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爱奇艺上开始刷电影,之前没去影院看过的。
前几天看了《三大队》,看到最后的时候,片尾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原著作者“深蓝”。
这个名字,还挺熟悉的。
或者说,在我看《三大队》这部电影那天,挺巧的。因为当我打开网易人间的公号时,刚好就推送了一篇有关“深蓝”的推文。
(图源人间theLivings,侵删)
可能是职业原因,他写起非虚构故事来,情节就很丰满。
然后,我就又搜了有关“三大队”的原文,这是他在2018年写的文章,也许他那时也没想过,会被改编成影视剧。
(图源人间theLivings,侵删)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想写小说,你得工作。不然,你很容易陷入无话可写的状态。”
确实如此。
好像很多非虚构故事写得好的作者,都会专注于自己的职业故事,这样就与虚构或非虚构故事要求加入“现实因素”遥相呼应。
那有关“三大队”的故事,文字与影视剧的呈现各是怎样呢?我能想到的,全在接下来的内容了。
1.真实故事改编看到原文时,读下来应该只有五六千字。
作者的简介是:基层民J,文学门外汉。
但要说文学,曾看到过这样的观点:文学不是语文,文学的文字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拘泥于任意一种标准。
所以,我觉得深蓝写的故事,也不算是文学门外汉。
从2018年7月推文到2023年12月电影上映,五年多的时间,简直太神奇了。
因为,只有你拉到原文下面,就会发现很多读者评论,留言说这一定要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主角都给“预定”好了。
那时,应该谁也没想到,还真的实现了。
这是深蓝本人的写作际遇。
再看原文内容,这个故事是他在一位同行那里听到的。
当时的程兵,接到报警后,请示“五天破案抓捕嫌疑人”。
因为他办了这么多案子,都有经验了,按照爬防盗网入室抢劫的手法,一下就推断出这是四川惯犯。
而王大勇和王二勇,也是胆子大。
第一次犯案后,接着又犯案了。
手法和伤害那个17岁女孩一样,只是,女孩被侵犯后被重物击打成了植物人,但这次俩惯犯想要侵犯女主人后,刚好其丈夫和哥哥回家了。
抓住了王大勇直接就开打,送到派出所时,都没个人样了。
但让王二勇跑掉了,这个当大哥的什么也不说,几个JC也教训了他一下,然后加上之前女主人家属的胖揍,扛不住就去世了。
但文章中写的,致命伤也不是他们打的,只是刚好死在警局了,当时参与审讯的几个警察,就都被处分了。
后来即便女孩家属和一众民众求情,检察院都没松口。
突然觉得:有时候,法惩治了无辜的好人,却包容了有罪的坏人,情也给了作奸犯科的“弱者”,真是太容易让人钻空子了。
现实和电影,果然是有差距的。
2.影片中的坚守电影和文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我觉得在于一种心境,就是文字里没能表达出来的细节,在电影中能得以呈现。
影片中,可以看到三大队的原来警员出狱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又在程兵的激励下再次燃起斗志,最后又因各种缘故,不得不放下抓捕。
在此过程中,程兵的心情应该也有很大的起伏:不甘、欣喜、沮丧、无力……
有家室的兄弟,有家的挂念,不忍妻子一个人独立支撑,先回家了;
接着是独自抚养孩子的爸爸,就想好好照顾孩子,也放弃了;
然后是一个年轻小伙,追查过程中遇到喜欢的人,准备回老家结婚了;
最后还有一个孑然一身的伙伴,有点信佛,觉得这么久都抓不到,也许是老天想让凶手重新来过,于是,也不再参与抓捕了。
往昔的队友,都因或这或那的理由放弃,最后就只剩下程兵一个人在坚持。
想想,挺不容易。
为了早点完成任务,干过很多工作,最后在当送水工的过程中,巧遇王二勇。
于是故意找茬,当街斗殴进了派出所,也是在DNA比对中,警报一响,王二勇就落网了。
可能,正义虽迟但到。
影片与原文相比,是加了很多细节的。
还有《三大队》的电视剧也拍了,不知道怎么样。应该细节更多吧。
难怪现在只要写故事或者小说,都要求加入现实因素。
其实,也是为了能进行影视化,实现商业化,这样看了之后,槽点会少一点,即便是没有拍得面面俱到,但还是能理解的。
3.是什么支撑他走过这么些年?不论是真实故事,还是影视中,程兵都走了很远的路。
所以,是什么支撑他能坚持这么多年?
我觉得,还是职业使命使然。
影片中,他的师娘也劝他放弃追捕,好好过日子,但他始终是放不下,辗转多地都只想找出真相。
就像陶行知的那句名言: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句话有那么些理想化吧,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也会以为:
人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得看自己把时光用在哪里。
要是一个人,能够找到一件从一而终可以做的事,我想:即便以前不知道做什么,但坚持下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生。
那时,估计困难和坎坷,都是在为你铺路了。
就像《三大队》里程兵说:“请转告杨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
你也可以说:“请转告十年前的自己,现在的我过得很好,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