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柯基的柯
华为一声“号令”,带动了整个汽车大盘的高涨。
11月28日下午,华为举行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智界S7等新品,余承东在会上首次公开确认华为车BU将走向独立运营。
“华为车BU业务走向独立运营,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欢迎中国有实力的车厂,比如一汽,来参与共建、共同打造最领先的、极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产品。”余承东强调,帮助车企造好车,帮助车企卖好车仍是华为坚定不移的方向。
早在11月26日,长安汽车就发布公告称,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而长安汽车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
截至11月28日收盘,首批参与合资公司的长安汽车股价涨9.82%,一汽解放、一汽富维双双涨停,北汽蓝谷大涨8.31%,江淮汽车、赛力斯等跟涨。
似乎,随着华为明确自身定位之后,整个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有了重新洗牌的迹象。
定心丸
华为此举,算是明确自己在汽车业务上走“卖铲人”的模式,以契约形式限制“不造车”的行为,给一众合作伙伴吃下了“定心丸”。
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有三种合作模式,一种是零部件模式,一种是华为HI模式,还有一种是智选车模式,第三种是合作最深的模式,赛力斯、奇瑞汽车、北汽蓝谷以及江淮汽车均是该模式的主要合作伙伴。
无论是长安,亦或赛力斯、江淮这类车企,普遍以下特征:完备的汽车生产条件和经验,却没有自主研发高端智能纯电车型的能力;陷入转型危机,销量低迷;以及,较为弱势,对代工不排斥。
对于上述转型不顺的车企来说,如果跟不上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潮流,无疑是慢性死亡。“让渡一部分灵魂”给华为,起码能让自己留在牌桌之上。
能够说服上述车企安心与华为合作的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华为的实力几何,二是华为的行为边界在哪里。
华为通过赛力斯的案例已经证明,自己具备帮助车企实现转型的能力。
因背靠华为,赛力斯AITO问界新M7系列在去年以全年7.5万辆的销量成为业界“黑马”,还被李想官方盖章“打残理想ONE”。但新能源补贴退坡和特斯拉降价却打了问界一个措手不及。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问界系列销量仅4475辆,环比下跌56%。
就在赛力斯进行调整的关键时刻,华为的“不造车”事件扰乱了节奏。今年8月交付量问界只有5018辆,同期的理想却交付34914辆。
后来又因华为的全力抢救,赛力斯奇迹般地重回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序列当中,9月12日问界新M7发布至10月初的一个月内,首销已经超过5万台大定,相比于老M7今年1-8月平均不到1000辆的销量来说,日均2000辆的新M7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也难怪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会用“起死回生”来形容。
接下来,华为就要向车企展示自己的行为边界,唯有保证不亲自下场“造车”,才能彻底消除车企的顾虑。
华为已累计发展了超过300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包括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生态圈的100多家生态伙伴、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生态圈的70多家生态伙伴、以及智能座舱平台的150多家软硬件合作伙伴。
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2 年底,华为已上市30 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已经发货近200 万套部件,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网关、激光雷达、算力平台、ARHUD、T-Box 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可以说,除了亲自下场造车的“临门一脚”,华为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能力。
那么对于车企而言,与华为的合作可能不止是“让渡部分灵魂”,极有可能演化为自己被“以虎谋皮”,成为华为亲自下场造车提前练手的“测试版”。
甩包袱
作为“寒气论”的始作俑者,华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贯彻“降本增效”的核心战略。
去年8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刷屏网络。当时他表示,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
今年3月,在华为年报会议上,时任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更是直言,“在2023年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持续生存和发展都将是华为公司战略的核心命题。”
任正非还点名华为车BU,称其“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车BU成立的初衷原本就是为了弥补华为手机业务下滑所造成的亏损,但几年折腾下来,反而陷入了亏损泥潭。数据显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2022年,华为汽车业务营收20.77亿元,研发支出超103亿元,净亏损达82亿元。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还在加剧,华为驰援的大多数车企经营状态并不乐观,导致华为这套“卖铲人”逻辑在短期内很难从车企直接获得预期的现金回报。
况且,华为的手机业务即便挟“遥遥领先”强势回归,但也是聚焦在高端机领域,贯彻执行“降本增效”之风,不敢贸然进行全价格带的攻坚。
与此同时,从华为体系中独立的荣耀以中低端机型为基本盘,成为了国内手机“一哥”。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从销量来看,荣耀是今年三季度国内排名第一的厂商,市占率高达18.3%;紧随其后的是vivo、OPPO、苹果、小米、华为,市占率分别为17.8%、16.0%、14.2%、14%、12.9%。
已经完全“分家离婚”的荣耀,正在筹划着独立上市,不会拱手让出中低端机型的市场份额。对于余承东而言,在整个公司“降本增效”的基调之下,手机业务复兴在即,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与人力投入其中。相比之下,原本就是手机“替代品”的汽车,在亏损的状态下,就显得有些累赘。
与其肉眼可见的亏损,不如自己也让渡部分的“灵魂”出来,将大家绑到一起共渡难关,毕竟唯有“活着才有机会继续输出”。
江湖话事人
余承东之所以坚持让华为混迹在“汽车圈”,源于他看到了华为对部分车企“雪中送炭”的能力,是具备成为“带头大哥”的潜质。
余承东带领着一众意图在新能源赛道中“弯道超车”或“后发制人”的传统车企,向着特斯拉、比亚迪以及一众国产造车新势力发起冲击,目前,余承东计划让智选车车型形成差异来避免冲突与直接竞争,扮演着各方势力的平衡手角色。
智界S7之后,奇瑞还计划推出一款纯电SUV EHY,北汽和江淮也是华为智选车合作伙伴,其中江淮可能推出售价约100万元的MVP。
宣布投资意向后,长安阿维塔发布一张海报,称长安与华为的关系从合作伙伴成为股东方,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升级将第一时间享受到,华为研发的高端科技会优先落地阿维塔车型。
与此同时,与华为绑定最深的赛力斯也坐不住了。在微信公众号“赛力斯集团”发布情况说明,回应华为成立智能汽车新公司的事情时表示,已收到共同投资的邀请。并表示自己是华为车BU合作最深、范围最广、装车量最大的整车合作伙伴。
赛力斯此举被一众散户调侃为“我为华为流过血”。其实与华为合作以来,赛力斯虽一度是资本市场的当红炸子鸡,但类似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的销量,着实让赛力斯遭受过来自市场的担忧。
并非所有人都对华为趋之若鹜,总有另类者打着自己的算盘。
江淮汽车在11月27日晚间公告中表示,2019年公司与华为开展战略合作,但目前未存在实质性进展,故前期未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此外,公司未收到华为共同投资邀请,且未参与投资及资本合作相关事项。
虽为国内车企的二三线地位,但江淮汽车的背后站的是合肥的国资委,安徽出于发展全省汽车产业的考量,也舍得在江淮汽车上砸钱。江淮汽车也曾花费23亿元为蔚来单独建了一座号称世界级的工厂,该工厂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
2022年7月,方正证券曾在一篇研报中指出江淮汽车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专注代工的代工厂,与华为的合作,既能发挥代工能力,又能为江淮留下一个自有品牌,其二是发展自主品牌。
“代工厂”的说法虽然难听,但相关财务数据并不难看,根据蔚来的财报显示,2018年-2022年,公司向江淮支付包括代工费用在内合计超过30亿元。而且,江淮汽车2017年与大众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在未来两年显现出合作效应。
产销快报显示,10月江淮汽车销量为5.32万辆,同比增长31.23%;1-10月累计销售49.44万辆,同比增长19.93%,其中乘用车累计销量30.07万辆,同比增长24.62%。
或许,一旦车企甘心只做“代工”,不在乎未来的灵魂归属,那么华为的那套“卖铲人”模式也就未必吃得开。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华为成立智能车新公司,赛力斯江淮接连表态,这个“朋友圈”还差谁?》
每日经济新闻 《华为再度出手,汽车智能化加速》
次世代车研所 《华为重构“汽车局”:追求利益最大化,控制车企“灵魂”》
饭盒财经 《华为汽车拆分了技术,留下了销售》
江淮要笑醒,怎么有没有想到,我可以卖出一百万的高端车
江淮合作的不是mpv
本来就是亏本玩意,灵魂值钱吗
都是打不过人家的车企
华为邀约的都是国企背景的,所以期待比亚迪加入的,恐怕难了,双方最多只能是在某些领域的合作
成立华为支付宝,我们全力以赴支持你,相信你华为不会卷款跑路
华为要把这些残兵败将收容了,然后调理好。
个人认为,余承东和王传福应互加好友,这才是中国汽车走向蓝色星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