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不良反应越大,用药依从性就越差,甚至有些患者会因为出现不良反应就停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会识别药品的不良反应,还要学习如何处理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了成瘾性、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继发性反应、依赖性以及引起癌症、后代畸形等。所以不良反应是不包括用药不恰当和过量用药所导致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比较通用的方法是药理作用的关系进行分类,叫做ABC法。
A型主要指药物剂量超出正常治疗量发生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有害反应出现。一般呈剂量相关性,容易预测,停药或降低剂量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临床主要表现为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等。
B型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药物的药理性质无明显相关性,在药物剂量极低的情况下亦可出现,较难预防,死亡率高,如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
C型不良反应包括致癌、生殖相关毒性等。主要指药品无明确时间关联性,且作用机制不明,潜伏期较长,是排除A、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
通常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过敏史、症状等做初步识别不良反应。1.数秒钟或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
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药物过敏反应常见表现-支气管哮喘,这种也是多数发生在用药后数秒至数分钟内。
2.用药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生的反应
出现了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3.用药1~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
比如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药物暴露后1~2周发生。还有利尿剂致水肿和洋地黄不良反应等多数在用药过程中的1~2周出现。
4.用药较长时间引起的反应
如氯霉素和保泰松所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发生。
任何药品都存在两面,即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所以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在出现不适反应时,可以首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不能识别时,可以咨询药师或医生。要是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基层合理用药与管理/王育琴,迟春花,赵光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