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九七时代香港电视剧和香港城市文化变迁

文翰说情感 2024-11-06 08:42:44

你见过湾仔和观塘的夜景吗?同样的霓虹璀璨,却诉说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站在湾仔的天际线前,触手可及的是名流富豪的生活圈;而观塘区的街头,却流淌着最市井的香港故事。

这就是香港,一座极限都市的两副面孔。

说到香港的印象,很多人都会想到TVB。没错,正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让我们得以窥见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1976年,一部叫《狂潮》的电视剧横空出世,从此香港观众迷上了豪门争产的戏码。这可不是偶然,而是恰好踩中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脉搏。

70年代中后期,香港经济腾飞,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大家都在忙着赚钱,电视成了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每天工作再累,回家追剧也是一种解压。香港浸会大学的卓伯棠教授说得好:"电视不仅是传播讯息的中心,更是社会观念的晴雨表。

制作人把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融入剧集,反过来又影响着大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要说TVB最拿手的绝活,非家族商战剧莫属。从选景到卡司阵容,都是年度最高规格。为啥这种题材这么吸引人?因为它完美展现了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更高,24小时喧嚣不息。

通过这些剧集,普通老百姓能一窥豪门生活,既满足了八卦的心理,又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香港这座城市里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

现实中的香港,就是这样一座充满矛盾又和谐共生的城市。基尼系数越来越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可是人们依然在这块弹丸之地上拼搏着、生活着。

TVB的电视剧,就像一面镜子,忠实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它让我们看到,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即便是最普通的市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狮子山下"的精神。

这就是香港,一座永不停歇的城市,一座靠"双高"铸就奇迹的都市。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而TVB的荧屏,则成为了记录这些故事最生动的载体。

谁能想到,这座灯火辉煌的国际大都会,在1841年时还只是个7450人的小渔村?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英国殖民者来到这片土地时,心里已经勾画好了宏伟蓝图。他们要把这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村庄,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城市。

说干就干,改造工程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TVB的商战剧里常常会提到"开埠"这个词,确实,这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1841年到1900年,短短半个世纪,香港的人口就暴增到了262,678人。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商人带来的资本,是无数打工仔的汗水,更是这座城市机遇与活力的证明。

看过《创世纪》和《创世纪II天地有情》的观众应该记得,这部剧完美还原了香港商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随着城市的腾飞,大量中外商人涌入香港。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资本,更是一种国际化的商业理念。这些故事被搬上TVB的荧幕,成了一代又一代港剧的经典桥段。

从最早的《狂潮》,到后来的《大时代》,再到《巾帼枭雄》,每一部都在讲述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商业传奇。

说到底,香港的崛起靠的是什么?是它作为南中国重要港口的地位,是它承载着中西方交流的重任。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奋斗者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又在TVB的荧幕上不断被演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用了短短百余年时间。这样的蜕变速度,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TVB的电视剧,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城市发展纪录片,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惊人的成长轨迹。

说起香港的拥挤,这还得从康熙年间的"复界事件"说起。这场历史事件引发了香港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移民潮,从康熙中期一直持续到嘉庆末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口。

这些早期的移民,就像是港剧里常演的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为香港的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再往后翻翻历史,香港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移民浪潮,每一次都像TVB剧集里的转折点一样,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

第一波是在1900年前后。那时候的香港,就像《大时代》里描绘的早期场景一样,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移民们带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波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政权更迭,民生动荡,不少人选择来到香港寻求安稳。这段历史虽然在港剧中很少被直接提及,但那种动荡年代的市井生活,却经常出现在一些年代剧中。

第三波要数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那次。因为香港处在战事边缘,大量难民涌入。当时的居住条件,用今天的话说简直是"惨不忍睹":房间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只能用麻包袋遮挡,房与房之间连个木板都没有,13格阶砖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空间。

"难民多、房屋少、租金高",这句话形容当时的香港再贴切不过。不少人只能露宿街头,这样的场景在早期的香港电视剧中时有呈现,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这三次移民潮,给香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TVB的家族商战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同年代移民的后代在商场上的博弈。

他们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缩影。

有意思的是,这些历史上的艰难时刻,后来都被TVB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来。比如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小人物,不都是在向我们讲述着香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吗?每一次的移民潮,都像是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基因,让它变得更加多元、更具韧性。

香港人都知道,这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山。山地限制了城市发展?不,香港人把它变成了优势。

TVB的家族商战剧最爱拍的就是这种场景:摩天大楼林立的维多利亚港,富豪们在顶层办公室里运筹帷幅,打造着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

这哪里是什么虚构的场景,分明就是香港这座垂直城市的真实写照。

看过《创世纪》的都知道,郑少秋演的"丁蟹"就住在豪宅高层。而在《溏心风暴》里,富豪们的办公室永远在最高层,透过落地窗俯瞰整个城市。

这种画面设计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完美展现了香港人对垂直空间的极致运用。

张为平先生说得好:"香港是超高密度城市的终极形式,并且它仍然在增长。"这话一点没错。香港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巨人,24小时不间断运转,楼上楼下,内外勾连,构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立体图。

但香港的垂直发展可不只是富人的专利。《狂潮》里的基层市民,《天与地》中的小市民,不也都在这个立体空间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吗?从地铁站到天桥,从街市到商场,香港人把每一寸空间都利用到了极致。

TVB的编剧们最懂这一点。你看那些豪门恩怨剧,不管多大的冲突,最后都离不开香港这个特殊的空间环境。富人住在山顶豪宅,平民挤在老城区,但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

有趣的是,这种垂直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割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创造了独特的人文关怀。TVB的剧集经常会展现邻里之间的互助,街坊之间的情谊,这些都是在高密度环境下产生的独特人情味。

这就是香港,一个把空间限制变成发展优势的智慧之城。它用独特的垂直发展方式,在弹丸之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都市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被TVB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了香港城市文化的重要见证。

说香港像纽约?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看看TVB的家族商战剧就知道了,那些商业大亨们西装革履,谈笑间几个亿上下,简直就是华尔街的既视感。

但仔细品味,里面又处处透着浓浓的东方韵味。

这种"邯郸学步"式的模仿,其实挺有意思的。香港人想学纽约那种国际大都会的范儿,但骨子里那股东方气质却怎么都甩不掉。

这不是缺点,反而成了香港最迷人的地方。

你看TVB的剧集就明白了,从早期的《狂潮》到后来的《创世纪》,再到《溏心风暴》,表面上演的是商战,实际上讲的都是"家"的故事。

商场如战场,但最后都要回到家庭伦理这个老话题上。

香港的"亚洲式拥挤文化"绝对是独一份的。在TVB的镜头下,街市的叫卖声、茶餐厅的港式早茶、商场里的摩肩接踵,都成了最生动的城市注脚。

这哪是什么纽约啊,明明就是一座有着东方灵魂的现代都会。

后97时代的香港电视剧更有意思了。它们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既要保持国际化的视野,又要守住本土文化的根基。

比如那些新派的商战剧,不再只是简单模仿西方,而是开始展现香港独特的商业智慧和人文精神。

说到底,香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伦不类"。它像纽约那样光鲜亮丽,却又保持着茶餐厅的市井气息;它追求西方的现代性,却始终不忘东方的人情味。

这种独特的混合体,在TVB的荧屏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香港,就是这样一座既不完全东方也不完全西方的城市。它用自己的方式,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了平衡,创造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密码。

而TVB的电视剧,则成为了解读这个密码最好的钥匙。

0 阅读:0

文翰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