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了1000天,拜登解除禁令,英国开始怕了,普京目光转向中国

文墨史记 2024-11-19 16:48:13

俄乌冲突爆发。这场战争起初被很多人认为会迅速结束,但到了今天,已经整整持续了1000天。不仅战争的火焰未曾熄灭,各方的博弈反而越来越复杂。

在这关键节点,美国总统拜登的一项决定让局势再度升温,他解除了对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的限制,允许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动打击。英国的反应则显得出乎意料,他们不再一如既往地支持,而是开始“怕了”,试图退到更安全的位置。

而俄罗斯的视线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普京的目光正逐步投向东方,与中国的合作成为一个关键布局。拜登的这项政策调整,乍看之下是为了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但实际上意义远超军事范畴。此前,美国对乌克兰提供的远程导弹设置了严格限制,最多只能打到50公里外的目标。

而解除禁令后,这个射程直接提升到了300公里,而俄罗斯境内多达245个军事基地,包括离莫斯科仅200公里的关键设施,都在乌克兰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这不仅意味着乌克兰可以对战场外的俄罗斯目标进行打击,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将俄乌冲突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俄罗斯对此的愤怒显而易见,克里姆林宫第一时间表态,称这一决定是“挑衅”,并警告其后果将是战争的全面升级。在同一天,俄军随后用实际行动回应,他们发动了一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据统计,超过120枚导弹和90多架无人机齐发,目标直指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及多个主要城市的电网被击垮,部分地区在严寒的冬季陷入了彻底的黑暗,俄方的策略很明确,直接从乌克兰民众的生存条件下手,用基础设施的瘫痪逼迫乌克兰在战场外崩溃。

但拜登的这一决定,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让乌克兰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更深一层来看,这很可能是拜登为特朗普“挖坑”。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公开承诺,上任后将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

这种快速结束战争的说法没有具体说明过操作细节,但大概率是通过减少对乌援助,逼迫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但是,拜登解禁远程导弹后,将局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特朗普即使上台,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残局。这是一场延续到国际外交领域的较量,而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

英国的反应则显得更具戏剧性,长期以来,英国在对乌援助问题上一直表现得极为积极,提供了诸如“风暴阴影”导弹这样的关键武器。但是,当拜登宣布解除远程打击禁令后,英国却突然改口称,“风暴阴影”导弹已经用完。

表面看,这是一个武器库存问题,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的是战略上的退却,英国开始意识到,一旦乌克兰的远程武器用于打击俄罗斯本土,北约与俄罗斯的冲突就可能迅速升级到不可控的地步。而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的英国,很可能是核威慑的第一目标,英国不愿承担这个风险,“用尽”导弹只是一个体面的借口。

而俄罗斯方面的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显然,普京已经认识到,单靠国内的资源,无法长期支撑这样一场多维度的冲突。于是,普京将目光投向中国。近日,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访华并参加珠海航展,成为一个关键信号。在此次航展上,俄罗斯全面展示了其军工技术的实力,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等领域。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中俄合作的深化,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互补性正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技术实力弥补了自身的一些短板,而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则为俄罗斯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两国的合作不仅是经济和技术层面的,更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在尝试推动局势的缓和,在冲突1000天这一关键节点,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高级别会议,呼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中国在会议上的立场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明确表示,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呼吁国际社会为谈判创造条件。

这种强调和平与对话的姿态,与美国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态度一贯而坚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表现出灵活,通过与各方接触努力推动冲突的缓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乌冲突对全球的影响愈发显著,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的破坏。

还有一系列间接问题的加剧,比如黑海地区的粮食出口问题,能源价格的波动,以及核安全的隐患。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的军事活动,让整个欧洲都为可能的核事故捏了一把汗。这样的局势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看不见硝烟的威胁。

这场战争已经走过了1000天,但它离终点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拜登的解禁、英国的退缩、普京的转向,每一个动作都在为局势增加新的变量。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对抗,而是全球多方力量角逐的一个缩影。每一方的行动都不仅影响到战场上的输赢,更在为全球未来的秩序定下基调。

6 阅读:1467

文墨史记

简介:军事智库分享,提供深度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