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街头美食斗士,《舌尖》导演带头品尝,全网都得流口水!

曾琪说娱乐 2023-12-28 09:15:15

最近被一个话题笑到了。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

更好笑的是,这么反逻辑的事,我竟然秒get。

一搜原因果不其然,去4.8-5分餐厅频踩雷,自家楼下好吃的面馆竟然只有3.5分,不合理啊。

于是“一身反骨”的年轻人,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以网红逻辑反击网红神话。

虽然结果也能预料:3.5分也避免不了踩雷啊。

为了少踩雷,飘去一个地方,喜欢让本土的朋友推荐美食,如果朋友是吃货那更好不过了。

所以看到陈晓卿带大家逛吃的节目《我的美食向导》,第一时间就打开看了。

无它,太需要推荐真正美食的向导(吃货朋友)了。

这个节目探访美食还给人一种奇妙的“双向导”之感,既亲切又沉浸。

我们来细聊聊(最好先吃饱饭)。

以前的美食节目第三视角居多,《我的美食向导》是陈晓卿第一视角出镜寻味。

这的确是起初吸引飘的原因,毕竟陈晓卿的嘴不少人还是信得过的。

看节目也有种和看《舌尖》《风味》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以前陈晓卿是幕后的专家,现在就像朋友一样,带我们发现藏在市井巷弄里最本土最难能可贵的食物。

跟着他的脚步,第一站来到长沙。

都说感受一个城市的魅力要从早餐开始,长沙的早餐怎么少得了嗦粉。

陈晓卿嗦了几口后,还不忘往后厨看看,赞叹说:

它这个粉都是鲜粉,在北京就很难吃到鲜粉

这就是为什么在异乡很难吃到家乡味,就拿湖南米粉来说,外地的稻米、水质、温度、湿度都难以还原湖南独特的风味。

还是本地的鲜、地道。

除了众所周知的嗦粉,在长沙城中心的街巷还能找到老长沙的另一种面食早餐:

盐菜糖包。

它的馅儿很不常见,里面的干盐菜提供鲜味,肥膘带来脂香。制作时用小火慢蒸,让肥腻的油脂充分浸润干盐菜,然后兑上五倍于盐菜的白砂糖,甜与鲜强强联合。

跟着陈晓卿的视角,你仿佛置身老长沙传统街店,旁边的大爷为了告诉你这家店有多好吃,自豪地争相比拼:

-我八点钟就到这里

-我三百六十天在这里

-我每天骑电动车十几公里来这里吃茶

邻座的老长沙,热情跟你科普已经消失的正宗包子吃法:

双包按。

简单来说,就是把包子的底板抠掉,将糖包和肉包按在一起,让糖渗入到肉里面,然后一起咬。吃双包按,还不能没有茶,吃会儿包子,喝会儿热茶,是他们早上的标配。

陈晓卿吃货第一视角,带你领略市井深处的烟火气,的确让人倍感亲切。

这个时候陈晓卿就是引领我们深入本土的向导,但陈晓卿去一个地方,也会寻找他的向导。

这时我们好像又代入了陈晓卿本人,有了十足的沉浸感。

怎么说?

陈晓卿找到了当地挑选食材很严格的厨师小马,凌晨四点两人开了100多公里就为了赶衡东县5天一次的大集。

来到一半摊位都是周边农民自家土产的菜市场,两人仿佛不是在采购,像抢东西。

只见小马像狙击手一样,精准瞄准他常去买特定食材的摊位,箭一样飞奔而去,陈晓卿也只能亦步亦趋跟着他快步小跑。

于是大家眼中的“美食鉴赏家”,像个被大人领着逛集市的兴奋小孩,拿起摊位上的豇豆,再次感叹这么新鲜的北京买不到啊。

只是小马见怪不怪:

这个豆角不嫩,等下带你去看最嫩的。

陈晓卿也乐意被领着,一会儿捧起金色的鳜鱼,一会迫不及待问小马:“你说的好吃的豆腐在哪里?”

然后直接在摊位上生吃豆腐,生嚼豆角、青菜,“好吃好吃”赞不绝口。

观众哪里见识过这些,也就从上帝视角,代入了限知视角的陈晓卿。

看着大厨生炒排骨,放入发酵一年的剁椒,酸香一下四溢开来,也跟着陈晓卿一起忍不住吞咽口水。

看着陈晓卿吃着苹果姐做的蒸豆豉辣椒、蒸鳝鱼、蒸苦瓜,一边喊“太上头了”,一边汗流浃背。

就着下饭菜一下干了四碗米饭,导演组都看不下去了,撤走了陈晓卿的米饭,不让他再吃。

-我尽量少吃点米饭

-不要告诉他们我已经吃了第四碗了

整个氛围很欢乐,很满足。

爱吃之人的眼神是藏不住的,看到好吃的眼睛都直了,吃的时候注意力全在吃上,眼睁睁看着导演组把饭端走,嘴还不忘咀嚼食物。

做饭之人看到自己的菜被抢得精光,那种喜悦、满足又不好意思的眼神也是藏不住的。

作为观众更有种真实沉浸感,恨不得像陈晓卿一样大快朵颐,毕竟看吃货吃是一种满足,代入吃货吃,是一种幸福。

节目视角便奇妙在此处,陈晓卿既是我们的向导,我们像游客一样跟着他穿梭在寻常巷陌,跟当地人熟稔攀谈,领略从未到达过的市井深处,看到沉浸处,又不免代入陈晓卿,缓解口腹之欲。

当你以为节目只是菜品和口味的盛宴,随着陈晓卿探访的深入,还会发现有如置身《圆桌派》《十三邀》既视感。

陈晓卿约三五好友对谈,一边寻访名胜,一边输出有关地域美食独到见解。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近代史学者谭伯牛,讲述湘菜的成名趣闻:湘菜的兴盛和湘军打赢了太平军,后来到全国各地做官有关。

不得人让人发出跟陈晓卿一样的感叹:

跟有文化的人吃饭(就是不一样),没多花一分钱,除了美味,还能了解历史。

有时对谈还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陈晓卿跟语言学者聊天时说出那句:“一个地方和另外一个地方的人,互相说话讲得通,那他们在口味上就不会起争执”,可谓观察有趣,也是拍片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饮食是一种文化,它能反映这个地方的风物习俗,藏着历史的沧桑与人的印记。

其中飘最欣赏节目中处处流露出的人文情怀。

第一期节目有个首尾呼应的编排,很有意思。

开头,司机大姐热情给陈晓卿推荐美食,说前面就是米粉一条街,你可以去打个卡。

陈晓卿说:“网红打卡的地方就不用给我推荐了。”

车内空气瞬间凝固了,过了一会,大姐还是不吐不快,本着长沙本地人的责任,提醒陈晓卿拍摄的内容不能对他们长沙的旅游胜地造成负面影响。

可想而知,大姐误解了陈晓卿的话,以为陈对网红打卡地有敌意,进而担心会影响长沙的旅游。

大姐的率直让人忍俊不禁,陈晓卿对网红打卡的态度却也不是单纯的赞同或批评,而是保持一种观察者的距离。

这一期最后,陈晓卿还是去了大姐推荐的网红夜市,打个卡。

之后和饮食人类学家曹雨约在了另一个网红地:黄兴路步行街路口,这个号称全中国流量最大的路口之一。陈晓卿站在天桥上,拍到了长沙梦幻的一面,开心地和曹雨分享:

这被我拍到了,长沙

两人看着桥下宛如涩谷一般川流不息的街头,热闹感同身受,兴奋难以抑制,曹雨说了一番应景的话:

打卡其实也是一种参与感

现在人能参与的东西太少了

因为人的工作被剥离了任务导向

上班只是纯粹的上班

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

所以大家要找各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打卡就是一个典型

飘很喜欢结尾的这个呼应,有感受到对俗世的尊重。

这种对俗世烟火平视的价值观,在节目中随处可见,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是陈晓卿和友人品尝了制作颇有“阶级感”的官府菜:

比如从十斤青菜中取嫩芯儿,只为衬托初秋的寒菌的组庵寒菌菜芯,把豆腐、肥膘、鱼肉、鸡肉分别剁碎,反复过筛成细茸,再蒸制重塑,然后淋上八种食材熬制的高汤调味,才得到一方豆腐的组庵豆腐之后。

转而表达偏爱烟火气浓郁的所在,接着镜头转向浏阳山区小河里长不大的鱼嫩子。

这个地区的做法是,将鱼嫩子煎到两面金黄,放到铺洒着米糠的炭火上方,浅熏一个小时,变成烟熏风味的火焙鱼,再拌上辣椒、豆鼓、杨梅干和茶油调味,再放到木桶里蒸,一道看着食欲满满的美味出锅了。

如果说《我的美食向导》是一篇散文,在食物拍摄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中,形散神不散的是对俗世生活的赞赏与融入。

想起早餐店铺里,热情的阿姨对着镜头说:

长沙人(早上)就是爱吃茶,聊天,晓得不~

这群老住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来到同一个喝茶聊天的所在,他们一定很享受城市-食物-人的联结中带来的安定感。

如果说打卡是在参与生活,享受美食就是在融入生活。

在这个人人免不了焦虑、迷茫的年代,用热腾腾的食物与土地接壤,是在这身世不定之中,有温度且确定的美好。

走完了长沙,接下来还有潮汕、喀什、云之南、杭嘉湖等地的探访,节目还会谱写出怎样的人间烟火?

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0

曾琪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