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手妈妈在妈妈微信群里说,她家宝宝差1个月就满1岁了,看着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可是,有一件事比较令她烦恼的是;孩子开始喜欢打人了。
这位妈妈信息才发出一会,另一位妈妈也说,她娃现在也是1岁多,家里人一不顺他的意就要打人脸,还要咬人……。
还有一位妈妈直呼,我2岁的儿子把我们小区的小孩都打遍了,现在孩子们看到他就跑,真担心他以后没朋友……。
宝宝经常爱动手,还对别的孩子动拳头,1岁后,很多宝宝都有这个坏习惯,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1、2岁宝宝的家长。
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
1~2岁的宝宝为什么爱打人?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打人的行为出现。我们家女儿在1岁多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曾经打过我。
这是由于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初期语言受限和还无法清楚地了解社会规范,会用肢体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般这个过程会经历3个过程。
第一阶段:用力拍人
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宝宝8、9个月的阶段,在孩子开心不开心的时候总会用力拍打家人的脸,又或者特别开心的时候也不排除会去咬人,这个阶段是需要我们大人进行引导的。
当宝宝发生以上行为时,我们无论上语言还是严情上都得阻止孩子的行为,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从语言理解来看,宝宝未必能理解,但在过程中,大人严肃的表情和低沉的语音语调会让宝宝明白,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引导宝宝使用正确的行为表达那就更好了。
第二阶段:探测是否能打人
这个阶段一般在宝宝1岁半左右,这个时候由于宝宝在认知上因果关系能力的发展及了解自我行为和行为的后果,宝宝开始通过肢体行为探测行为的界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宝宝虽然动手,但每次打人后,会后退几步。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这是探测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孩子在家看人下菜碟,有的人敢打有的人绝不敢打。
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带教人,会通过语言或是表情让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而有些家长虽然嘴上表态不能打人,但所有的肢体表现和语音语调无不透露着打人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第三阶段:打人后逃避
如果我们早期没有对宝宝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后期宝宝开始常用打人来表达不满甚至达到某种目的。
而每每打人后,我们要教训他时,我们会发现宝宝要么就是眼神游离不看着我们,要么连看都不看你,装作没听见。
这个时候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孩子没有办法教育,开始头痛。
综上来分析的话,在孩子打人发展到第二阶段,我们一定要介入,如果再不进行引导,孩子进入幼儿园很可能会成为老师严重的“问题孩子”或是其他家长嘴里的坏小孩,这对于还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的未来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面对爱打人的宝宝,家长该怎么办?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因而不能称为“欺负”。
实际上,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升起想要的欲望。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甚至很自然地用咬人、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些全是不成熟行为的体现。许多1、2岁甚至3、4岁的孩子在受挫或兴奋的时候就这样做,我们的任务是防患于未然。如何纠正?具体怎么做呢?几点分享。
1、避免给孩子灌输“打人好玩”的错觉
这话怎么理解呢?我们举些例子,比如,宝宝抠你眼睛时,你笑嘻嘻;宝宝磕到桌角疼哭时,大人打桌角给孩子报仇......这些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将“打人好玩”的错觉根植在孩子的认知里。
2、不能一笑了之
如果宝宝还不会讲话,可以对孩子简单地说不能怎样,并做出严厉的表情。
当孩子在家里打人时,我们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孩子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孩子发脾气、打人。
如果当宝宝已经习惯用“打、抓”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时,我们的不作为、“溺爱式”“过激式”的回应,反而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之后打人只会越厉害。
我们应该要让孩子感受到,当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也就说,我们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
3、不要体罚孩子
当孩子打人时,我们千万不能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孩子放在一边,告诉他,我们很爱他,但必须等孩子哭完后再和他说话。
有的孩子,当别人碰他的玩具时就咬人家。这时候,千万别当着众人的面体罚孩子。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教他对想碰他玩具的孩子说:“你可以玩一会,下次轮到我了,好吗?”还可以告诉他,如果其他孩子抢他的玩具,他可以请求大人的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育婴师~琦想妈妈,两个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