,并公布了大量的照片、数据等证据。
迫于外界的压力,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只好同意将这支残军撤回台湾。
整个撤离工作一直持续到1954年3月才结束,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的国民党残军留了下来。
中缅两军联合出击
对于留下的国民党残军,蒋介石自然也不想放弃。不久后,他就将自己的得力助手、原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秘密派到了缅甸,搜罗残部,扩充力量。
在柳元麟的经营下,这支国民党残军的规模又迅速扩充到了3000余人。
1960年的时候,台湾当局又派了400名特种兵到缅北,试图配合柳元麟趁机窜扰云南。
这支国民党残军,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缅甸来说,始终是一个隐患,如果不及时肃清的话,将后患无穷。
这年10月,中缅双方开始联合勘界,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联合围剿国民党残军”的请求。
其实早在3年前,缅甸政府就曾多次明示或暗示,希望中国政府能帮助缅军围剿盘踞在缅甸“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军,而且可以直接进入缅甸境内作战。
当然,对于这股残军,中国政府也并非无动于衷,早在1959年初,毛主席就在一份关于“蒋介石接见缅甸国民党残军总指挥,令其准备窜扰云南”的情报上明确批示:“引起警惕,准备应付可能的变乱。”
所以,在“联合围剿国民党残军”这个问题上,中缅双方也算是心照不宣。
同年11月4日,中缅双方签订了关于“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该协议中规定:
一、对于盘踞在第四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查、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两军共同清除;
二、解放军负责捕歼清除孟遮以西(旧30号界桩)至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处(62号界桩)地段附近的国民党残军;
三、为更好地执行警卫作战任务,解放军可根据需要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
四、此次行动暂定于1960年11月20日左右开始。
协议签订好后,昆明军区迅速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以步兵第117团、118团,边防第9、10、11共5个团又1个营7700余人的兵力,突袭国民党残军16个据点。
尽管这支国民党残军数量不多,装备也一般,但此次作战的困难程度却一点也不小。
首先来说,此次作战的地点是我军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地区,缺乏对应的作战经验;其次,由于是出境与邻国协同作战,不仅要考虑两军的配合默契程度,还得顾及国际上的政治影响。
此次出国作战,会不会引起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惊恐和不安呢?他们会不会认为中国这是借打击国民党残军为由,趁机炫耀武力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会不会借此大做文章呢?……总之,这一切不得不考虑进来。
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中央将越境作战的红线标出——只准在20公里内歼敌。毛主席更是明确指示:谁要是越过20公里的红线,就杀谁的头。
一切准备就绪后,战斗如期打响!
深入、再深入
此次联合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军在20公里的红线内作战,第二个阶段是越过该红线作战。
11月22日凌晨时分,解放军各参战部队越过国境线,对盘踞在猛黑、猛瓦、孟马、三岛等地的国民党残军实施突袭,搜捕聚歼,在达成目的后,各部迅速转入分散清剿。
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这支国民党残军毫无招架之力,有的在我军到达之前就已逃往他国,有的则一击即溃。
经过连续4天的搜捕围剿,我军共歼灭国民党残军467名,击毙7名上校级以上军官。
我军势头正盛,如果继续追击的话,战果更大。为此,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曾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部队越过红线追击国民党残军,但中央的决定十分坚决:攻击不得超过20公里的红线!
对于前线追歼的官兵来说,无疑感到十分可惜。但很快,新的作战任务又来了!
1961年初,缅甸政府调集1万余人的兵力,沿着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试图歼灭盘踞在这一带的国民党残军,即所谓的“湄公河战役”。
然而,缅军根本不是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柳元麟的对手。
柳元麟佯装败退,将缅军引诱至王南昆至芒林的狭窄低洼地带,使其大炮、飞机的攻击受限,致使缅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若缅军不能及时脱困的话,恐有被全歼的危险。
在此危急关头,缅方立即向中方提出:请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
1月22日下午,周总理批准了我军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
但第二次作战却不如第一次顺利。
由于对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加之又有原始丛林阻隔,导致行军速度迟缓,伤亡数量也相对增加。
此外,敌军也变得狡猾了许多,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所谓的“保山计划”,即:遇到解放军就逃,然后在逃中顽抗,以顽抗的形式掩护逃脱,如果解放军穷追不舍,他们就逃到老挝境内。
所以,当国民党残军得知解放军将继续南下追击时,就果断放弃了对缅军的围困,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军也就转危为安了。
然而也正因如此,第二次作战我军战果一般,歼敌仅270余人。
1961年2月9日,我军各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国内。
两个阶段的作战,我军以伤亡23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残军740余人,击毙敌师长2人、活捉副师长1人,捣毁其经营十余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证了中缅联合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战过后,柳元麟总部被迫撤回台湾,剩下的其余国民党残余分子则基本散布在民间,在1963年3月至1966年9月间,残匪曾先后8次对我云南边境实施窜扰,其中有4次遭到我军的沉重打击,被歼近40人。
从这之后,逃往缅甸的国民党残军被迫迁往了泰缅边境地区,停止了对我云南边境地区的窜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