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球AI芯片巨头英伟达市值短暂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媒体开始纷纷预测,英伟达市值什么时候超过微软登顶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软件正在吞噬这个世界,而AI即将吞噬软件。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信息技术时代,软件迭代与硬件创新都一样至关重要。
英伟达、苹果、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三家公司,是否是关于行业未来格局的预演:微软代表了PC互联网,苹果代表了移动互联网,英伟达则代表了AI与万物互联。
每次技术迭代,任何行业,任何终端的软件都会被重新写一遍:PC互联网时代,软件表现为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表现为APP。AI时代呢?肯定与以前不一样。软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英伟达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5月25日,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接受“新爱播”访谈时表示:“AI时代,软件越来越用于定义新的模式、新的物种、新的生态。东软未来就是通过软件和解决方案将AI能力植入这些新模式、新物种、新生态。”
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软件与硬件的关系经常变化,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化:就是硬件紧密耦合,无论形式是产品、解决方案,或者其他。英伟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其不止为客户提供芯片,也提供软件和解决方案。
互联网下半场,行业的挑战是寻找新的创新引擎。目前人们的共识是AI,但AI如何落地?“通过软件与解决方案的方式让AI落地新模式、新物种、新生态”不只是东软的解决方案,也是行业未来的解决方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领国家繁荣》一书中提出“内存创新”的创新理念:内存创新不是发明家和企业家的专利,他来自“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聪明才智”,“新产品和新工艺都是创新”。
“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聪明才智”就是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新模式、新物种、新生态。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催生出了一波“内存创新”的高潮。AI亦然,只是范围会更广阔,时间会更持久。
从时间维度考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属于过去,AI与万物互联代表未来;从空间角度考察,PC互联网是PC单一终端的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手机与PC联网,AI与万物互联是所有终端的联网。
5月25日,武汉东软软件园正式开园并投入使用,这是继沈阳、大连之后,东软时隔近二十年在国内建设的第三个软件园。原因何在?刘积仁看到了AI驱动新的“内生创新”高潮的未来。
1
时代的东软:把软件园开进“山海关”
采访东软武汉软件园的会议是在室中进行的,墙上有一幅画,是他用AI做的。他指着这幅画对媒体说,AI的发展真快,是科技创新的新方向,软件行业迎来了新的一波创新机会。
过去33年,东软扎根软件行业,抓住了三波创新机会,也分别在沈阳、大连、武汉留下了三座软件园,它们分别见证了东软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
1991年东软创业的时候,行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软件行业有没有商业模式”,也就是能不能赚到钱。那时候人们需要一款软件时,不是去“买一份”,而是找同行“拷一份”。
这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独有的现象,软件是随着计算机产业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软件是跟着硬件一起搭售的。后来IBM将硬件和软件分开发展,软件才成为标准化的产品。比尔·盖茨发展了这一模式,这是微软崛起的背景。
中国因为盗版猖獗的原因,软件产品没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更严重。1990年代上大学的人都记得,同学们随身携带一个软盘包,书包里总装着十多张盘,开始是五寸盘,后来是三寸盘,启动盘、工具、系统软件等,后来才变成光盘。
在不挣钱的软件行业刚刚成立的东软却挣到了钱。刘积仁的博士论文开启了与日本阿尔派的合作,赚到了第一笔钱。后来,阿尔派投资了东软。
刘积仁相信,软件不仅能挣到钱,而且可以规模化,软件园可以为软件产业规模化提供外部环境支撑,刘积仁决定在沈阳建立东软软件园。1995年,沈阳东软软件园开工建设。
刘积仁的预判很多得到验证,刚成立电信、网通,要开发电话计费系统,需要规模软件开发能力、有经验的企业。当时中国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东软算一家。东软承诺:“给我们机会,一定能够做好。”当时中国短信系统1/3用东软的平台。
1993年,国家启动重大电子信息工程三金工程,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后来进一步延伸至社保、金融等领域,机会垂青对未来有预判、有准备的人,东软赶上了这一波机会。
1999年,东软耗资12亿元,在大连建立起第二个软件园。这时候的刘积仁看到了新的机会,软件国际化。国际业务营收稳定,利润率高。刘积仁的想法,可以用国际业务的钱养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大连软件园成了东软国际业务的中心。
当时欧美企业在全球寻找有成本优势的软件外包承接地,他们选择了有英语优势的班加罗尔以及其他印度地区。许多日本企业则选择大连以及中国其他的城市,选择大连的理由也很明确,成本优势以及日语优势。
大连东软软件园的建设推动了东软国际软件业务的飞速发展,使东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在国内战略的发展。历经三十年,本土化的内需和国际化的外需形成了东软增长的两个齿轮,相互啮合,相辅相成。
在国家战略层面,东软软件园的战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东软软件园的成功引得全国各地竞相学习模仿,有的地方由政府主导,有的地方则由企业主导,软件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中国由软件小国、弱国成为软件大国。
2024年,东软重启软件园建设,武汉东软软件园最多可容纳8000人在此办公、研发。武汉东软软件园的重启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AI时代软件迎来了新的创新机会,二是东软客户遍及全国,武汉可以有更好的地理覆盖。
2
武汉聚宝盆,从“软件工厂”到“软件生态”
武汉九省通衢,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从东软国内业务的地理分布看,长江以南的业务总体占比超过了50%,过去有大量员工需要来回流动,中国地域辽阔,员工流动成本很高。从管理的角度看,大公司“在地化”才能更好地维系、服务客户。
软件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的产业,武汉就是一座人才密集的城市,每年应届毕业的学生达130多万,在全球仅次于北京、上海、西安。刘积仁说,这一点对东软极有魅力。
除了管理、人才方面的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考量维度属于产业因素,5月25日当天,东软集团、东软医疗、东软睿驰、东软教育科技集团等分别与湖北移动、湖北省数产集团、同济医院、芯擎科技、岚图汽车以及江汉大学等7所高校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智能汽车互联、软件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面、紧密合作。新物种、新场景、新生态离不开产业,产业要素也是东软过去三十年积累的最重要的资源。
武汉被称为中国的汽车城,汽车资源配套完整。汽车被称为“大号的手机”,从终端演进、计算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汽车将成为继PC、手机之后又一个具有产业规模的终端。新能源这一波惨烈竞争,中国汽车实现了全球领跑,为智能化全球引领打下了基础。汽车是东软的优势业务之一,在车载娱乐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通讯、汽车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拥有众多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旗下东软睿驰提供openVOC、汽车基础软件、自动驾驶、车云一体、大数据、EV等产品与服务。
此次建立合作的芯擎科技从事汽车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与东软有密切的业务合作。
“芯擎提供芯片,我们提供软件,我们一起面向客户提供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跟英伟达的垂直解决方案很像。”刘积仁解释东软与芯擎的紧密合作。
武汉还是全国的“医疗高地”,有两家医院在中国是排到了前10,一个是协和,一个是同济。东软5月25日当天与同济合作,此前东软已经跟协和展开了深度合作。东软选择武汉建立软件园,也是看中了未来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机会。
东软旗下的东软医疗、东软望海、东软熙康都是东软积极构建大健康生态的成果,而东软集团过去三十年在医保、社保、智慧医院等方面积累丰富的产业资源、数据资源、客户资源。AI时代,很多创新的实践可以依托武汉东软软件园与合作伙伴共同展开。
东软教育缘于东软业务需求:创业早期,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东软就与东北大学合作培养人才。2000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成都东软信息学院、南海东软信息学院相继成立,这些学院已经为中国软件行业输出了数十万人才。
东软教育与江汉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战略联盟,向这些学校输出课件,联合培养在校大学生,帮助他们就业,缩短企业再培训时间,降低成本。这些大学生除了可以入职东软外,更多的学生面向广阔的社会,东软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
东软目前员工约两万人,武汉东软软件园未来预计容纳8000人,更加着重打造软件生态,让软件产品与行业融合,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培育新物种、新模式、新生态。
“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而AI即将吞噬软件”,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这句话的意思是软件的产品时代结束了,AI时代是“软件inside”的时代,软件无处不在,附体于各种新物种、新模式、新生态,“软件生态”是软件行业的未来。
在东软构建的“软件生态”中,东软类似制造业时代的“链主”,上下游的各种应用开发商、服务提供商汇聚在生态上,共建、共享、共赢,武汉东软软件园是这种生态在物理空间的集聚。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软件园的格局与架构。
3
大模型场“钱景”:“小切口、大纵深”才有未来
2023年以来,科技行业最火的就是大模型,一年过去了,大模型在技术上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在产品化、商业化方面的进展却远不如人们的预期,使用大模型的普通人很少,用的人频次也很低。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场景里面表现非常不一样,在有的场景里表现非常好,比如聊天,在有些场景里表现非常糟糕。360创始人周鸿祎最近就评论说:大模型有时表现像博士,有的时候表现不如幼儿园,所谓人工智障。
基于大模型也跑出了一些好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聚焦一个具体的场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Kimi,就专注干一件事情,就是长文档分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用,但用的人是真喜欢。
与To C相比,To B更是灾难级的。很多企业都用大模型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没有一家可以完全交付,需要解决问题太多了,大模型无从下手。刘积仁的观点是,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具体的应用具体场景着眼布局大模型。
也就是小切口、大纵深,找明星场景,解决具体问题。东软最不缺场景,作为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东软业务总与具体场景深度绑定;东软也不缺切口,企业/政府信息化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
“中国社会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软件的时候,东软就参与了许多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和行业建设;当中国人还没有医保,社保的时候,东软开始做医保和社保系统;中国移动通信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中国电信、联通做计费系统,那个时候还用短信,当时中国的短信系统1/3用到东软的平台;中国人还没有自己的私家车,汽车还是奢侈品的时候,东软为全球的汽车品牌提供软件……”。东软三十年,是扎根场景信息化的三十年。
1990年代,中国的大型医疗设备完全依赖于进口,芯片在那个时候就是“卡脖子”难题,东软用软件的力量,将计算机的芯片代替CT芯片,解决了算力的问题,并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CT销往了国际市场,东软CT占据了医院这个场景。
刘积仁说:大模型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在变成实用产品的时候,需要跟某一些解决问题的领域合作,合作的过程很复杂,甚至比大模型本身更复杂。
最关键的就是数据,企业、政府的数据是不可能在公共大模型应用的,涉及隐私或泄密的问题。比如跟医学机构的合作,需要医学的知识和医学的数据,有专利的问题。跟医院合作,有医学伦理的问题。
东软在大模型基础上有专用领域的模型。基于专有大模型与医院合作,医院里有优秀的专家,东软跟医院融合,跟他们一起创造垂直AI医疗路径和解决方案。
这是东软在武汉跟同济、协和这些医院合作的原因。东软跟广医的合作,解决慢阻肺的问题,跟首都医科大学合作,解决脑卒中的问题。基于大模型的能力解决专业的疾病问题,东软今年的目标是选20个国内最优秀的医院合作。
大模型时代,在To B领域,调用或者合作数据的能力成为了最核心的竞争力,东软软件在身份证、社保系统、医保、电讯、电力计费等领域深度渗透,数据能力已经是东软最核心的能力。
拥有了数据和软件能力,以具体问题、具体应用做小切口,就能撕开一个行业这样的大纵深,完成对一个行业的重构与再造,类似互联网领域的“单点突破”。“小切口,大纵深”正是东软AI时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