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林彪三番两次变卦,罗荣桓出面阻止:毛主席已经批准了

感人历史故事 2024-06-11 10:15:23
前言

毛主席说:“如果全局和各个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么这个战争必定会走向失败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战争的胜利,首要取决于战略的胜利。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的全局的方针和策略。

解放战争中,那位在“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凶猛如虎、威武如狮的林将在即将打响的辽沈战役中,却显得格外小心,犹豫不决,在战略部署上,他和毛主席持有深刻分歧。

长春和锦州成了他的选择难题,那么最终是谁替林彪下了最终的决定呢?战争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林彪的纠结不定

1948年,毛主席在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在这之后,便开始酝酿辽沈战役的决策,在长期酝酿的过程中,长春是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城市,而林彪等人也在“长春”上费尽心思。

3月中旬,冬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进行了扩充和休整。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共歼灭国军8个师并争取了1个师起义,人数总计15.6万人,把在东北驻扎的国军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

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有12个纵队,加上炮兵纵队,铁道兵纵队和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总兵力达到70万人。

从整体的数量来看,东北民主联军已经超过在东北的国军,按照这个人数来看,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具备了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威武如狮的悍将林彪却犹豫了。林彪早前在攻打四平时受到挫折。

那一次的战斗造成联军13000人的伤亡,对于战争失利的原因,除了情报不明之外,从总指挥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决策轻率。

虽然在战斗发起前,以林彪和罗荣桓的名义发出《四平战争应注意事项》,但实际上还是有情敌思想在的,总部首长也没有亲自上前线指挥部队。

有过前车之鉴,林彪不敢再轻举妄动,他必须清楚想好究竟要打什么地方,这一次的战略部署一定要做到位才行。

除此之外,林彪还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他该用怎样的战略方针跟对手卫立煌进行对抗呢?

卫立煌是什么人?

卫立煌是国军中一位老资格战将,他是蒋集团中最能打仗的一员战将,遇到事情从不惧怕困难,更不怕吃苦,从来不会讨价还价,这样的他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卫立煌作战作战经验丰富,打起仗来行动敏捷,思维敏捷,老蒋也将“拯救”东北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卫立煌和林彪是老相识,前几天卫立煌路过延安时,还特意去看望了正在延安治疗的林彪。

卫立煌抵达东北时,手中掌握着55万人马,他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使长春、锦州等地都集中了重兵。

这一仗,该怎么打呢?

按照林彪一贯做派,他是可以采取围城打援,但卫立煌深知林彪是位战术大师,精谙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之术。

显而易见,如果林彪还是用老办法,那么很快就会被对手识破。林彪有计谋,卫立煌就有可以应对林彪的计谋。因此,如果要打只能使用大兵团进行攻坚战。

攻坚,在东北就是四个地方,它们分别是长春、沈阳、锦州、锦西。

这四个个地方的困难程度可都比四平高,稍有不慎,林彪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失利。

其中沈阳是最难攻克的,所以林彪暂时放下这块“大骨头”,他将目光锁定在长春和两锦当中。

长春,距离北满最近,后方补给不成问题。长春当下有10万敌军把守,这支队伍由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虽然敌军和我军数量可以进行匹配,但是打长春很可能会让敌人南撤,这样增添了日后打沈阳的难度。

沈阳是东北最重要一环,林彪必须从长计议,不能只顾眼前,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他不能再犯了。

锦州和锦西,面临着补给问题,如果长时间无法保证油料、粮食得到供应,那么这场战争也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上次打四平让我军损失了大量兵力,万一攻克不了锦州,华北的傅作义几十万人北上,沈阳的卫立煌又切断后路,那时候事情就难办了。

但是攻打锦州和锦西,确实是符合毛主席“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设想。

该如何是好啊?林彪犯了难。

其实林彪在这里会有顾虑是很正常的。毛主席曾经说过:战争部署时,必须要考虑全面,要照顾到前后方之间的关系,要照顾到消耗和补存,作战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击和防御等。

不管是长春还是两锦,都存在优势和劣势。

1948年4月18日,林彪把这个难题给到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等人。

经过一番讨论后,几人决定就攻打长春了!

林彪将这一决定上报给了军委:“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好,至于其他意见,可能会遇到对方枪兵,可能会出现我军粮食、弹药、衣物稀缺的情况,困难太多,所以不合适。”

林彪此时的作战方向跟毛主席是不一样的,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林彪跟毛主席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毛主席总揽全局,巨眼如炬,他断定东北战场的关键是在锦州而非长春,而林彪只是将目光锁定在东北这个局部,对这个局部的困难就要想得比较多一些。

得知林彪想法后,毛主席回复电报说:“我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毕竟我们军队还没有攻占过10万国军防守的省会以上的城市,这不妨是一次累计经验的机会。但是我同意你们先打长春,并不是因为不能打其他地方,或者存在不可解决的困难,你们说打沈阳困难,打锦州附近困难等,这些只是设想出来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都有的。”

除了分析战局之外,毛主席回电时还特意写下这样一句话:“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以免你们自己以及干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毛主席显然不想因为眼下的战况而影响到大军士气,更何况,也没有确认攻打长春就是当下最合理的决策。

毛主席虽然不完全赞同林彪攻打长春,但他也没有进行阻止,而是让林彪放手一搏试试看。

5月中旬,林彪决定集中两个纵队先攻打长春试试看,但是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没有绝对优势,攻打长春的时候也没有采用正确战术,最重要的是林彪本人没有亲自上前线,更没有事先了解地形和敌情。

最终只是在外围作战中歼灭敌人五千余人,但是我军付出了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

显然,林彪并没有吸取原先在四平时的教训。

毛主席曾经说过:“充分掌握敌情,因敌施策,大胆用兵,了解敌情,因敌施策,敌变我变……”

林彪显然没有充分做到这些,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5月29日,林彪等人致电中央军委,如实汇报了24日的战斗情况:“二十四日战斗结束以来,我们连日反复考虑,并经东北局常委开会讨论,有照顾各纵、师首长对攻打长春所表示的信心并不高,所以我们建议改变攻打长春的决心,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之线一带作战的方针。”

从林彪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仍然犹豫不决。

1948年7月,东北局鉴于攻打长一举动歼灭没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战的打算。

毛主席听到后十分欣喜,眼下的战略部署终于走上正轨了。

毛主席给林彪、罗荣桓等人发去电报:“向南作战的计划是可行的,在你们准备攻打长春期间,我就说过,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的太多,跟不要跟干部们强调向南作战的困难。”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以及毛主席灵活的作战态度。

林彪再次变卦,罗荣桓出面阻止

东北局虽然作出南下辽宁线的决定,但是林彪依旧顾虑很多,导致战争一再拖延。

9月中旬,在毛主席的叮嘱下,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人向双子城出发。

10月2日早上,指挥部抵达彰武,各兵团、梯队也做好了站前准备,等待发起对锦州的进攻。

早饭后,总部电台收到一份情况报告,查悉国军新五军和第九十师已经海运到葫芦岛,林彪看到后,眉头紧锁。

他现在心里有着很多顾虑,首先,敌军扩大规模,而他们的汽车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单程的汽油,作战过程中遇到汽油稀缺的话,那可是大问题;其次,后方运输线太长;最后,傅作义的兵力如果在此刻北上怎么办?如果没能及时拿下锦州,大量的汽车、坦克会因缺少汽油而无法撤退,甚至会遇到敌人夹击的可能。

怎么办呢?

林彪又犹豫了,这个锦州还能打吗?

2号晚上,林彪等人给中央发去急电:“要求打回长春。”

第二天一大早,总部作战科长请示刘亚楼:“是不是要继续前进?”

刘亚楼回复:“暂时不走,要机要人员架好电台准备随时联系。”

3号一整天,所有人都处在焦虑中,没人知道林彪到底是怎么想的,究竟是走还是不走?打还是不打?

4号一大早,刘亚楼一脸担忧找到罗荣桓,此时罗荣桓刚起床,脸都没顾上洗。

见刘亚楼来了,罗荣桓问道:“怎么还不前进?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刘亚楼沉默了一小会,随后跟罗荣桓说:“林总正在考虑,他不打算进攻锦州了,打算回头打长春……”

“你说什么?” 罗荣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亚楼将昨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罗荣桓,也将林彪的顾虑告诉了罗荣桓。

“我们必须要制止他!可不能这么做!” 罗荣桓对此感到十分焦急。

对于林彪突然改变作战计划,而且还是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候做出突然改变,罗荣桓不可能不生气,更何况,林彪在做出重大决定前,也没有同他们商量。

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最在意的就是团结一致,只要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那么这个行动就不能展开,而罗荣桓作为政治委员,承担着指挥军队听从党号令的责任,林彪的突然改变,让罗荣桓陷入困境。

眼下没有办法,罗荣桓只能当面跟林彪理论。

“你考虑回师攻打长春是吗?”

“没错。” 林彪回答得十分干脆。

林彪从罗荣桓的语气里听出了不满,他把自己为什么要回师攻打长春的理由讲给罗荣桓听:“国军增加了兵力到葫芦岛,战斗一旦打响,援兵不一定可以堵得住,如果堵不住,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既然如此,不如继续打长春吧。”

在确定打锦州之前,林彪犹犹豫豫,三番两次变卦,现在好不容易定下要攻打锦州的决心,结果又变卦了,罗荣桓不理解。

他劝说道:“现在突然变卦,我们该怎么跟中央解释?现在几十万部队已经拉到了辽西,锦州外围已经肃清,战斗人员一个个斗志昂扬,现在又不打了,你考虑过他们吗?你让他们怎么想?”

林彪说:“眼下敌情变了,我们也要变!”

罗荣桓回道:“国军只是加了四个师进来,影响不大,更何况,攻打锦州的计划毛主席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决心也坚决不能动摇!”

见状,林彪解释道:“你不要那么固执,我也没有说必须要从锦州撤围,我现在是向军委建议,如果能在最短时间拿下锦州,那当然还是选择攻打锦州,否则就继续回去打长春。”

在罗荣桓看来,如果打长春是可行的,那么他们之前就不会一直犹犹豫豫,而且毛主席也不会多次劝阻他们,显然,攻打长春并不是正确决定。

林彪见罗荣桓不同意,便问刘亚楼的意见是什么,刘亚楼干脆利落说了一句:“我赞成罗政委的意见,打锦州。”

林彪想了一会儿,选择妥协,便叫来参谋,让参谋到机要室追回昨天发给中央的电报,参谋回来说:“机要室已经发出去了,电报追不回来了。”

“现在该怎么办?” 刘亚楼问林彪跟罗荣桓。

罗荣桓回答:“不用等军委回电了,我们重新表个态,说明我们仍然选择攻打锦州。”

林彪点头同意,他没有意见。

原先的电报被发了出去,毛主席那边也确确实实收到了这份电报,毛主席看了之前很生气,但他还是重新写了一份回电给他们:“现在又想回去打长春,我认为是非常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拿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没有办法帮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增加了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毛主席一锤定音,这件事情彻底被落实。

10月14日,林彪登临锦州城北四五九高地附近的帽儿山,这天,风起云涌,飞沙走石,随着林彪的一声令下,攻击锦州的战斗彻底被打响!

这是一场凶险的战争,经过三十一小时后,我军歼灭国军12万人,当然,我军也付出伤亡24000人的代价。

国军上将范汉杰(冀热辽边边区司令)被抓,随后被押解到虻牛屯指挥部,说是指挥部,也就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土房而已。

范汉杰在这里见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他看着他们感慨道:“真没想到,你们就在这样的破房子里指挥打仗的,也真没想到你们还取得胜利了。”

把握大势,科学预见

攻打锦州的胜利,实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

10月17日,被长久围困的长春守敌一个军宣告起义,两天后,包括一个军团部又一个军的守敌余部全部投降,长春得到解放。

我军在锦州和长春得手,证明了毛主席关于南下北宁线指示的正确。相比林彪三番两次的犹豫不决和变卦,毛主席的坚持也显得非常可贵。

毛主席之所以能坚持本心,是因为毛主席能够站在高处统筹全局,就拿锦州一战来说,虽然对方兵力强大,但毛主席还是要坚持“下”这步险棋,这是因为毛主席知道距离战略反攻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军可以消弱敌人力量,可以积累壮大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如果这么看,当初林彪犹豫攻打锦州,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在的。

毛主席具备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钢铁意志,也具备理论家的宏大智慧和博大精深,毛主席真正做到了把握大势,科学预见。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