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隐形战斗机歼-35,在珠海航展亮相,引发大量关注。
美媒对中国军工的态度,可谓“变脸戏”一样精彩。
上世纪90年代,嘲笑中国战机是“会飞的古董”;
2011年歼-20首飞时,大喊“抄袭”;
到了2016年歼-31亮相,依然是质疑声一片。
但这次面对歼-35,美媒却一改往常的轻蔑口吻,这种反常值得细品。
歼-35亮相意义很大二战后,美国一直是军机设计教科书。
苏联米格-15借鉴德国技术,美国F-86借鉴英国发动机,法国幻影借鉴美国气动布局。
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就像学画画,从临摹大师作品开始,最终有了自己风格。
从歼-6到歼-7,再到歼-8,中国战机逐步走出了“仿制时代”。
歼-10横空出世,中国已经能自主设计先进战机。
而歼-20的出现,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自主研制并批量装备隐身战机的国家。
歼-35亮相,意义很大。
采用了许多原创性技术解决方案,独特气动布局和隐身设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年那些动辄喊“抄袭”的专家们,这次不得不承认:
中国军工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发展的必然结果汽车发明之初,世界上有各种奇特设计:
三轮、蒸汽驱动、甚至前后装双引擎的。
但经过百年发展,所有汽车都演变成了相似的“四个轮子,加长方形车身”。
这不是抄袭,而是优化到极致的必然。
战机设计也是如此。
20世纪50年代,美、苏、英三国不约而同地研制出三角翼战机:
F-102、米格-21和“闪电”战斗机。
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现象,恰恰说明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最优解往往是相似的。
早期奇特外形,最终都向着最优方案收敛。
这是物理规律,决定的最佳选择。
美国“动力”网,难得承认这一点:
“尽管歼-35与F-35在气动布局等设计上相似,西方也喜欢盛传那些“中国窃取美国军事机密”的谣言。
但简单地把两件看起来相似的武器,认为是“复制”或“抄袭”。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1960年代,苏联图-144与法英协和客机外形惊人相似,西方也曾喊“抄袭”。
但事实证明,这是超音速客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优解。
今天的歼-35与F-35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科技发展规律。
现代战机设计,早已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
战机外形的相似性,其实是航空科技发展的必然。
这是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必然结果。
以F-35“闪电”为例,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隐身性能、超音速飞行、大载荷等现代战机的核心需求。
当其他国家,在相似的技术条件下研发五代机时。
自然会得出相近的解决方案。
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道理一样:
不同物种,在相似环境压力下,往往会进化出相似特征。
歼-35虽然外形相似,但在很多细节上都有自己的创新。
美媒这次的客观评价,实际上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认可。
这让人想起一句话:
当你足够强大时,连对手都不得不承认你的实力。
历史上看,20世纪的战机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战时期,各国的螺旋桨战机都采用单发动机、单座舱设计;
进入喷气时代后,战机又都演变为双发、三角翼的布局。
这说明在特定的技术水平下,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是相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外形相似。
但各国战机的内部系统、作战理念却各具特色。
同样是智能手机,苹果和华为都是玻璃面板的长方形,但核心技术却大不相同。
所以,与其说是“窃取”,不如说这是航空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收敛。
在科技创新路上,真正的竞争不在于外观的独特,而在于核心技术和系统。
中国的设计讲究“减法”美军F-35“身材走样”,非常有趣。
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设计师们不得不在机腹,安装一个巨大的升力风扇。
这也是,它被戏称为“肥电”的主要原因。
随身携带一个笨重的装备。
虽然增加了特殊功能,但也牺牲了灵活性。
相比之下,歼-35的设计东方美学。
“善用兵者,因势而变,随时而制。”
歼-35没有追求垂直起降,这个“花哨”的功能,而是专注于气动效率的优化。
机身的每一道曲线都经过精心计。
中国则更注重“专业”,让每种战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效能。
美军的设计往往是“加法思维”,不断添加新功能;
而中国的设计更像“减法艺术”,追求简约。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一样。
有时候,不做某些事情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歼-35的设计成功,说明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出了“模仿时代”,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歼-35不得不说的亮点从2018年,首次曝光到现在,歼-35发展令世界瞩目。
采用了新一代低可探测涂层。
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预计低于0.1平方米,这一数据与F-35相当。
驾驶舱,配备了30英寸×20英寸的大面积触摸显示屏。
视野范围达到40度,远超传统战机的25度视野。
这种设计,飞行员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快速获取信息。
发动机性能,更是一大亮点。
装配的涡扇-15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18吨,超音速巡航能力出色。
它能在9分钟内,爬升到10公里高空,比歼-20快约1分钟。
歼-35最大作战半径,约为1350公里,超过F-35B/C的900/1100公里。
携弹量可达8吨,这比F-35B/C的最大载弹量约7吨要高。
既能近距离防空,也能远程打击。
目前已确认将开发三个主要型号:
陆基版;航母版,具备航母起降能力;
双座版,可用于预警指挥。
这种系列化思路更适用实战。
例如,在南海巡航中,航母版型可以从辽宁号起飞,作战半径覆盖整个南海地区;
而在东部战区,陆基版则可以从陆基机场起飞,执行防空拦截。
目前关于歼-35的具体造价,还没有公开。
不过,根据一些报道和专家的分析,歼-35的价格可能会比F-35低,性价比非常高。
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承担F-35高昂成本的国家而言。
巴基斯坦等国已表示了采购意向。
歼-35——既有高科技,又有成本优势。
美国的F-35“闪电”战机,技术先进,但价格昂贵。
而歼-35,凭借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成熟的生产线,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实现相近的性能。
这种成本优势,带来了一个重要机遇:
大规模部署的可能性。
就像当年的福特T型车。
正是因为低成本,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最终改变了整个汽车产业。
随着技术进步,歼-35,很可能成为解放军新一代主力战机,接替老牌的歼-10系列。
上世纪70年代,美国F-16战机就是靠着高性价比和大规模装备,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如今歼-35,似乎也在重走这条路:
以更实惠的价格,大量装备部队,建立口碑,再拓展国际市场。
从打工变成了老板美国,是国际军贸市场里的老大。
但它的商品有个特殊“霸王条款”:只要产品中含有美国的零件,就得遵守美国的销售规则。
韩国的KF-21“猎鹰”战机。
虽然,是韩国自主研发。
但因为用了美国的发动机和雷达部件,销售时就必须征得美国同意。
而中国歼-35则完全不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军工产业链。
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都能自主生产。
自立门户,想卖给谁就卖给谁,不用征求别人同意。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还在完全依赖苏联技术;
80年代开始自主研发,但关键零件仍需进口;
直到21世纪,才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现在的国际军贸市场上,歼-35就是一个“不带限制条件”的新选择。
对于那些,想买先进战机又不想受制于人的国家来说,这极具吸引力。
消费者,终于有了更自由的购物选择。
二战后,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控制,主导了国际军贸市场。
现在,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这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