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吉,江苏高邮人。天启五年进士。他入仕(福建大田知县)没多久,时代就步入风云变幻的崇祯朝。在被动荡局势左右命运的同时,王永吉也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时局。
崇祯二年,王永吉调浙江仁和知县,任满后又历任饶州推官、户部郎中、通州兵备道等职。王永吉在地方任职期间,建漕仓、惩刁讼、筑海塘、清理徭役、劝赈救灾,做了很多实事,颇受地方拥戴。其解通州任时,当地民众自发为立祠。
因政绩、官声皆佳,崇祯十五年王永吉被越多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山东。此时山东不仅正逢大旱蝗灾,瘟疫流行、饿殍遍地。而且李廷实、李鼎铉、李青山等起义余波未平,民心动荡不安。
王永吉到任后积极组织救灾和赈济,并亲自出马招抚盘踞各地的义军残部,很快就让山东将要沸腾的局势安定了下来。一时间王永吉誉满京城,有北史(可法)南王(永吉)之称。
不过王永吉也有不足之处,而且是乱世中无法回避的“军政”。
崇祯十六年,清兵攻入山东。王永吉堵御无术,不到一个月就丢七十余城,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尽失。没有办法的王永吉只得玩起了“滑头”,率部尾随清军。坐观清军破城劫掠,清军走后入城安抚民众、收拾残局并以“收复失地”上奏朝廷。
清军撤回关外后,崇祯在平台召见王永吉。召对中王永吉就不敢再表功了,自劾失土之责。崇祯不以为罪,还提升王永吉以兵部侍郎总督蓟辽。
不是崇祯看不明白,而是明朝的军政惨淡到,这种“偷奸耍滑”也是难得的亮点了。崇祯只能“矮子里面拔矬子”,把希望寄托在奇迹里了。
王永吉刚坐上总督的位子,就面临棘手问题。当年九月清军连克广宁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屯城,明朝在关外就只剩宁远这个“孤城”。为此王永吉向崇祯讨得十八万军饷(其中八万为内帑银),以向永平、山海关集结兵马。
在王永吉心里,不要说重建关宁锦防线、收复辽东,连宁远都是守不住的。因此在崇祯十七年正月,王永吉联名辽东巡抚黎玉田、宁远总兵吴三桂上奏朝廷,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
辽东前后屯卫复失,宁远孤悬二百里外,四面阻敌,势孤难守,且寇氛日迫,三辅震惊。宜撤宁远兵民,入守关门。即京师猝有寇警,关门之援,旦夕可至。
《明史·列传一百五十》
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将所剩不多的关宁军调入京畿防御即将到来的大顺军。应该说王永吉的策略,对已四面楚歌的朝廷来说,不失为一个救局的办法,崇祯对此也有意动。但廷议中此案因“弃土”不得内阁支持,不愿意拍板的崇祯只得作罢。
当年三月,大顺军进驻宣府,亡国之危迫使崇祯敕令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等率兵勤王,并命王永吉撤守宁远,率关宁军入卫京师。
王永吉接诏后立即奔赴宁远,与黎玉田、吴三桂一起组织撤退。归拢关外军民后,王永吉和黎玉田率五十万军民先行(计划安置于永平府),吴三桂率关宁军精锐殿后。十六日王永吉率众入关,十九日吴三桂率后卫抵达山海关。
不过已经来不及了,三月十九日京师陷落、崇祯自缢,已到通州的王永吉只得返回山海关与吴三桂汇合。后续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吴三桂献关降清。但是这个过程中,王永吉在干嘛?
首先,可以确定王永吉没有投降也未被吴三桂控制或软禁。因为清兵入关后,王永吉并未跟随清军或吴三桂一起入京。而且四月十七日,王永吉率三十余亲随,大摇大摆地南返归乡。
那么是不是蓟辽总督王永吉被架空,无法指挥、控制吴三桂?
这一点也不太可能。吴三桂和左良玉、刘泽清这种半独立的军阀并不一样,关宁军镇一直被朝廷通过军饷以及蓟辽都司衙门控制着。虽然随着朝廷的衰弱,关宁军中将门势力不断抬头,但是距离“藩镇”还是挺遥远的。吴三桂难以独立做出,引清军入关的决定。
而且当时的王永吉不仅不是“光杆司令”,手上还有“人质”。
吴三桂掌握着一万多关宁精锐,但王永吉带走的五十万众里也有数万军士的。另外关宁军的亲属家眷,全在这“五十万”中。就算是吴三桂可以不在乎,他的手下也可以不在乎么?
最后,崇祯朝末期面对内困外扰的局面,朝廷已有与满清议和,乃至“裂土以酬,借兵剿寇”的声音。
综上可知,应该是王永吉首肯了“引清军入关”并授意吴三桂执行,目的是借清军之力夺回京师并重建朝廷。不论其后具体执行中,吴三桂是有意还是被迫,让借兵变成了献关投降。王永吉是清军入关的重要推手,这一点是假不了的。
王永吉南返后,经南京吏部尚书徐石麒推荐,加入弘光朝廷并驻徐州总督山东、河北等处军务,后又改任总督防河镇将。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清军南侵。四月,王永吉受命以总督防河,巡抚凤阳、淮安、庐州、扬州四府。但王永吉很快就兵败,逃入刘泽清军中。六月,因飓风走海路南撤失败,王永吉和刘泽清率部降清。
大概是因为之前在山海关时不愿意投降,多尔衮并不待见王永吉。
原本清廷收降前明官员都是原职或原品级录用,但王永吉被降级任命为大理寺卿。顺治四年,王永吉上表请辞,多尔衮不仅以“徒尚虚名”给予羞辱,还以顺治的名义下谕“永不录用”。
不过多尔衮的“不待见”,在多尔衮死后就成了“优势”。顺治八年,“永不录用”的王永吉,被亲政的顺治召还并任命为户部左侍郎。上任后不久,王永吉向顺治献“治国三策”。
其一,清查卫所屯地并分上中下三等,拨上田予运丁以济运费。主要目的是清查荒地并分配给漕运工匠,既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可以增大朝廷粮税财源。
其二,“各项折色银两仍令官收官解,其本色物料动支折价采买,如旧额不足,酌加数倍,以苏民累”。不允许地方因物价上涨而加征(如秋季征税时米价低,春季采买时粮价又涨了。即征收100石米的钱,买不回来100石米),由地方府衙承担价差损失,降低民众负担。
注:明清时期应税物产(粮、布、丝等)、徭役等,实物缴纳称为“本色”,以市价折算为白银缴纳称为“折色”。
其三,“将芦课并入各州县考成,酌定五年一次丈量,则芦政可以不设敕”。请朝廷重视并放开湖田(可经营农业的水域),既可可拓展民众收入渠道,也为朝廷增大税源。
虽然这三策都是各朝恢复生产、与民休养的常用政策,但是顺治由此认为王永吉有“大才”,并开始对他“破格超擢”。
顺治九年三月,委任王永吉为殿试阅卷官。顺治十年二月,升兵部尚书。当年四月,虽坐“任珍案”,但被轻罚,罚俸一年、降一级、原职留用。顺治十一年三月,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四月,授内秘书院大学士,步入朝堂中枢 ……
顺治十一年八月,王永吉涉“吕煌藏匿逃人并行贿案”。虽然因罪被革去内秘书院大学士并降一级调用,但圣眷仍在。顺治十二年,被授国史院大学士并再次成为殿试阅卷官,后又加太子少保、管吏部尚书事。
在升迁的过程中,王永吉也针对亲贵滥收人入旗、赈灾抚民、海外郑氏等向朝廷提出不少针对性建议,朝廷都予以采纳。
综上可以看出,王永吉无大才,但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之所以能复出,是因为顺治“仇视”多尔衮。而王永吉表现出的才能,恰恰又为顺治打压多尔衮、提拔“反多尔衮”势力提供了口实,这也是王永吉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不过王永吉在顺风顺水中,却自己把自己给害了。
顺治十四年,天下大旱。王永吉上奏朝廷,言称大旱是“讼狱繁兴”召来“沉郁之气”所致,只要清理各省狱囚,即可感动上苍 ……
盖从来沉郁之气最能感召灾沴,故三年不雨、六月飞霜,史册记之。今直隶各省,俗未还醇,讼狱繁兴 … 况当耕耘力作之时,关摄勾提恐妨农业。乞请敕下直隶督、抚、按,于文到之日作速清理狱囚 ……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零九》
王永吉为何要化身神棍,不得而知。顺治最初是信了,然而大量囚犯的宽释,换来的却是更严重的灾情。觉得被戏耍的皇帝怒了,斥责王永吉“似此徒博虚名,何如尽心实事耶”。跳大神,玩成了政治自杀,王永吉不得不自劾并请辞。
顺治十五年,朝廷以其侄涉科场关节事,降五级调用。九月,谪授太常寺少卿。顺治十六年二月,王永吉病逝于京师。
好在顺治感念多年共事,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并允照一品例祭葬十三次,为王永吉保留了一些颜面。
注:科场关节指事先约定特殊书写记号或暗语,以便考官阅卷时识别出考生。
二臣录不是乾隆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