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最后写“贾樟柯发言”的人?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走出去了

令狐伯光 2024-06-27 23:47:47

文|令狐伯光

今天最后写写贾樟柯发言,他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票房越来越低,中国市场不够包容,中国电影不够多元化,最后影响中国文化走上国际这个事情。

最后一条就是中国电影怎么才能走出去,虽然目前不怎么成功,但恰恰贾樟柯那类电影是不行的。因为贾樟柯走的是海外电影节拿奖,通过电影或者文化精英的路子,而且还和政府,意识形态等结合。

你硬要说它走出去了也算走出去了,但这类电影受众仅限于影迷,文化精英和部分政府人员。国外普通有多少民众知道贾樟柯电影?你把贾樟柯、张艺谋、陈凯歌、李安、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加起来都不够一个成龙电影打的,更不用提再加一个李小龙了。

而成龙电影,李小龙功夫片,动作片,功夫喜剧是什么电影,那是商业电影。

你再看看好莱坞大片传播到全世界的是什么?是每年奥斯卡,欧洲三大的文艺片吗?还不是又爽又工业碾压的商业大片,现在烂了不代表以前不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中国电影想要传播到全世界还真要靠商业大片。

外国拿奖,中国没人看?贾樟柯电影,不利于中国文化传播

贾樟柯的电影,我能理解许多人为什么喜欢,在我看来,他的电影技巧成熟、剧本过关(个别作品算优秀)、选角准确,叙事流畅,但有两点我非常不能忍受:

一是影像方面,他的电影构图总体冷峻,影像审美非常的欧洲,甚至有种“贾樟柯滤镜”,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照抄或者迎合别人审美的风格。

二是内核方面,他想拍摄某种意义上的“时代电影”,但视角极度个人化,空间极其局限,内核总体迷茫和空洞,有人说这恰恰就是某些时代与小人物的内核,我完全不赞同,但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有时间再讨论。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大导演代表,但和第五代代表张艺谋相比,张艺谋是后来拍商业片赚钱去了。但他的文艺片,无论从《红高粱》还是《活着》,《大红灯笼》《菊豆》,再到《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

这些电影其实不是那么文艺,就跟同时代《霸王别姬》一样,是不是看上去挺容易理解的,也不晦涩,也不压抑,节奏还快,其实跟商业片没啥区别。

贾樟柯代表六代导演就有点钻艺术牛角尖了,你说他纯艺术吧,他其实是个综合素质优秀的导演、非常了解电影市场运作的生意人,也是被国外资本放养的PET,是迎合欧洲文艺电影口味、试图“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艺术投机”分子。

这次贾樟柯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言论,我觉得典型的护主言论,自爆立场。国内市场并非不接受国外电影,只是审美在提高。大家在通过各种平台观看国外优秀电影、剧集,具备专业审美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只是电影院线国外电影排片减少,只是对工业流水线化的“好莱坞大片”审美疲劳。

而且,他们以前不是吹市场经济,真的从没见过让商户来决定商场卖什么的。我们的电影市场足够大,谁想来这里挣钱,就应该迎合我们国民的喜好和审美,别一边放不下他们的“审美身段”和“地域歧视”,一边又想在这里挣钱,这是什么道理?

中国电影如何才能走出去?别学贾樟柯,也别学香港电影

中国电影真要走出去,还需要有类型片,成规模的商业类型片,只要对类型片持续改进,国人爱看,走出去只是时间问题。什么是类型片?华语电影只有香港电影这一个例子。

而香港电影当中,功夫电影就是一种类型片。说到功夫片没落,很多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功夫哲学的升级没有跟上。功夫片,一开始硬桥硬马,讲究真功夫。观众腻了后,开始滑稽搞笑功夫流,及功夫美学流,以及最后的高来高去的轻功飘逸流。

至此,功夫片再也无法创新,武侠片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现在香港电影只剩下警匪大片。但香港警匪大片明显也已经发展到头了。

香港电影衰落的问题较为复杂,以前也写过很多遍,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

大概就是香港电影在本土市场狭小衰落(背后是经济),同时美国数字特效时代横扫全世界,最后面临内地市场却太过傲慢没有抓住机会,结果产业升级没有成功而已。

香港商业电影从2000年前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到2000年以来是不是功夫片、动作片、武侠片,赌片,喜剧片一个一个衰落完全丧失了,到了2010年过后只剩下警匪大片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电影如果想要走出去,就是需要像《流浪地球2》《封神》那样的工业,然后把中国的历史大片、神话大片、战争大片、科幻大片、奇幻大片、动作大片给拍出来。

但现在中国主流导演试图用西方的视角解构中国,影响一代一代中国人,中国是不堪的,是落后的,也就是贾樟柯这样的电影还是比较多,大家奉为圭臬,但这种电影是传播不出去的。

这一点,中国电影还不如自媒体接地气,起码自媒体的亲和力,体现中国现代生活繁华,中国汉服运动传统文化美丽,还有偶像剧谈情说爱。

结果,中国流行文化在国外最火的反而是这些,毕竟汉服是真的好看(人人都爱美),传统文化是真的热闹(人类凑热闹),谁又不想看帅哥美女谈恋爱,哪个国家人民不向往经济发达,城市先进又美丽,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呢?

“本土故事的国际化”和“越本土化越国际化”这是无需辩论的两个概念,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并不缺少一个中国版的超级英雄电影,但是绝对缺少一个讲述超级英雄的中国电影。

不同国家对超级英雄的看法并不相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叙述才表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际文化世界。

美国人说超级英雄必须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而中国人更认为一个超级英雄,可以是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他可以是一个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生入死的消防员,也可以是为了天下太平三顾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的大禹,他们没有超乎寻常的伟力,以人格成为超级英雄。

如果我们把这些人全写成美国版超级英雄,那么世界电影版图上不过多了一部中国式的美国电影,如果所有国家都以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为蓝本去制作电影,那么又何谈国际化呢?不过是全世界的美国化。

“越本土化越国际化”,这是毋庸置疑的,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为国际电影的发展作出贡献,世界需要中国电影,一个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也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中国电影如何国际化?郭帆太少,贾樟柯太多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个人算不上喜欢贾樟柯,但从来没有说中国电影不应该有贾樟柯。肯定还是要有的,就像贾玲也应该有,但他们应该是泾渭分明的三个赛道,搞艺术的就搞艺术,搞商业的就搞商业。

但如果你真的想中国电影正儿八经的走上国际,确实还是要以郭帆和《流浪地球》那种为主。中国电影现在问题就是,郭帆太少,而贾樟柯,张艺谋和贾玲太多,他们占据了绝对主流。

如何定义“小众片”?如果以取悦于尽可能多的观众为目标,拍出来的就是“大众片”,如果以取悦特定观众群体为目标,拍出来的就是“小众片”。过去只引进“大众片”,结果就是引进成本高昂,票房成败如同孤注一掷的赌博,而且“取悦众人”很可能导致“谁都取悦不了”。

这就跟某些固定菜单的餐厅一样,表面上全是最受欢迎的菜,但完全没有适应不同顾客不同需求的灵活性,纯粹是追求所有人口味重合部分的“最小公约数”,这是发展文化领域事业的大忌。

一边是我们的所谓电影人、导演在说我们的电影越来越不行了,不会拍电影了,在国外得奖越来越少了。另一边我正好看过一个外国博主参加中国大使馆在该国举办的中国电影文化节,看看我国选送的影片包括:《影》《刺客聂隐娘》《归来》《百鸟朝凤》和《我是路人甲》等电影。

该视频博主发出了提问:为什么中国电影总是悲观、脱离时代?

今年我们又选送了4部影片参加一带一路在他们国家的影展,《雪云》《日夜江河》《独行月球》《脐带》,除了《独行月球》,剩下三部谁听说过?又有几个普通观众看过?

该博主采访他们本国观众观后感,人家问她:中国人有汽车吗?中国还是那么贫穷吗?中国人都是穿长袍的吗?

看看我们的电影人干了些什么,明明都有很多中国汽车进入了他们国家,明明他们大部分都用我们生产的手机,明明成龙在他们国家很出名,可我们的电影人把这些都割裂了。

抖音在宣传中国方面,所有中国搞宣传的加起来都赶不上一个抖音。所有电视台加起来不如前几年的一个李子柒,所有搞古代中国文化宣传的不如一个黑神话游戏十几分钟的DEMO。

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议价能力,甚至可以反向投资海外电影工业(就像网飞那样),而不是一切看向好莱坞,更不是像现在这样成天反思。

都2024年了,你还反思个什么劲。

2 阅读:55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