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边境的安定与否,关系是十分重大的。通往印度、阿拉伯与波斯各国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至葱岭以东的一段;恰为突厥与吐蕃南北夹峙着,东北由营州(今辽宁朝阳)出关穿过辽东地区,则是与靺鞨族及朝鲜、日本交往的要途。
因此,唐初以来对越境的用兵,主要就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面,而尤以西北为重要。这除了丝绸之路的关系外,还由于关中为中央政权所在,距西北边境较近,从都城的安全上考虑,也不能不是重要原因。
贞观年间,唐太宗击败了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平定了高昌;又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高宗时,东面战败高丽,北败西突厥,似乎是武功显赫,可以四边安宁了。
可是,事与愿违,西突厥势力复起,吐蕃和契丹、奚的势力也纷纷崛起。
武则天为对付他们,曾伤透了脑筋,仍没有很好解决。于是,这些边患问题又延续到玄宗时期,这对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1、劲敌吐蕃首先是吐蕃势力的强盛。
吐蕃王松赞干布,于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其子早死,由孙继承王位,而军国大政皆由禄东赞操纵,禄东赞即贞观时为松赞干布派赴唐朝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性格刚毅,很有节制能力,颇得唐太宗的赏识。
他是吐蕃扩大实力吞并邻近诸羌、雄霸本土的策划者,又是指挥作战的实行者,在吐蕃上层集团中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禄东赞死后,吐蕃政权由其儿子钦陵等兄弟垄断。他们自恃兵力强盛,经常发动战争,与唐王朝对抗,并成为唐朝西部强大的威胁势力。
吐蕃出兵攻唐大致有三路。
一是北路,先攻吐谷浑,占有后,再进攻龟兹等地区,一度追使唐放弃安西四镇,由此其兵力经常骚扰甘、凉等州。
一是中路,从今青海进攻河、湟地区。
一是南路,进攻今四川西北部的茂州等地。
三路之中,吐蕃从青海一路出兵最为便捷,一是离唐边境较近,二是地形复杂,而唐廷在这一地区的防守力量较为薄弱。
当时吐蕃处于兵力强盛时期,其所占有的地区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攻陷安西四镇,北抵突厥。其势之盛,是汉魏以来所未有。
武则天统治时,与吐蕃多次交战,其结果是胜少败多。
武则天经过长时期的准备,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大军与吐蕃交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收复了安西四镇,随即派三万大军镇守。后来,吐蕃钦陵遣使向唐请和,条件是要求撤罢安西四镇之兵。
四镇是甘、凉等州(即河西走廊所在地)的屏障,唐统治集团当然不能答应。
但吐蕃势大,为避免战事,武则天接受了郭元振的建议,以河、湟地区罢兵为交换条件,双方达成了协议。
不久,吐蕃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吐蕃王器弩悉弄派兵讨伐钦陵,并迫使钦陵自杀,徒党溃散。器弩悉弄后病死军中。诸子争夺王位,又是一场内乱,加上人畜疫病,所以吐蕃的骚扰暂时平息了一段时期。
中宗时,吐蕃新赞普的祖母派使者至长安,为其孙请婚,中宗遂以雍王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新赞普,这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入藏的第二位唐朝公主。通过和亲中宗与吐蕃共立唐蕃会盟碑,以修永世之好,唐与吐蕃的宰相也分别在碑上署了名。
睿宗即位,送金城公主入藏的唐朝大臣杨矩,继任为鄯州(治湟水,今青海乐都)都督。
由于吐蕃统治者厚贿这位都督,并借口为金城公主置汤沐之所,要求让出河西九曲之地。
杨矩当即上奏,获得了唐廷的批准。河西九曲,在今青海赤岭以西黄河上游盘曲的地带,地当青海湖的东南面。该处土地肥沃,是畜牧和屯兵的良好场所,而且又靠近关陇之境。
吐蕃占领这一地区后,筑桥建城,设立独山((今青海同德)、九曲(今青海贵南)二军,距积石(军治今青海贵德西南)三百里。他们在逼临唐边境的地区养兵、屯粮,力量增强,特别是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骚扰唐关陇地区就更加容易了。
这是睿宗时期在处理吐蕃问题上的失策之处。
2、唐玄宗面临的唐蕃战局唐玄宗继位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吐蕃相坌达延致书唐宰相,要求派大臣至河源(治今青海西宁市东南)商定两国封疆,然后结盟。
曾任朔方大总管的解琬识破了吐蕃相的阴谋,建议预先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作为准备。
八月,坌达延、乞力徐果然率吐蕃军十万进攻临洮(今甘肃岷县),进军兰州,至于渭源(今甘肃渭源),掠取唐朝牧马。吐蕃这次攻唐就是从河西九曲之地出发的。
曾出主意让出河西九曲的杨矩自愧失职,遂服毒自杀。玄宗命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史,以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与太仆少卿王晙率兵迎击。
十月,战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大破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以其子王忠嗣为朝散大夫,年幼玄宗养于宫中。
这事对玄宗的刺激很大,因为吐蕃军骚扰到如此深入的内地,确是第一次。
在击退吐蕃军后,玄宗和宰相姚崇、卢怀慎商量进一步对付的办法。
不久,吐蕃王复派使者向唐廷请和,因语词悖傲,使者己行至临洮,玄宗下诏不准入关,将其拒之门外。
之后,金城公主又亲自写信,求玄宗允予修好,并转告吐蕃王欲与天子共立誓盟,玄宗置之不理。吐蕃王又一再遣使上书,玄宗仍坚持己见,就是不答应。
他的理由是:昔已和亲,又有前盟为证,何必再多此一举。由于谈判没有成功,致使吐蕃此后虽每年朝贡,但在西域、青海、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等地的侵扰从未停止。
3、初定西域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一月,玄宗为巩固安西四镇的防守地位:
以左羽林大将军郭虔瓘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虔瓘请自募关中兵万人,前赴安西讨击,为速达安西起见,请沿途发马、牛、驴驮运兵器什物,并给士兵熟食。玄宗敕批同意。
但将作大将韦湊上疏反对,他说:
“昔唐尧之代,兼爱夷夏,中外义安;汉武穷兵远征,虽多克获,而中国疲耗。今论帝王之盛德者,皆归唐尧,不归汉武;况邀功不成者,复何足比议乎!”
其实,韦湊的意见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他没有从当时西域的形势来考虑四镇的安危。
若安西四镇不保,吐蕃便可集中兵力进攻秦陇地区,直接危及关中的安全,战火一起,唐廷和百姓的受害就更大了。
当时的吐蕃在西域控制了大勃律与护密,还屡屡困逼小勃律。大小勃律,地处今帕米尔高原。其地当安西四镇入吐火罗的要道。
吐蕃曾直言不讳地对小勃律首领说:“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耳。”
可见他们的目的是想占领安西四镇。但这时的吐蕃毕竟方承内乱之后,乒力不及以前。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军围攻小勃律王没谨忙,没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统安西四镇)张嵩,张嵩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蕃、汉步骑四千救之,与小勃律兵两面夹击,大败吐蕃兵,斩获数万。
吐蕃在西域之兵锋受挫,由此不敢犯边。
4、唐玄宗对吐蕃的攻势在青海一线,自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以后,唐廷方面转而采取进攻为主的政策,发动了多次战役,夺回河、湟地区。
而吐蕃则转为退却,接二连三地派遣使者向唐求和。还在玄宗东封泰山还,张说曾建议玄宗准其和。
这时唐玄宗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很强,有战胜的把握,一心想开拓边功。
因而对张说道,这一问题“俟吾与王君㚟(chuò)议之”。时王君㚟任河西节度使。
张说退下对源乾曜说:
“君㚟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吾言必不用矣”。
及君㚟入朝,果然建议玄宗发兵讨伐。
王君㚟建议对吐蕃深入进攻是有道理的。
开元十四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进攻大斗谷(即今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为河西走廊通青海湟中的捷径)、甘州(今甘肃张掖)等地,大肆焚掠而去。
王君㚟度其兵疲,勒兵跟踪其后,适逢大雪,吐蕃兵冻死者甚众,其余人马自积石西归。
王君㚟料到悉诺逻要从这条路线退军,事先派兵间道进入吐蕃境内,烧道路两旁的草。而悉诺逻本想撤军至大非川(即今青海共和西南之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西之布哈河),进行休息整顿,但因草被烧尽,致使马无食死亡过半。
而王君㚟与秦州都督张景顺率军追击,顺利地到达青海西部。但悉诺逻已回军西藏,追击后军,获其辎重、羊马万计而还。
王君㚟以功升任左羽林大将军,拜其父为少府监致仕。这一战役不仅坚定了王君㚟战胜吐蕃的信心,也助长了玄宗益事边功的情绪。
但不久,吐蕃大将悉诺逻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抓住了王君㚟之父,而王君㚟本人也被凉州界内的回纥等部族所仇杀。
继任的河西节度使先用反间计,借吐蕃赞普之手杀掉了悉诺逻。随后与瓜州刺史张守珪、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举进攻,连战皆捷。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祎,也率兵开赴陇右,攻克石堡城(今青海湟中西南),设立振武军。
5、唐朝与吐蕃的战与和在河西、陇右、朔方三路大军的进攻下,吐蕃连连派使请和。
玄宗这才接受皇甫惟明的建议,和吐蕃议和。
皇甫惟明说:
“(唐、蕃)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蔽。陛下诚命一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颗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
玄宗遂派皇甫惟明与宦官张元方出使至吐蕃,赞普大喜,出贞观以来所得唐皇敕书,以示皇甫惟明,并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月,派遣其重臣论名悉猎随皇甫惟明入朝,向玄宗上表说:
“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傥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名悉猎是当年来迎金城公主的使者,略通汉文,对唐廷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次年正月,玄宗又派鸿胪卿崔琳报聘。和议终于达成。
唐与吐蕃以赤岭(在石堡城西)为界,恢复互市。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测年)在赤岭立碑,刻和约于其上。
但时隔不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一面继续朝贡,一面又派兵进攻勃律,玄宗派人令其罢兵,吐蕃统治集团不听,玄宗甚怒,于是双方战火又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破吐蕃于青海西,斩首二千余级,自是两个政权间的关系中断。
次年三月,吐蕃军进攻唐河西地区,节度使崔希逸将其击败。接着,玄宗又调集河西、陇右和剑南节度使的兵力,明令拆毁和吐蕃的分界碑,并分道进攻吐蕃。
这时,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攻克后,以其城为威武军(今青海门源)。七月,杜希望又将鄯州兵,夺吐蕃河桥,吐蕃发兵三万迎战,杜希望兵力很少,有惧色,右威卫郎将王忠嗣亲率所部攻坚,由于他的英勇奋击,一举歼灭吐蕃兵数百人,杜希望趁机纵大军掩击,吐蕃兵遂大败。
唐便于河左筑盐泉城(今青海循化东),设立镇西军(在河州,即今甘肃导河县西百八十里)。剑南节度使王昱进攻安戎城(在今四川理县西),失利大败,唐军死数千人。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益州司马防御副使章仇兼琼入奏事,建议攻取安戎城的策略,玄宗听后十分高兴,当即提拔章仇知益州长史事,并为之亲自策划取城之计。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章仇兼琼密与安戎城中吐蕃翟都局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通谋,翟都局等遂翻城归款,引唐军入城,尽杀吐蕃将士。玄宗接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
是年十月,吐蕃又派大军进攻安戎城和维州(今四川强县东北),章仇兼琼派裨将率众抗御,玄宗也发关中彍骑援救,因天气严寒,吐蕃军无法久攻而退,玄宗遂改安戎城为平戎城。
6、死磕下的唐蕃战局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春,金城公主去世,吐蕃向唐遭使告哀并请和,玄宗不肯答应。六月,吐蕃派大军四十万进攻承风堡,至河源军(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入长宁桥,至安仁军(在今青海湟源西北),声势浩大,算是对玄宗不肯讲和的示威和报复,但其结果被唐浑崖峰骑将盛希液以五千击败。
十二月,吐蕃兵又袭攻石堡城(今青海湟中西南),节度使盖嘉运没有守住,玄宗十分气愤,天宝初,皇甫惟明、王忠嗣两位骁将也未能收复。
一直到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仍念念不忘,诏问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克复石堡城的方略。
王忠嗣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若硬攻,唐损兵必重,所得不如所失,主张静待时机,玄宗不满意。
会王忠嗣部将董延光毛遂自荐,献策取石堡城,玄宗便命董延光带兵出击,命王忠嗣分兵接应,但王忠嗣并不尽力支持。
部将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感到王忠嗣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在违抗玄宗的命令。
李光弼向王忠嗣劝说,王忠嗣回答道:
“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
后来,董延光军过期不克,果然奏诉王忠嗣阻挠大计,王忠嗣因是得罪。
直到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新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才攻克石堡城,但唐军损兵数万,而吐蕃守军才四百人。真是所得不如所失!
玄宗遂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此前两年,即天宝六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出兵降服被吐蕃控制的小勃律。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哥舒翰又收复睿宗时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故地,设立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
至是,唐军在西域、河湟两路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玄宗处唐代极盛之时,周边各族以吐蕃势力最强,并月连年进攻唐边境。玄宗作为统治者,必然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力量,集中兵力打击吐蕃。
玄宗为了固守安西四镇,攻夺积石堡,用兵小勃律,都有其不得不然之理。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评论说: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为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大势如此,则唐代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己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