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很多毛病,但他能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子,仅此足可流芳百世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6-01 07:45:44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尽管他的身上有专权霸道、穷兵黩武、挥霍奢靡等负面的标签,但不否认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最难得的是,乾隆深深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将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历朝历代凡是虐待百姓的统治者和政府,都不会有好下场,一旦百姓没有饭吃,或是受到官府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那么以武力推翻王朝统治的结局就难以避免。而关爱百姓这一点,乾隆皇帝堪称表率,值得后人尊敬和效仿。

天下百姓皆吾赤子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刚刚即位三个多月的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著名的谕旨,他在上谕中说道:

“治天下之道,莫先于爱民。爱民之道,以减赋蠲租为首务也……朕视天下百姓皆吾赤子,恩欲其均也。”

乾隆说的是真心话,绝非政治作秀,他从即位之初就秉持这一初衷,在位六十年从来不敢忘记。从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十年,每一年国家都会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朝廷每年要花费巨大的钱粮予以赈济,可以说乾隆一朝的赈济力度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

后人曾评价:“纯皇帝(乾隆)忧勤稼穑,体恤苍黎。每岁分命大吏报其水旱,无不见于翰墨,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六十一年如一日。”

当乾隆得知地方百姓受灾之后,他宁肯地方官把灾情报得严重一点,这样就可以多给受灾百姓一些赈济,用他的话说就是“办赈理宜宁滥毋遗”。

为了让地方官严格贯彻执行朝廷的赈济措施,乾隆多次强调,地方督抚大员如果犯了一些其他的失误或是罪过,都可以考虑给予宽免,但若是胆敢侵吞赈济钱粮,那么就要从重治罪。

从乾隆历年的办赈来看,确实是认真从事,不惜动用巨款。比如乾隆五十一年,全国普遍发生灾荒,朝廷手忙脚乱,或令截留漕米,或令开放谷仓,或令发给赈银,或令兴工代赈。这一年户部动用的赈灾银两多达1400余万,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有一次,山东平度州大水,灾民攀登城墙屋顶避难,知州颜希深因公赴省办差,城中无人做主。颜母毅然令其开仓赈济,因不及上报,事后被山东巡抚弹劾滥用职权,擅发仓谷。

乾隆得知此事后,大发感慨说:“有此贤母好官,为国为民,权宜通变。该抚不加保奏,反加参劾,何以示激劝。”

山东巡抚因此受到了“传旨申斥”的处罚,而颜希深即升知府,其母封三品诰命。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弹冠相庆,无不对乾隆感恩戴德。

康熙、雍正也是历史上难得爱民皇帝,但是当时国力有限,能给到百姓的福利确实有限。与前两朝相比,乾隆朝赈济灾民花费的钱粮可谓惊人。

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仅是截留漕粮一项,就多达1320余万石,户部把这一数字上报乾隆的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意外,说“朕偶遇偏灾,己饥己溺之怀,自不容己。初亦不计截漕之数,遂至如此之多。”要知道,康熙、雍正两朝截留的漕粮总共才不到500万石。

乾隆赈济百姓是不计代价的,遇灾荒之年,朝廷都规定有具体的赈济期限,百姓在规定期限内可以拿到赈济钱粮,但乾隆不忍百姓受苦,往往会延长一至二个月,硬是从死亡边缘拉回了无数的受苦百姓。

天下之财,不聚于上即撒于下

灾荒之年乾隆不计成本赈济百姓,而当国库充盈之时,乾隆又实行大规模、多次数的普免钱粮。

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以及嘉庆元年,五次下达普免全国钱粮的谕旨,而且还三次全免南方漕粮。累计蠲免赋银二万万两,相当于五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数量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乾隆十年当时的国库存银只有四千余万两,按照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个时候并不具备普免钱粮的条件和实力。户部和其他大臣都反对普免钱粮,但乾隆并未采纳,并下了一道意义深刻的上谕。

上谕中说:“……朕思海宇一统,民气和乐,持盈保泰,莫先于足民。况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撒于下……朕以继志述事之心,际重熙累洽之候,欲使一民一物,无不均沾大泽。”

意思很明确,就是说国家安定的基础是要满足百姓的需求,让百姓先富起来。而且天下的财富,不在国家就在民间,自己要让全国的百姓都可以享受盛世的荣华。

当普免钱粮的诏书下达各地之后,时人描述的场面是“万方忭舞”,各省府州县如同过年一般,家家户户放炮庆祝,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这也是对乾隆皇帝最好的赞扬,也足见此举深得人心,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改善民生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说封建专制时代,百姓处在最底层,也是受剥削的对象,但乾隆朝的百姓总体来说其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

爱新觉罗弘历出生在帝王之家,不像朱元璋那样经历过民间疾苦,他之所以善待百姓,并非天生就是菩萨心肠,而是他作为天下之主有着高瞻远瞩的大智慧,懂得百姓不可欺,欺之必亡国的浅显道理。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