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不热,看夏至”,今日夏至,今年的三伏天很热吗?看农谚咋说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06-21 17:30:35

公历6月21日,终于迎来了夏至节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今年的气候很特别,很多地方还没有到夏至,就已经热得人直呼受不了了。

而夏至节气到了以后,也就预示着最热的时候就要来了。这也是农谚所说的:“不到夏至不热”。

很多人如此关注夏至节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夏至节气后就很快要入伏了。

在民间有个专门计算哪天入伏的“口诀”,就是“夏至三庚数头伏”,这里的“三庚”是古代干支记年法中的一种,就是第三个庚日。

也就是说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了,即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来了。现在查找庚日确实不好计算了,但是关于入伏在日历上还是有标注的。

今年的入伏是在7月15日,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又是20天,整个三伏天一共是40天。那么今年的三伏天是不是很热呢?老祖宗的谚语有答案,不妨来了解下!

夏至节气的习俗知多少?

夏至作为我国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它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就是“四时八节”之一,因此在民间也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时候,夏至节气就有祭神祀祖的习俗,这在当时也是夏至的重要习俗之一。在这一天,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传统。人们通过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外在夏至节气还有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目前在我国南北地方依然还盛行。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夏至节气是必须要吃面条的。不过不同的地方,面条的做法不同,吃法也不一样。

比如北方地区流行吃打卤面、炸酱面、冷面等,寓意着用面条“挑”起一年的好运;而南方地区则流行吃馄饨、汤圆等面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此外,夏至还有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这主要是在广西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夏至吃狗肉能够强身健体、驱除疾病;而荔枝则因其甘甜可口、营养丰富而备受喜爱。

总之,在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而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夏至这一特殊节气的重视。

“热不热,看夏至”,到底如何看呢?

关于夏至与三伏天的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农谚。这些农谚大多基于古代农民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是不过时的。

比如在民间就有“夏至大日头,伏天晒破石头”的谚语广为流传,它的意思是说,在夏至节气当天如果是阳光明媚、气温高的日子,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会非常炎热。石头都能被晒破,可见气温之高,炎热程度非常的吓人。

另外还有“夏至无雨三伏热”,这种说法估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听说过,其强调了夏至当天的降雨情况对后续天气的影响。

如果夏至当天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会非常炎热干燥,因为三伏天的雨水也不多,这样没有雨水降温,不光是气温高,农作物收成也不好,农民内心就更燥热了。

除此以外,还有“夏至雨涟涟,伏天冷飕飕”的说法,也是说如果夏至当天下雨了,尤其是夏至节气前后都是下雨天,这也就预示着三伏天的降雨多,而降雨多的话,气温也会相对凉爽一些。原因是雨水能够带来一定的降温效果,使得炎热的天气得到缓解。

这些农谚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但它们所蕴含的天气规律却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即夏至节气是晴天,往往预示着三伏天的雨水少,气温高。而夏至是阴雨天,则预示着三伏天的降雨多,气温也低一些,相对来说不是太热。

​夏至节气的养生之道

夏至不仅是天气变化的转折点,也是养生的重要时刻。在夏至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首先,起居调养是关键。由于夏至时阳气最旺,阴气初生,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规律,晚睡早起。这样有助于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提高身体免疫力。

其次,保护阳气也是夏至养生的重要一环。由于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我们应该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除了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外,还要每天坚持午休半个小时,而且不可以参与剧烈的运动,因为流汗太多也会损伤阳气,但是却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此外,夏至时节还应该注意忌贪凉和饮食过寒凉。虽然天气炎热,但过度贪凉和饮食过寒凉会损伤体内阳气和脾胃功能。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控制冷饮和空调的使用时间,并多食用一些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以温阳散寒。

这里要明确告诉大家的是今年的夏季比较热,特别是三伏天可能真的“非常热”。大家可要提前做好心里准备,你们认为呢?

1 阅读:72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