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普通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四个字:清心寡欲!

老方说老方说 2024-06-03 16:40:42

如果你自认不是个普通人,那这篇文章不用往下看了。

所谓五十知天命,一个人到了50岁后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了,如果还自命不凡,那无疑是一种悲剧。

举个例子,某人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却还觉得自己大有可为,想着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不是一门心思做一件事,而是听风是雨,听到哪里有“大买卖”就往前凑。

结果就是一直损失钱,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是大有可为。

这多少就是有点没有自知之明了,简单说就是名利心太重,现实跟不上他的欲望膨胀,但他自己不这样想,他自视甚高,只会觉得别人都是“不知鸿鹄之志的燕雀”,别人都在碌碌无为,唯有他是出类拔萃。

50岁后,普通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四个字:清心寡欲!

这篇文章也是有感而发。

我仔细观察过一些老人从50岁到60岁的变化,我得出的结论是,人在60岁左右会有个跟40岁左右类似的心理转变。

普通人在40岁的时候会面临一个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很多人都会意识到自己成熟了,是一个中年人、长大了。而到了60岁的时候,很多人也主动和被动的看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是谁。

要知道,体力和精力是客观条件,所谓有心无力,身体的状态会提醒你有些事是力不从心了,何况还有周围人给你的反馈,比如说很多年轻人会把你当老年人,很多人会拿你不当回事了,因为你老了。

这时候如果你还不服老,还觉得自己挺厉害,那除非是有资本支撑,你有钱有力有权,否则不过是自取其辱,就像戏剧落幕还不愿退场的演员一样面临尴尬的局面。所以说,人在50岁后要知道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让人平和,活得也长!

思虑太多,自然会让人脾胃都受影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到了50岁后饭量都会减少,如果还是思虑过重,无疑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和损耗。

人越老,越要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节,外在的物质生活要简单,减少乱七八糟的社交,内心更要中庸,最忌欲望太炽盛。

如此就可以颐养天年,如金庸所说的体会,“我的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的,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这才是老年人好的状态。

身体过了盛年就是走下坡路,你还急急忙忙,想这个要那个,岂不是嫌生命能量消耗得太慢?

什么山唱什么歌,清心寡欲一些,人生的状态就好一些,其实很多事不妨看轻一些,看淡一些,看开一些,何必那么执着呢。

求而不得,是人生一大苦!

五六十岁的人还像二三十岁的人一样执着,而现实条件又达不到,那就容易自找苦吃,让生活变得很紧张很糟糕。

心情需要自我调节,“成功”是好的,但大多数人都无法取得世俗向往的成功,现实无法满足你“人上人”的梦想,你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真实的位置上,自我和解。

这不是说认命了,而是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人生苦短,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做还能做好。

成功是各方面因素聚合的结果,个人的聪明和努力只是一部分因素。比如说你看大商人大演员很风光,你自认也不比他们差,但你就非要成为那样的人不可吗?

如果是达不成,你就非要过一种求而不得的人生?千万不要太执着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要知道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成为自己。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你确实坚信自己是什么人,非要做一件事不可,那就算六十岁后还不成功又怎么样?反正人生就是活在过程,人生是用来体验的,如一位作家所说: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无非是厚积薄发,哪怕等不到认同,但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自己无愧无悔就可以了。何必追求青史留名?那其实没有意义,人归根结底是为自己而活。

喜欢一件事就是单纯的喜欢,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享受和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事中体会快乐和充实,不断精进,没有止境。

还是那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生的智慧就藏在这种不期待结果的奋斗中。

0 阅读:15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