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用吃来形容,就是四个阶段:贪吃、傻吃、不能吃、不想吃。
从出生到八九岁的儿童时期,这一段≈贪吃
“吃”差不多是小孩子最重要的欲望之一。小孩子的胃口太好了,啥好吃的都想吃。小孩子哭闹大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一口好吃的”,而用“好吃的东西”来哄小孩,差不多也是我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当然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也极大丰富,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现在的孩子差不多想吃啥就有啥,在美味佳肴面前依然是“贪”自当头,基本上是小孩子的本性,只是“贪吃”的劲头不像我们当年。且不说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那是大灾荒,饿死人的时期。就说我们六七十年代这一代人,虽然没有像我父辈那一代人那样吃过“树皮”,但是一般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冬天永远的蔬菜就是大白菜。在冬天来临之前,每家都会挖一个好大的坑,埋下成片的白菜过冬。
儿童时期的我们“贪吃”的故事还是很多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余震波及到山东,大家都不怎么敢待在家里。五六岁的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走到哪里都抱着一个“糖罐子”——里面还装着少许白糖——那是家里面唯一的“好吃的东西”。呵呵,从那时候就我认准了:誓死捍卫糖罐子!万一出了问题,一定要在之前把“糖”干掉!
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小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要想好吃的只能等到过年。过年除了有新衣服穿,最关键的就是有“好吃的”。糖、水果、花生和油炸麻花是标准的“四件套”。糖果当然是水果糖,如果再有点大白兔奶糖那简直就是奢侈了,苹果当然就是黄黄香蕉苹果和翠绿的小国光苹果,油炸麻花差不多也是母亲每年都要做的。那些“好吃的”也不知道在心中有多深刻,乃至于现还也经常会忽然之间好像感觉闻到了小时候那种水果糖和苹果的香味,不知道是错觉还是真实的。
从少年到青壮年,这一段≈傻吃。
按照《黄帝内经》男以8女以7为基数,女14男16为成熟期的始点,天葵至。女21、28、男24、32为青壮年时期。这个阶段无论男人女人身体迅速发育并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基本上为“傻吃”阶段。
所谓的“傻吃”基本意思是“只顾及嘴”不顾及身体!吃多吃少、该吃不该吃,或者啥时候吃都不会很计较,要么不吃饿着,要么傻吃撑着,白天吃晚上吃,不管早也不怕有多么晚!没办法,这个阶段有的就是青春、有的就是有资本,就是“抗造”,不怕吃坏胃也不担心吃坏身体,压根没这个意识。
还说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的时候真是能吃,差不多都是用一个“盆”来盛饭的。当然那个时候活动量大,食堂的饭菜也没什么油水,吃的多也算是正常。即便是这样,也经常在开饭之前是机场咕噜。总之,每个月底找女生“讨饭票”是必须的。
工作以后,经济上总算是独立了,又赶上九十年代以后的“吃喝风”。中国大概人是饿怕穷怕了,所以特别在意吃喝,所有的人情往来和问题基本上都在饭桌和吃喝中解决。九十年代以后流传着:革命的小酒天天喝,吃坏身体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也算是真实的写照吧!那时候谁的应酬多,谁的酒场多谁的本事就大,在各种场合上应酬,基本上就是吃多、喝多、毁多。当然不在酒场上,也是吃多、多吃,没有谁会想到吃个半饱!差不多就这样“昏吃海喝”了二十几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这个阶段的人,啥都关心啥都在意,就是在吃上不在意,没有谁会做到“饮食有节”。
从青壮年到中年,这个阶段≈不能吃。
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年轻时候怎么“肆意”、怎么“放荡”地“造”的身体,以后必定是要“还”的。《黄帝内经》讲应该做到:饮食有节!也就是吃多吃少、吃什么、什么时候吃要有节制。可是那时候年轻有资本啊,而且又有儿童时代的贫穷饥饿恐惧症,美好生活在当下哪管今后?
可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到中年: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青壮年到中年常常是忽然之间!很多人到五十以后,突然之间就发现自己不行了,头昏眼花、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腰酸腿痛各种毛病都来了,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敢多吃!哎呀,这是怎么了,好不适应啊!
这个阶段的人啊,终于开始在吃上斤斤计较了,每天算计着吃点啥有营养,吃点啥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不能吃,那个可以吃一点一点,好累啊、好馋啊,没办法,为了健康必须要管住嘴了!我身边好多这样的中年人,整天就琢磨着多吃青菜、吃素菜,活得跟兔子似得。
人到老年≈不想吃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庆幸的,人到中年的我们,虽然不太能够任性的随意吃,但是我们还是想吃的。真的到了老年以后,吃的“欲望”基本上也没有了!现在大部分老年人都吃得很少、很简单,因为实在是没有“胃口”了。我的母亲就是,无论你做什么好吃的,她也就是浅尝即止,如果她自己做饭那更是简单到极致。人到这个时候或许才是最接近自然的时候,但是在“现在的我们”眼里,那或许也是未来的一种“悲凉”。
因为此时此刻基本上就是“无欲无为”了吧?
无论如何,趁着现在还能吃,就吃的精致一点吧,就算是花生米、小咸菜也把它吃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