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退伍兵王带警校儿子抢银行,手段十分传奇,连抢几家无人能挡

星河轻语夜深 2024-12-19 18:30:49

在中国的犯罪史上,有一个名字令人难以忘怀——张书海。

他是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退伍军人,一度是村里的模范干部,但最终却成了一名穷凶极恶的银行劫匪。

他不仅亲手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惊天大案,还拉拢了自己的亲人,甚至是正在公安学校学习的儿子,一起走上了这条罪恶之路。

作为父亲,他是家庭的领路人,却将全家人引向深渊;作为悍匪,他胆大心细、手段凶狠,一次次从警方的包围中全身而退。

是什么让一名村干部彻底蜕变成犯罪分子?

张书海的堕落之路

张书海,1955年出生在河南省叶县夏李乡侯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从小生活条件艰苦,家境贫寒让他早早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小时候的张书海,听村里人讲过不少匪患故事,其中有些讲到劫富济贫的传奇匪首,这似乎为他日后的行为埋下了某种伏笔。

没人能想到,这个村里的穷小子,长大后竟然成了让全中国震惊的银行劫匪。

张书海的前半生堪称普通人的奋斗模板。

他早年虚报年龄参军,进入部队后,纪律严明的军旅生活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据说,张书海射击技术相当出色,能百发百中。

他的领导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有着大好前途。

1976年,张书海退伍回乡,村里人纷纷以他为骄傲,选他当了村民兵营长,随后又升任教导员,最后成为村委会主任。

这一任就是十年,任期内,张书海不仅深受村民尊敬,村里的治安也显著改善,甚至连一些邻村的纠纷也常常请他去调解。

但人性的复杂就在于:功成名就时,往往最容易迷失自我。

张书海对手里的权力和职位渐渐不满,他开始追求更高的财富。

他心里始终有个“英雄梦”,但那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实现的,而是用某种惊世骇俗的方式。

1991年,他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决定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最初他尝试开设一家照相馆,那时候的农村市场还没饱和,照相馆是颇有前景的行当。

由于经营不善,生意很快失败,接着,他又转行进入郑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做麻将的批发生意,可惜仍然铩羽而归。

“我一个退伍兵,一个当了十年村主任的人,居然连个生意都做不好?”张书海对自己失败的反思,逐渐从怀疑能力转向了怀疑道路的选择。

他开始认为,靠正经手段发家致富太难太慢。

一次失败是挫折,两次失败是绝望。

接连创业失败后,张书海的心态彻底转变。

他变得急功近利,认为走捷径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

而这种走捷径的想法,直接将他推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要想在这个社会混得好,就得有钱,有胆量。”

张书海多次对朋友感叹道,但他口中的“胆量”,绝非普通人理解的勇气,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冒险”。

他决定策划一场大行动,彻底摆脱贫困。

他开始试探性地了解各类目标的弱点,尤其是银行储蓄所的防御情况。

这种策划和观察,持续了数月,直到他自信满满。

家族式犯罪团伙的形成

1996年张书海的儿子张宏超考入了公安专科学校。

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绝对是荣耀的时刻:家里出了一个未来的警察。

张书海的思维却与常人不同。

他没有把儿子送入公安系统当成家庭的骄傲,反而看到了一个可能性:拉儿子入伙,利用他的专业知识为犯罪计划服务。

“儿子,你觉得我们家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一天晚饭后,张书海坐在饭桌旁,似有深意地问。

“还可以吧,虽说没多富裕,但也不算差。”

张宏超一边低头扒饭一边回答。

张书海点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你妈这辈子跟着我受苦了,我看你们也没啥盼头。咱家要翻身,就得靠你了。”

张宏超愣了一下:“你这话什么意思?”

“公安学校教你们那些技能,只为抓小偷,多没意思。”

张宏超虽然不明白父亲的具体意图,但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

“你说,咱们靠你的学识和我的经验,如果搞一票大的,不是比当一辈子警察赚得多?”

张宏超震惊地看着父亲,久久无语。

经过多次劝说和威逼利诱,张宏超最终妥协。

这不仅仅是对父亲权威的妥协,也是对生活困境的一种无奈。

张书海并没有满足于策反儿子,他继续将妹妹张玉萍、侄子张小马、儿子的同学乔红军拉入了团伙。

他的逻辑简单明了:亲人更可靠,出事后也更不容易相互揭发。

就这样,一个以张书海为首的家族式犯罪团伙逐渐形成。

在此期间,张书海对团伙进行了“培训”。

他教他们如何使用土枪,如何操作炸弹,还安排了几次模拟演练。

他们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抢银行,积累巨额财富。

“咱们的计划天衣无缝,不会有人发现的。”

张书海信心满满,“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手软。”

从此,这个团伙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犯罪之路。

劫匪团伙的“高效”抢劫术

进入2000年,张书海的犯罪计划日渐成熟。

他和他的家族式团伙已经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抢劫,每次都以干净利落的手段迅速得手。

但张书海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加惊天动地的计划——抢银行。

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郑州市广发银行银基支行。

之所以选择这里,张书海有他自己的“专业”分析。

他发现这家银行位于市中心,人流量大,虽有一定的安保力量,但安全系统相较于更大型的银行薄弱。

一旦行动迅速,他们完全可以在警方赶到之前全身而退。

2000年12月9日,行动正式开始。

这一天,张书海的团伙早早集结在银行附近。

他们穿着普通的衣服,伪装成路人,将作案工具藏在随身的背包里。

张书海交代道:“记住,动作快,眼神狠。

没有人敢反抗,抢完就走。”

下午4点40分,张书海带领团伙准时进入银行。

他们头戴面罩,迅速掏出土枪和自制炸弹,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都不许动,这是抢劫!”张书海的声音在营业厅内炸响。

银行内的工作人员和顾客顿时吓得不敢动弹。

保安常玉杰试图按下报警器,但被张书海一眼看穿。

他冷冷地举起枪,“别动手,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这一句威胁,让保安停下了动作。

“炸开防弹玻璃!”张书海向儿子张宏超下达指令。

张宏超紧张地拿出一枚自制炸弹,按照事先演练好的程序点燃引信,丢向柜台。

伴随着一声巨响,防弹玻璃被炸出一个大口子,团伙成员趁机闯入柜台区域,将现金迅速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袋子。

在整个过程中,张书海表现得冷静而老练。

他不仅指挥着团伙的行动,还时刻观察周围环境,防止有人偷偷报警。

他的这种冷酷镇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整个抢劫过程仅持续了4分36秒。

当最后一袋现金被装入背包时,张书海下达撤离命令:“走!”

他们像来时一样迅速,消失在郑州的街头。

而当警方赶到时,劫匪早已无影无踪。

这次行动中,张书海一伙共抢得208万元现金,创造了当时河南省内银行抢劫案的最高金额记录。

他们的疯狂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开始筹划下一次更大的行动。

警方的缜密侦查与最终抓捕

郑州市广发银行被抢劫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市。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内金额最大、作案手段最为嚣张的一次银行抢劫案。

河南省公安系统迅速成立专案组,对案件展开调查。

案发现场遗留下的线索非常有限。

劫匪非常专业,几乎没有留下直接指向身份的信息。

在银行内部,警方找到了一些关键的物证:炸弹残骸、弹壳,以及一份《大河报》。

正是这份不起眼的报纸,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报纸上的指纹比对,警方锁定了张书海的身份。

原来,张书海在一次抢劫中无意间碰触了报纸的表面,留下了自己的指纹。

随后,警方通过进一步排查,发现张书海与几起未破劫案有着高度吻合的作案手法。

“这家伙有军事背景,手法极其老练。”

专案组负责人在会议上说道,“我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罪犯。”

与此同时,警方也开始关注张书海的家庭成员。

他们发现,张书海的儿子张宏超最近频繁与父亲联系,并在案发后突然销声匿迹。

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怀疑张宏超是否参与了犯罪。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逐渐掌握了张书海团伙的结构和行动模式。

经过多方协作和线索跟踪,专案组终于在2001年6月13日将张书海抓捕归案。

他当时正藏匿在平顶山老家,企图借助熟悉的地形继续逃避追捕。

抓捕行动十分惊险,警方将张书海家团团围住,但这位悍匪依然试图抵抗。

他拿着一把自制手枪,威胁警方:“谁敢靠近,我就让谁付出代价!”

“张书海,你已经无路可逃了,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处理!”警方反复劝说。

最终张书海意识到再挣扎也是徒劳,丢下武器,束手就擒。

与此同时,其他团伙成员也陆续落网,包括他的儿子张宏超、妹妹张玉萍、侄子张小马,以及儿子的同学乔红军。

在被押解回郑州的路上,张书海显得十分平静。

他甚至对身边的警察说道:“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我从没后悔过,只是对不起儿子。”

揭开家族团伙的真相

2001年8月18日,张书海团伙案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张书海被押入法庭时,面无表情。

他的儿子张宏超和其他团伙成员紧随其后,低着头,不敢看旁听席上那些愤怒的目光。

检方的指控文件长达数十页,详细列举了张书海团伙的犯罪事实。

从1997年第一次持枪抢劫,到2000年郑州广发银行的惊天大案,他们共实施抢劫6起,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造成多人伤亡。

“张书海,作为团伙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你是否承认检方指控的罪名?”法官问。

“我承认,我没什么可说的。”

张书海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任何狡辩。

当提到儿子张宏超时,张书海突然情绪激动起来:“是我一手害了他!他原本不愿意参与的,是我逼他走上这条路的!”

庭审过程中,检方播放了案件相关的录像和录音证据,还邀请了多名证人出庭作证。

银行工作人员、受害者家属,以及当年侦办此案的公安干警的证言,无一不揭示了张书海团伙的冷酷和狡猾。

张书海听着这些控诉,脸色依旧平静。

他似乎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

而张书海的妻子王雨因窝藏赃款、协助藏匿枪支,获刑12年。

庭审结束后,张书海被带离法庭。

他最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儿子,没有说话。

这场悲剧性的大案,就此画上句号。

信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