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棋局风云变,立陶宛错步心忧煎。”立陶宛近期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操作,使其陷入了与中国关系的泥沼之中,而中国“已读不回”的态度,更是让其有些不知所措,诸多合作计划纷纷面临困境,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故事与国际关系的博弈呢?
立陶宛,这个东欧小国,本与中国无甚瓜葛,却因恐惧俄罗斯且受美国蛊惑,无端对中国发起挑战。就拿其允许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一事来说,本以为能在外交上博出位,殊不知这是一步险棋。立陶宛“准总理”帕卢茨卡斯也意识到这是“重大外交错误”,并表示要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可中国的态度却并未因他的表态而立即转变,依旧保持着一种冷静观察的“已读不回”状态。
先说说立陶宛 Teltonika 暂停与我国台湾地区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建设半导体工厂的合作计划吧。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立陶宛媒体称,此决定主要源于 2027 年前电力供应短缺和工业用地获取困难,而这两个原因竟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电力方面而言,故事可不少。想当初在 6 月 13 日,立陶宛能源部在官网发布消息,宣称要禁止立陶宛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中使用产自中国的控制系统。当时的立陶宛政府,一门心思跟着美国挑衅中国,出台这样的反华政策似乎也在意料之中。立陶宛能源部长戴纽斯·克雷维斯还煞有介事地表示,需要减少中国控制系统对运转稳定性造成的风险和威胁,否则能源装置可能会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停摆。然而,尴尬的是,立陶宛政府随后又宣布,使用了中国设备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可以继续使用,只是禁止其中的控制系统。这就好比一个人既想过河拆桥,又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这座桥。
我曾和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朋友聊起此事,他笑着说:“立陶宛这是典型的自不量力,以为限制中国就能显示自己的强硬,殊不知自己的能源命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握在中国手里。”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陷入能源危机,立陶宛更是雪上加霜。与德法等大国相比,它缺乏能源储备和多元渠道。我曾看到一则报道,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户 60 平方米住房的普通家庭,冬天支付的取暖费高达 60 欧元左右,是以前同期的两倍,农村地区更是苦不堪言。在欧盟压力下,立陶宛放弃了自己的核电站,这本是能自给自足甚至盈利的项目。中国原本有意在立陶宛开展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投资,可立陶宛的挑衅行为让这一切化为泡影。如今,立陶宛缺电严重,太阳能产品原料还被曝光来自中国大陆,台当局转卖中国原料给立陶宛的闹剧也被揭露,这都表明立陶宛的太阳能产业离不开中国。所以,这次半导体合作计划夭折,缺电是关键因素。
再看立陶宛与台湾地区的无人机合作。立陶宛议会先是在 2023 年 5 月通过法案,禁止购买来自“不可信任”国家(包括中国)的无人机用于国防或公共服务运营。但后来由于自身无法制造无人机部件,在今年 4 月份又通过修正案,允许国防工业部门从中国和其他供应商购买无人机零件。可天不遂人愿,今年 9 月 30 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自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这使得立陶宛购买中国无人机零件的希望彻底破灭。不甘心的立陶宛邀请十多家台湾地区的无人机企业合作,却注定是徒劳。一位军事装备专家跟我说:“台湾地区的无人机技术本就不先进,而且大陆必然会依据条例阻止这种不正当的合作,立陶宛这是在做无用功。”
立陶宛与台湾当局的勾结,就像一场闹剧。他们妄图在中美大国博弈间谋取私利,却忽略了自身实力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在处理与立陶宛关系时的冷静与克制,体现了大国风范,而立陶宛的种种困境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外交政策上,不应盲目追随他国,更不应挑战一个大国的底线。如今,立陶宛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还是痛定思痛,重新修复与中国的关系?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也期待广大读者能一起探讨这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