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话》的说明
相册,一页页褪色;岁月,响指一弹!
一日,当高铁从面前呼啸而过的刹那,我才真正领悟并感叹古人是如何创造“风驰电掣”这个成语的?
风驰电掣的高铁在长期的挑战中,经过一次次测试和打破壁垒,并改变了世界发展进程已有两千年“纸龄”的中国造纸术,随着历史一个又一个打滚,也见证了自己的高铁时代。
目前,造纸业飞速发展,全球纸和纸板产量由手工操作时的年产几百吨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万吨,同、环比双增长,营收远超航空业。造纸纤维原料已从原始的草类纤维,转化为以木材纤维为主、草类纤维为辅的基本原料结构形式。造纸机械也已由刚发明时的手摇微型造纸机,发展成为巨型造纸机,单机年产量可达百万吨。
虽然,传统手工造纸被现代化造纸技术替代,大量的劳动力被人工智能这一尖端科学解放出来,蔡伦的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但蔡伦却向来很近,仿佛就在眼前,是永不过期的偶像。燃烧在蔡伦身上的思想火焰依然那样强劲,浇注在以纸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一种魂魄依然那样伟岸!蔡伦的光芒,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唤醒着我们生命中那些沉睡的部分。
《蔡伦纸话》以“记”切入、以“叙”展开、以“议”立论,集史学、文学、学术三者于一体。通过回忆与朋友东方旭一家和纸文化的深厚情结,采用散文笔法,也不乏饱蘸笔墨,字里行间又不少嬉笑怒骂和调侃。针对多年来社会上对蔡伦和中国造纸术的众说纷纭,为更好解读一段历史,力求更深挖掘,多角度剖析。并藉此为门径,探究历史幽室。
可以说,《纸话》的观点是不敢懵懂暧昧的。
虽然也说:“我们既非造纸术研究专家,又非权威,只是毛遂自荐,也只是半桶,只是尽可能地把搜集到的资料几经梳理,罗列出来。不怕持蠡(lí)测海,一孔之见,只要抛砖引玉,以微知著!”但在许多地方的叙述上态度还是很明确。譬如说造纸术的发明:
“蔡伦造纸和许多发明一样,不可能不借鉴前人,不吸收他们或同时代人的成果,不可能连标题都是原创。
“纸的最终出现,定然不会有短路和断层,而是云蒸霞蔚的厚积薄发,是岁月山河的继往开来;亦非先秦以来简帛文化形式上的嫁接和转换,而是从头到脚的夺胎换骨。
“蔡伦并非打算要留下自己的半身像,也未曾筹谋要在科学史上划出一个时期来。而最终,他和他的劳动成果却被写在了有分量的书上,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千年大树“蔡伦像千年大树站在村口,更像高楼大厦兀立在城郭,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文化坐标。他和他的团队、乃至接续不断的梯队,早已在人们心中固化!作为上帝赐给的殊礼,蔡伦是中国的蔡伦,也是世界的蔡伦!”
《纸话》的征引是不敢敷衍造次的。
一方面紧紧扭住《东观汉记》和范晔(yè)《后汉书》两个重要史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另一方面又指出里面存在的质疑。譬如在《〈后汉书•蔡伦传〉两点质疑》一文中明确讲:蔡伦被封龙亭侯的时间是在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而非公元114年(汉安帝元初元年)。
并就“造意”和“作”等话题进行探讨、解剖。认为:
“‘造意’就是‘立意’‘意造’,指起意、创意,有了想法、主意的意思;也不排除有‘改进’‘改良’‘创新’的意思,只是那时没有这样的提法;外延再大一点讲,才可看作是现在的‘发明’或‘发现’。
“所谓‘发明’,亦并非都指开创性发明或原创性发明,还包括改良性发明或改进性发明,有大发明、小发明和小小发明。无论原创,还是改良,两者同样功不可没。有时,相比较,改良和改进比开创更难、更艰辛,贡献更胜一筹。
“‘用……作’和‘用……以为’的本意,其内涵也不完全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创造’。
“正因为我们对蔡伦造纸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才心有余悸不敢正视历史,正视时间对历史的考验和历史对历史的考验,从而制约和锁定了我们进一步扩展认知的边界。”
我想,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对蔡伦造纸僵死的停滞的认识。
在对邓太后邓绥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邓氏外戚之所以也遭遇杀身之祸、走向衰败,依然是因为利欲熏心、权欲膨胀的结果。
文中说:“邓太后巾帼不让须眉专权的事,朝中也多有非议。废长立幼不说,安帝登基多年早已是成人了,还迟迟跳不出权力的藩篱,屡改宪章,一点没有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的意思。
“这使她早就不再是那个单纯又甜美的女孩,曾经的最美国脸变得扭曲了。”
关于蔡伦人品,《纸话》的点评也是不敢妄自臆测的。
蔡伦,本身就是生动的一课,是活生生的一堂公开课,是一种教程和一本教科书。
文中说:“蔡伦在宋案中扮演的角色,实质是可有可无的。有没有他,有没有所谓的‘诬陷门’,照样,事态的发展是同样答案。”
又说:“美丽如花的宋贵人可怜冤屈,命如纸薄!从早到晚战战兢兢的宦官也好不了几许,命比草瘦!
“在宋案中,从根本上说,蔡伦理应没有因为心存私念,要去投机钻营一回,阴险狡诈一回,不择手段一回。也没有想到要赴汤蹈火,舍身取义。只是凭着一股工作的狂热和对主子效忠、负责的态度,没有考虑很多,也不能考虑很多;或许,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不存在考虑很多。就耍了一回小聪明,出了一回风头,走了一回钢丝,打了一回擦边球。
走钢丝“谁都是热血青年,蔡伦的错似乎无法救赎。
“自我塑造的过程很疼,伤口很深。这一烫手的山芋,是逃不脱的梦魇。
“他不得不带着人品的硬伤,小心翼翼经营着他灿烂的光辉。如影随形,伟大因人品的疤痕总要加上引号,这也成了蔡伦的那些事最绕不开的话题。”
还说:“事实,蔡伦没有那么狭隘,那么小人;也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耸听,让人切齿,恨不能砸烂再踩一脚!
“——思考,需要身份置换。我们在为蔡伦的疤痕惋惜之余,最多的是感悟,最痛的也是感悟。”
同时,对蔡伦和造纸术说三道四、编造是非的那些势利眼、墙头草、跟屁虫也给予了无情地鞭挞和嘲讽。说:
“为何不为那些蝇营狗苟和乌七八糟一类同仇敌忾、人人喊打?反倒为白纸上的星星点点和门前的鸡虫得失歇斯底里大呼小叫?
“两千年来,历史坦荡的胸怀早已成为过往不提的事,却因考古对纸的发现乘机打劫,抓住蔡伦‘诬陷’的辫子不放,‘算老账’‘挖祖坟’,动辄(zhé)拿人品说事,首当其冲,从而以抹灭他科学家身份。
“难道这就是拿《丑陋的中国人》炒红的柏先生?就是宁要张伦、赵伦,也不肯要蔡伦,站着说话腰不疼免费鼓掌的附和者们?就是口口声声叫喊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却有过对自己心灵追问的今人吗?”
《纸话》在引用现行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的话:“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已经使用了大麻造的纸。西汉中期,又出现以麻絮、布料、绳头等原料造的纸。”之后说:“此举,中国只是向世界宣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是喜大普奔的事。可是,竟有雷人雷语,……不认可东汉才有纸,就是不认可蔡伦是造纸术发明家,不认可中国是造纸术发明国和造纸术既有的开创性意义,也就是不讲政治,不要正能量和文化自信,是离经叛道。”
又诙谐地说:“尽管,有见风使舵者,说三道四,长七短八,极尽恶语中伤之能事。相反,倒是那些旗帜鲜明,作‘自干五’的抗争者,纷纷撰文,旁征博引,笔刀纸剑。说发明就是发明,‘改良’这个词压根不是这样用的。这种血性不改,纵使不能力挽狂澜,也足见其‘风萧萧兮易水寒’。够哥们!”
当然,蔡伦在他荣耀的背后,也不是没有悲哀。即便他成了科学巨匠,也未能够改变他固有的宦官身份;即便纸的发明推动了文明史,也未能改变人们心奴的特性和劣根性。
总之,《蔡伦纸话》的史料性还是第一位的,许多观点不是只希望我们考量,更重要的需要我们反思。
就蔡伦励志宁做“蔡高”不做赵高,蔡伦既被称“同志”“先生”,又被称“老师”,蔡伦是宦官之身却有常人的情爱,并让远去的蔡伦站出来说话等等,——这些看似悖(bèi)谬、荒诞,且不乏调皮、风趣。既是为了变“阅读”为“悦读”,又是想通过这样的捕捉手法,对蔡伦作另一种形式的阐释。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是要对时空和地域的一种打破和穿越,是要真正实现——
造访蔡伦!
握手蔡伦!
和历史对话!
向科学事业鼓掌!
(《蔡伦纸话》选编一百零五)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