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周处除三害》票房超过6亿有几天了,但由于最近《哥斯拉大战金刚2》上映,再加上等几天宫崎骏新片要上映,票房也差不多这样了。大家别看这个票房好像一般,实际上对于一部投资一千万的电影已经属于大爆特爆。
这个结合撤档重新上映,票房惨败的《红毯先生》,还有2024年春节档。我认为现在华语电影已经分成两条明显的道路,商业片道路和文艺片道路。
要么你就走良心商业片路线,不管是《封神》《流浪地球2》的重工业大片轰击观众。还是《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热辣滚烫》和春节档电影一样,就走现实噱头+明星云集+疯狂营销宣传。
要么你走电影精品的路线,就是你质量弄好点,口碑上来了。这类电影投资不高,以文艺片和类型片为主。它票房不会动不动几十亿,但是几千万,上亿,更好点5亿往上,10亿往下是可能的。
比如《爱情神话》《宇宙探索编辑部》《河边的错误》,今年《周处除三害》《草木人间》等等。
如果你明明电影很文艺又想要商业,但质量上不上,下不下的,如果还花大价钱请大明星搞大宣传,那你就像《红毯先生》《摇太阳》一样就惨了,宣传比成本还高,票房比成本还低,最终大亏特亏。
质量和流量齐飞,营销和真心奔腾?华语电影开始“疯了”这事儿怎么说呢,品位是流量的敌人,这两者是天生相克的,想要流量爆款,就一定要下降品味,资本的品位就是流量爆款,而影迷的品位却是艺术精品(大众是前者,如果能结合更好)。
当前中国主流电影的作品追求的是只流行于当季,赚眼前的快钱,大师的作品存于经典隽永绵长,不一定赚钱可能还会亏钱,这就是品位和流量的区别!
现在大家会对于很多主流商业电影感到失望、痛心、遗憾等等。主要发声的是影迷和网友,这帮人对于电影还是讲究的,普通观众只当娱乐压根不关心。影迷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艺术精品,后来却发现他已经滑落成流量爆款,并且还是当季的,过了这个档期就没有价值。
这就像《满江红》《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和《热辣滚烫》一样。
相比之下,《八角笼中》《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等等处于中间,要么有工业,要么有真心,要么还是走心的。《流浪地球2》《封神》《长安三万里》就是商业电影的良心,不管你喜不喜欢。
《周处》这类电影能够红,拿下不错的票房。主要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电影市场大了,而这两代年轻观众审美开始变得多元了起来,只要你质量和口碑不错,不能让你大富大贵,但能让你小富即安。
我还记得2002年的《寻枪》那时候有几家院线?那时候国民收入多少?2004年的《可可西里》不仅有着02年的种种因素,而且连个二线的明星都没有。
2009年的《南京南京》票房过亿,能排进历史国产片票房前5,这是当时的争议大片。
很多原因是时代造成的,过去的年代电影产业除非是冯小刚,张艺谋,徐克这类大牌导演配合着一线的影星,要不然也很难赚钱(宁浩都是个例),现在的人总喜欢拿现在的成绩与过去对比,这些摆烂的电影人拿着对市场口味妥协的借口捞着快钱,只会快速消耗过去通过努力得来的好印象和口碑。
但如果你用上面这一套去推导,你会发现即使有明星,票房也高不了。
《寻枪》的男女主角都是当时的一线当红,2002年的时候虽然院线不多,但不至于惨淡到那个地步,倒是海外版权卖的不错。《可可西里》这种电影即便放在今天,或者说请个什么大牌来演票房也不会高到哪去。
去年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就知道了,同样是纪录片风格的电影,不仅制作不错了,又有郭帆和《流浪地球2》的撑场,然而票房却依旧不好,毕竟受众群体摆在那里。
《小时代》系列为何会票房爆棚呢?《消失的她》为何票房炸裂,因为郭敬明和陈思诚虽然是个渣导演,却是个好的生意人。他很懂受众心理学,估计手底下有专门的队伍研究大数据。
这类商业片烂不烂无所谓,反正票房成功就行了,电影公司是商业公司而不是艺术公司,赚钱是第一业务。《可可西里》哪怕获再多奖,哪怕在豆瓣上评分第一,反正投资商绝对是亏钱的。
春节档成笑话,《周处》大杀四方?华语电影的变与不变我觉得,今后中国可能很难再出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这些电影大导演了。
千万别误会,不是没有这种导演了,而是他们那条路子越来越难走了。当年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等导演是在国外拿奖,然后有欧洲、日本和其它电影商投资,所以他们还以源源不断拍电影(贾樟柯电影国内票房不高,原因就是他的电影海外买账)。
而张元等那些导演就是三板斧过后,不再受外国电影节的青睐了。这类文艺片国内票房是不高的,最后加上个人问题逐渐就消失了。
这个时代嘛,看欧洲和日本经济那样烂下去,哪怕国内还是有限制。但如果你拍的低成本电影票房能有几千万,好点上亿,甚至是几亿,那么你会怎么选择呢?
到时还坚持去外国电影节大概只看重欧洲三大,日本a类电影艺术声誉带来的出口转内销宣传。就我了解单纯从卖片角度,国产文艺片走上海电影节,走平遥这条路线开始在崛起,虽然还弱于外国电影节。
如果上面对限制再宽松些,对艺术再扶持一些,未来再吸收外国文艺未必不能反攻。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味到这代表什么,中国电影圈并非忽视优秀的剧本,而是容不得优秀的剧本。如果只是忽视,那大家尚可看到优秀的剧本和想法。但是之前文艺片和类型片难活,商业层面流量经济泛滥。
前有郭敬明之流抄手,后有AI也能做编剧的阿里
左边是看脸不看戏的饭圈小年轻、右边是挑肥拣瘦的只踩不赞的秀儿。
现在有现实噱头加铺天盖地营销大赚特赚的案例,优秀的剧本已经远离这是非之地了,留下来的,当然是一帮“三舔烂剧”,舔粉、舔流量、舔资本。拍一部烂剧可以收至少5份票,买票骂的,买票吹的,买票刷数据的,买票看新鲜的,买票上当的……
拍一部好剧,只能收1份门票,看得懂、喜欢、认同且有共鸣的人。
除的不是三害,是烂片?《周处除三害》没有那么伟大怎么讲呢,即使以前的好莱坞也很难做到两全,尤其是在贺岁片这种畸形儿身上,它们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而典型的正面题材就是蝙蝠侠系列,异形系列,既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娱乐需求,内容上也拔高到了哲学和社会学层面,这就是产业高度发达的结果。
而那些影迷追捧的影史经典往往是文艺片,大众天然是不喜欢看的。
这种品位高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话就大可不必了。其实就跟菜好不好吃,味道好不好闻一样 ,普通人鉴赏能力不如大师,分析不出来为什么好吃好闻,但是不意味着就是瞎子聋子,就算真的不懂,普通人面对好东西的反应也是我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这很了不起——也就是不明觉厉的状态。
现在所谓的爆款为什么令人生厌,因为它低俗到只有对人类最本能的动物性的刺激,这种刺激是基于生物本能无可违逆的原理的强行刺激,毫不掩饰的对于人类身为动物的兽性的谄媚与取悦,是生物学上的超常刺激。
观众们沦为了巴浦洛夫的狗,在这种源自本能的刺激中无法自拔,而与动物不同,人类有个过分发达的自我意识,一旦意识到自己在被如此低级的手段操纵和控制,被愚弄与欺骗的愤怒感自然油然而生。
一切爆款流量必然是基于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欲望,所以一定有所谓“俗”的部分,但是不能只是赤裸裸的刺激这些情感与欲望,然后留下一地鸡毛,让人恶心到反胃。一个沦落到只懂得取悦人类最基本的欲望的人,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们把电影或者商业电影定义成一个产品。那我们光关注了产品的投资方,谁又来关注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和产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呢?如果电影的最终消费者也是投资方本身意义的定义者,也是投资方,那确实我也觉得无所谓,因为那让我们有观众和没有观众,有艺术家和没有艺术家都是一样的。
这种产品我觉得可以作为作者认为的守住了本土市场,但是也就是凑个热闹而已,没什么意义和价值。因为他们拍的是真正的搞笑片,为我们的茶余饭后提供了优质的笑料。他们这种人做的再好,中国电影产业很烂。
换商业里头一个重要的话语就是他们的这种操作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他们都是在恰烂钱。
这就证明我们的电影产业很幼稚,不成熟。再说通俗一遍。这就是价值投资和价格投资的区别。中国电影只要市场化了,就会有投资的风口,然后有人拍烂片恰烂钱。但是我们对这个方面集中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真正的应该担忧的是这个行业里头是否有懂得真正电影价值投资的人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有,即使更多的电影投资投到了喜剧片,依然能为我们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成果,且他们不会忽其他优秀作品的投资。
这才是关键!
这两年虽然主流电影问题不少,但是《周处》这类电影能活下去也是好事一件。如果未来这类电影越来越多,票房还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天反攻主流并占据主要市场,到时华语电影就真正的崛起了。
《周处除三害》就是一部普通的香港快餐式的黑帮电影,阮经天的演技也没有多大的进步。这还能吹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