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前言:在开国将领中,有许许多多的将军具有一身铁骨,他们面对敌人、恶势力从不低头,面对阴恻恻的铡刀和冰冷的枪口也不曾有一刻胆怯,但他们坚硬的外壳里面,却都藏着一颗柔软的心。
王震就是这样一位外在坚硬,内在柔软的将军,而他的母亲,就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雷震子”“伢仔”威风凛凛的王震将军,有一个威风凛凛的乳名——“雷震子”,从他记事起,母亲就已经开始这样叫他了。
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就要说到王震的母亲董奇谱生产时那天的场景。
那是1908年的一天,董奇谱像往常一样蹲在菜地锄草,此时她已经大腹便便接近生产。忽然一阵疼痛打断了她拔草的动作,可她是第一次怀孕,并不知道这种阵痛正是孩子要出生的迹象。
阵痛结束后,董奇谱又开始干活。这时西风骤起,刚刚还晴朗的天瞬间布满阴云,看样子即将要迎来一场大雨。
董奇谱连忙起身,想要往家赶,就在这个时候,一声响雷炸开,董奇谱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响声吓得坐倒在地,腹部的疼痛更加剧烈,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要生了。
可是现在狂风大作,自己又疼痛难忍,如何回家?董奇谱当下已经顾不得许多,躺在田中开始生产起来。幸而一切平安,不久,一声婴儿的啼哭声让董奇谱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这个生产在雷声大作的阴雨天中的婴儿就是王震,为了纪念当天的惊险,董奇谱叫他“雷震子”“伢仔”。
由于王震是家中长子,他被父母赋予了许多期望。王家虽然家贫,却希望后代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来摆脱贫农的身份。因而在王震5岁时,他被父亲送到了邻村私塾上学。
董奇谱是慈爱的,很疼儿子,王震上学的第一天,她就在油灯地下给儿子做了一个小书包。但同时,董奇谱又是严肃的,王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母亲喊他名字。
严母出孝子,王震非常孝顺母亲。16岁时,王震开始为家里分担,他发现母亲年年月月织布,却没穿过一身新衣服,就连头上的头帕都已经破烂不堪,心疼母亲的他决定外出挣钱,孝敬母亲。
王震的四叔父是一个小贩,经常来往于省城和农村,用他的独轮小车拉着土特产到省城卖。这让王震十分感兴趣,他也想去省城赚钱,为母亲换条新头帕。
于是,这年春天,趁着四叔又要去省城的时候,王震和母亲说了一句“我要出去看一个人”便离开了家乡,随四叔到县城打工。
当董奇谱不见儿子的踪迹时已经晚了,几天后,王震四叔又回到了村子里,还带来一条黑色新头帕。四叔告诉董奇谱,王震现在在县城给人拉洋车,头一天挣钱,就买了这条头帕。
董奇谱悬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了下来,欣喜之余还有些宽慰,她的儿子终于长大成人,还学会了孝敬父母。她拿着儿子捎回来的新头帕在心里轻轻呼唤:“我的雷震子!”
此后,王震就再也没回过家,但他无论身在哪里,都会给母亲写信,让母亲放心。直到蒋介石背叛革命,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王震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人员,再也没有时间给母亲写信,断了与家中的联系。
董奇谱日夜盼望,每日为儿子祈福保佑他平安。
“雷震子,给妈妈一口棺材吧!”1929年的一天深夜,董奇谱正在为儿子祈祷,突然房间中闯进一人。董奇谱本想大声叫喊,却见那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低低哭出声:“母亲!儿子回来了!”
听到熟悉的声音,董奇谱双眼瞬间噙满泪水,忙扑过去抱住已经有5年不见的儿子。
这年,王震21岁。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他在湘赣一带参与了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并组建了湘鄂赣苏区早期的一支著名的游击武装浏北一支队。
不久,王震便率领200多名士兵离开了家乡,他的父亲也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家中独留母亲一人守在故乡的草屋中,长期忍受孤独。
董奇谱在家当姑娘的时候人们叫她“谱妹子”;当她束发嫁人之后,人们称她为“王家大嫂”;现在,她因长期辛劳熬出了白发,人们便称她为“董婆婆”。
她这一生有诸多称呼,但她对儿子王震的爱始终不变。王震儿时,她只期盼他能够健康成长;读书时,她希望儿子能够功成名就;参加革命后,她又祈祷儿子在推翻强权的时候,能够平安顺遂;如今,儿子丈夫都在外革命,她只能默默祈祷。
由青丝变成白发,董奇谱从中年妇女熬成了老妇,她终于等来了全国解放,终于盼来了心心念念的儿子。
此时王震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刚刚参加革命的青年了,他褪去了青涩,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将军。他用他的双手,和其他同志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国。
五十年代初,从战场中退下来的王震把母亲从浏阳河畔接到了天山脚下,他要让饱经风霜的母亲过上清闲享福的好日子。
儿子孝顺,董奇谱自然十分高兴,她看着成熟的儿子和可爱的孙子乐得合不拢嘴。但很快,她就变得郁闷起来。并不是城市的生活不好,只是不适合她罢了。
以前她总是盼望着儿子能够接她享受新生活,可真到了这个时候,她却突然发现还是乡下那种无拘无束的日子舒坦。
在这里,有人给她送饭,有人给她洗衣,不需要让她做任何事情,可这恰恰是她所不能习惯的地方。劳苦了一辈子的董奇谱,已经适应了乡下忙碌的日子,太清闲只会让她憋屈无比。
董奇谱将想法告诉了王震,王震也理解母亲,他愿意将母亲送到乡下,再抽空回去探望。
在乡下,董奇谱独自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年迈,已经不适合一个人生活,王震又把她接到北京居住。
就在这时,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联合签名倡导火葬,忠于党组织决定的王震也遵从这一决定,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许多领导家属,在中央的领导下,也逐渐接受了火葬。
可这一政策对董奇谱这样的从旧时代过来的老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王震几次进行开导,都没有效果。
董奇谱十分清楚儿子的脾气,她知道自己拗不过儿子,但又害怕北京的火葬场,只能再次用回乡作为借口远离北京,临走时,董奇谱发誓自己再也不来北京了。
1970年,董奇谱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刻,她向儿子说出了自己仅有的、最后的愿望:“雷震子,给妈妈一口棺材吧!”
可王震没有答应,在母亲逝世后,他还是将母亲送入火葬场,进行了火葬。
王震是一位孝子,无论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他最尊敬、孝敬的就是母亲。可在家国大义面前,王震将母亲置于了第二位,如果董奇谱泉下有知,也能原谅儿子的决定吧!
参考资料:
姚文奇.妈妈!原谅他吧——王震将军与他的母亲.《中国人才》.1993年第2期
姚文奇.情•义——王震将军与他的母亲.《党史纵横》.1992年第6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