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饪,促消化元气

鹰哥爱写文 2024-07-15 01:18:55

《饮食滋味》作者:徐文兵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谈到了“吃什么”,了解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需要根据我们的体质量身定“吃”,才能吃得营养健康。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怎么做”,适合的烹饪手法才能促进营养的消化吸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烹饪中的养生之法。

刀工,大厨修炼的第一课

我们先来说说“烹饪”这个词的意思。“烹”的最初含义是烧煮,也就是将食物放入水中煮制。它的偏旁部首虽然是四点水,但却和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饪”指的是把食物煮熟到适当程度。所以烹饪指的就是用水、火加工食物,使之更美味更好消化。

对于“烹饪”,有人可能会说,传统饮食不是讲究“道法自然”吗?为什么要对食物进行人为的加工呢?其实,这样理解“道法自然”过于片面,古人认为“顺其性曰德”,也就是说,如果能顺从“食材”自身的性味,通过烹调使之充分发挥,那就是“德”,是对人体有益的。

那么,为什么烹饪会对人体有益呢?因为它有助于人体消化。这里的“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少之意,表示食材体积的减小。消表示的是量变,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量变到消失会导致质变,此时“化”就应运而生了。

这里的“化”就是质变的转化,也就是旧的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如“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等等,都是这个意思。消化两字合一起,指的是食物经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乳糜进入肠道,与酶发生作用并化为人体的组织能量。

所以说“消”要在前,而“化”在后,“化”以“消”为前提。那么,烹饪是怎么“顺其德”,先帮食材“消”的呢?

首先是改刀。这是一个中华烹饪中的专业术语,就是用刀把蔬菜或肉类切成一定形状,就是把大块原料改成小块,或改变它的形状。

改刀的目的是要保护牙齿、便于吞咽,以免咀嚼过多或过于用力,伤害或磨损到牙齿。还有,像金针菇、芹菜这样的食物纤维太长太粗,不改刀就会导致吞咽困难。即便硬吞下去,这些食材也会伤害胃黏膜,并且化为乳糜时需耗费更多元气。

烹饪界有个说法叫“横切牛羊顺切猪”,目的就是为了助于消化。猪肉嫩,顺着纹理切就行;但牛羊肉的纤维比较粗比较老,所以必须得横着切断,这样切出来的肉炒出来才会嫩滑、嚼得动,否则不仅容易塞牙,也不易消化。

除了改刀,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磨来改变食材形状,比如对豆类的加工。像北方爱吃的炒黄豆,南方流行的笋干豆或五香豆,嚼起来都很费牙。

对这种豆类食物,我们就可以进行研磨加工。古人早早就发明了石磨,把各种坚硬的豆子研磨成粉。但研磨只能改变食物的物理结构,不能改变其化学结构,只能帮助“消”但不能帮助“化”,所以很多人喝了豆子磨成的豆浆,还会消化不良,必须要点卤水变成豆腐,或者经微生物发酵变成酱豆腐,人体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

最后一种“消”的方法是拍或捣,除改变食材的形状,还能更好地释放食材的滋味。比如,拍出来的黄瓜比切的黄瓜味道更浓郁;还有北方人喜欢捣蒜泥,也是刀切没法比的;而中药加工经常用到捣药杵,因为捣能更好地释放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煎炒烹炸,“大化”之道

前面我们讲的是怎么帮助食材“消”,而这才是“消化”的第一步,只有真正被“化”掉,这些食材中的性味营养才能被身体所吸收,转化为人体精神气儿的一部分。而要想顺利化掉食物,我们就离不开水、火、油这三样东西。

对于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比如蔬菜,借助“水”就能达到助化目的。第一种方法就是焯。很多人担心焯水会破坏绿叶菜中的维生素,所以喜欢生吃。这样营养的确不会流失,但也不容易消化,所以做凉拌菜时,最好用沸水焯一下。

蔬菜加工的第二种方法是煮,就是把食物放在水里长时间加热,前面说的煲汤用的也是煮的方法。春天用竹笋、鲜肉和咸肉做碗腌笃鲜,夏天喝点冬瓜小排汤,秋天煲锅老鸭汤,冬天则来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先放肉再放蔬菜,味美且营养。

蔬菜加工的第三种方法是蒸,即利用水蒸气来加热食物。蒸比焯和煮的温度更高,也更有助于人体消化。对根茎类的食物,比如大块的山药、南瓜、红薯、胡萝卜,蒸着吃最为适宜。这是蔬菜,用水助化即可。

但对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肉类,助化就需要用油。首先是煎炸。煎用浅油、薄油,不漫过食材,一面煎的酥黄后,换另一面儿煎;而炸则要求宽油漫过食材。煎炸可以榨干食物中的水分,使之更容易入味儿。

在烹饪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叫“逢烹必炸”,就是说要烹煮的肉食事先都要过油煎炸一遍,然后再放进调好了味道的汁水,好让食材充分吸收汁水的味道。比如我们日常做鱼,就会经常用到这个方法。

还有些食材如腰花、鸡丁等质地较嫩,煎炸容易变老,此时就只能爆炒。爆炒使用的油温最高、操作速度最快,有时锅里甚至能起火,是真正的烈火烹油,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鲜美的本味。像宫保鸡丁、爆炒腰花等名菜,就要用到“爆炒”。

这是“油化”,和“水化”一样是常见的烹饪手法,最后一种方法以火为媒介,包括炙、烙、炮、焖等。在烹饪脂肪含量较高的肉食时,用火的味道会更好,因为大火可以把肉里面的油炼出来,再用这些油继续煎肉,是“原汤化原食”的道理。

我们现在吃的烧烤,古代叫炙,就是把肉直接放在火上,利用火焰或者向上的火性来烤肉。在《易经》里,肉是阴,火是阳,炙就是阴阳和合的泰卦。而且烧烤的肉容易焦,而半焦不焦的东西是最好的化食药,所以烤串即便多吃点也没关系。

烤是把东西直接放火里,比如烤红薯、烤土豆等等,而烙则是把食材隔着一层铁器放到火上,比如烙饼。

那么,什么是炮呢?就是隔着沙或土把食物弄熟。比如大家看到糖炒栗子的大锅里有很多小石子,和栗子混在一起被翻炒,所以说栗子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炮制出来的。

最后一种烹饪手法叫焖,比如红焖羊肉、铁锅焖面等。焖的本义是盖紧锅盖,用小火把饭菜做熟,但有种焖法是不用盖锅盖的。以前人们会在野外生堆火,再把带皮的土豆、玉米放进去,用火灰埋起来焖熟,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焖烧之道。

芳香类食材的好处

那不管是用水、用油,还是用火烹制食物,目的都是为了助化,但有些食材的性味特殊,即便水、火、油全上,还是难以化掉。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一些辛、香、温的调料,来调动我们身体自带的“化”的功能。

首先我们聊聊最常见的厨房调料——葱姜蒜。葱是一种醒神通窍的温性良药,能通督脉、通鼻窍,帮我们打开胃口。所以如果生病没胃口,做饭时就要多放点葱花。而且葱遇到油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气,能把食材的腥臭之气覆盖掉。

而姜最大的作用是暖胃。我们吃了寒凉之物,本能的反应就是想呕吐,这时就可以嚼几片姜,让姜汁把胃暖热,就不会再想吐了。所以在中医药典中,生姜也是一味药,能温胃散寒,可以降逆、止呕、止吐。

此外,姜还可以驱寒。平时不小心淋了雨,我们就要尽快喝碗热姜汤驱除寒气,避免感冒。现在超市里有卖一种小袋装的姜糖,是用提炼出姜汁儿,配以高级淀粉精制而成。如果你在家不愿意开火,可以备点姜糖,觉得着凉了就泡一些姜糖水喝。

除了生姜,在菜市场我们还能买到干姜。它是生姜经炮制烘干而成,治疗寒性胃痛或腹泻的效果最好。另外,菜市场上还有嫩姜,这是刚冒出芽的生姜,既有姜的味道,又不像老姜那么辛辣,纤维细嫩,可以直接和肉炒着吃,非常好消化。如果大家实在受不了姜的辛辣味儿,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醋泡一下再吃。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蒜。和葱姜相比,蒜的烈性更大,而且入心,所以民间说“吃蒜烧心”。蒜本身的味道并不难闻,古人甚至会把蒜揣在身上,图的就是蒜的香气,但人吃完蒜后呼出的气味却非常难闻,所以吃完蒜后最好漱漱口。

蒜搭配好了也是一剂良药,比如它可以消除绿叶菜的阴寒之气,有助消化。大家在炒绿叶菜时,最好多加点蒜蓉,做法也很简单,把蒜拍碎了放到锅里炒一炒,等蒜香味儿一出来,再把青菜放进去翻炒一会,撒点儿盐等调料就可以出锅了。

如果要做鱼,蒜也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烧鱼之前我们可以先在锅里放点五花肉干煸,因为鱼的特点是鲜嫩,但是不香不解馋。等把五花肉的油煸出来后,再把煎炸好的鱼放进去,再放各种调料焖,其中蒜和八角必不可少,用来中和鱼的寒性。

最后我们再讲讲一些炖肉时放的香料,中医称之为“肉料”。我们在炖羊肉时,可以直接加清水炖,快出锅时撒点盐调好味就行;不过最好放点孜然和花椒,两者能衬托出羊肉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开。至于其它调料,就尽量不要放了。

有人炖羊肉喜欢放大料,但这样炖出的羊肉会特别难吃。因为羊肉的热性往上浮,而大料的劲儿是往下沉降的。所以炖猪肉和炖鱼时可以放大料,但炖羊肉就不行。《本草纲目》说有些食材相恶,最好不要放在一起,羊肉和大料就是一例。

如果家里要炖猪肉,用到的香料就比较多了,肉桂、大料、肉豆蔻、草豆蔻、草果、香叶等辛香料加进去,炖出来的肉特别香。如果是炖牛肉,除了放些花椒和孜然,还要多放点山楂。这是因为牛肉的纤维太粗太硬,只有放点山楂才容易炖烂。

0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