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简言之是一部《烈日灼心》版《狗十三》。
曹保平导演一贯的粗粝、生猛、灼痛风格。
讲人讲困境讲绝望讲情感,都刀刀见血、寸寸入骨。
三分看破痴男怨女的森冷、三分撕裂鬼魅横行假象的犀利、三分尘埃里苦苦挣扎死死泅渡的浓郁。
血腥中有凝眸求不得的死结、暴力里是无从发泄无从释怀的痛楚。
但用极端案例来表达普遍问题的倾斜方式,导致反转之后的最终谜底让人非常困惑。
来,展开讲讲。
(以下内容不可避免含剧透,还未看片的朋友慎点)
一,扭曲的家人图鉴:景岚、苗苗、李烈周迅上场,迅速立住景岚角色。
一句“是刀吧”,单刀直入很镇定。
拉拢情感牌:我很喜欢小娜,多可惜我们没能成为亲家。
大义灭亲牌:如果人是我儿子杀的,那他就该死啊。
客观条件牌:你找不到他。
短短几句话、打完一套高级组合话术牌,手法很高明,一转身又分分钟帮人渣儿子逃匿,形象很立体。
李苗苗初见金陨石谎称自己是室友、甚至假装友善给他一瓶水等等举措,清晰可见来处。
父母二人,李烈(祖峰饰)形象前后有些割裂,前期挣扎犹豫掂量含混复杂。
此后随金陨石出海,在其刺激之下骤然发疯,字字句句拿金陨石当儿子发泄。
这段暴走让人很困惑,他对儿子的恨意怒意在某个节点爆发,很正常。
他若嫌憎金陨石,也很正常,无论他如何痛恨儿子、都未必愿意外人来伤害儿子(哪怕对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复仇裁决)。
但他把金陨石当儿子暴打疯打是几个意思?纯发疯啊?
李烈此前给人的印象,三分阴狠三分踌躇三分无决断,看不出罹患严重精神疾病的痕迹。
船上发疯一边骂儿子一边打金陨石,让人觉得不仅仅是情绪被引爆,而是有着认知错位和精神方面的生理疾病。
李烈角色的可惜之处,就在于从心理性痛楚到生理性癫狂之间,缺乏更水到渠成更严丝合缝的渐进晕染的浑然感。
反倒是景岚苗苗这条“恶教恶”的线,做得更饱满。
景岚三分聪慧狡黠,三分狠毒手辣,三分“还留有一点点人性但不多”,将亲情私念凌驾于普世道德普遍价值之上。
聪明镇定情商高,从上车骗金陨石“如果是我儿子杀的、那他就该死啊”,到死死站在门前误导金陨石“他就藏在地下室”、到一气呵成把对方锁在地下室,到过程中安排儿子潜逃,高智商高情商处处让人胆寒。
儿子习得了她这一套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的处世之道,大写加粗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你看,这一家人的故事,鲜明勾勒出一对心术不正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一个为祸四方的儿子。
在他小小年纪杀人放火心思歹毒之际,一方包庇另一方不惩戒。
言传身教更是处处渗透出“杀人放火金腰带”之意。
虽然影片并未着力描写母子父子相处,但处处渗透着“可怕可悲可悯可叹”的错误教育恐怖后果。
悲剧滋生悲剧、恶因衍生恶果。
我喜欢电影关于景岚苗苗母子的刻画表达(仅仅指戏剧手法,无任何夸奖赞同恶人恶行之意),在罪恶在病态的表面肌理之下,纵深剖开了为何如此的成因。
有高智商犯罪、高情商脱罪的智力看点,更有血色唏嘘的扭曲痛点。
景岚为数不多的一点良心,疯癫恶毒儿子一分也没遗传到,逍遥人间、为祸浪荡。
李烈在儿子7岁涉嫌伤害奶奶(涉嫌故意撞掉抢救设施)、涉嫌伤害同父异母妹妹(玩蹦床时将三岁妹妹蹦出去、致其高位截瘫)等等恶劣行径之后,一直死抠“但他是我亲儿子”,养出恶魔纵容恶魔最后变相死于恶魔(虽然直观上和是金陨石打斗时死于船上钩子),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因果相循自食苦果吧?
二,正常“疯”和“生硬疯”的微妙临界点黄渤饰演的金陨石,上线初始阶段是正常父亲形象。
脾气暴躁、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境遇不如意,有点爱面子大过实质。
毛病挺多、状态挺差,但对比隔壁无恶不作的疑似反社会人格的苗苗,金陨石的毛病显然性质轻很多。
金陨石前半段一直发疯,疯狂想杀苗苗为女儿报仇。
无论是爬进别墅和李烈疯狂互斗,还是疯狂跟踪,抑或是在漫展上险些命丧小恶魔之手,金陨石前期的“疯”,某种意义上都属于正常合理发疯。
所谓正常合理,是“拼尽所有想为孩子报仇”“人生就只剩下杀小畜生一件事”,符合单亲父亲痛失独女之后的人之常情。
状态很极端,但情绪出发点很好理解。
同样,景岚这版母亲所作所为都不对,包庇孩子纵容恶行都很恶劣,但母亲为孩子倾其所有“明知他作恶多端仍要拼死相护”也是普遍人性(再次强调没有赞同恶行的意思)。
都很好理解。
不知从何时开始,全员疯批成了夸奖影视剧的优质标签,但疯和疯不一样,如何疯、何时疯、为何疯,都是技术活。
“疯”得合情合理,极端中见普遍、特性中见共性,方才有资格作为优质标签出现吧?
否则一言不合乱发疯、机械降“疯”,有什么好值得夸的?
前半段金陨石、景岚的疯,于情于理于背景于共性都很合理自然的触发点,有普遍的共情基石。
都比“纯发疯”“纯有病”,戏剧构成上显得更高级、更扎实、更有共振回响可能。
但后续故事逐渐走向难理解的偏锋。
反转揭示金陨石作为父亲,非常一言难尽。
出海捕鱼艰辛不易,累成狗一样回来对孩子臭脸,丝毫不曾注意孩子孤独困境中日渐绝望的情绪。
一部分源于生活重压的不得已: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好,其实没能力没心境好好照顾孩子;
一部分源于粗疏粗暴的东亚式打压教育传统,而所谓“挫折教育”一旦执行不好,就可能“只有挫折,没有教育”;同样,所谓“打压式教育”如果不能真正落地,也是“只有打压,没有教育”。
还有一部分,则介于粗暴和变态之间很难形容,比如影片中数次出现的镜头,金陨石用农药喷女儿的小猫,做出如此残忍之举他居然一脸愉悦。
部分老旧观念中将猫狗视为“畜生”、随意践踏甚至食用的观念,和如今将猫狗视为宠物、视为生命、视为家庭重要成员的观念,之间鸿沟巨大。
很难将前者简单归为泯灭人性恶毒,也很难将之简单脱罪为认识论层面上的误区和盲区。
一个风霜劳碌贫寒困顿、粗疏暴躁甚至恶劣的父亲形象,前半段一直很鲜明,后半段在虚伪、残暴之间更有对比的张力。
三,困惑虽然看到中断就能基本确定小娜是自杀,但反转转出故事的底时,依旧觉得非常困惑。
不是觉得“犯罪片外衣下的教育片”不够有冲击力,单纯是对模式和质感观感复杂。
如果故事按照顺时时间线仔细铺陈小娜成长经历,讲述父亲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更明确更清晰强调她情绪困境甚至是作为受害者可能罹患某种心理疾病状态(没有任何辱骂的意思),更注重水到渠成的铺垫、剧情观感可能会更顺畅一些。
但如今影片是反转模式,将小娜自杀作为最后一层底。
这样的叙述结构中,从本格模式来说,对“大反转终极底”的逻辑合理性、人性普遍性、动机普适性,无形中都有更高要求。
如今插叙倒叙反转模块之下,呈现观感让人很困惑,尤其是那句“没有人爱我爱到嫉妒我的鞋的程度”,话一出现、分分钟满头问号既视感。
小娜在暴君式父亲的高压下长大,内心很缺爱。
此后遇到变态人渣男友苗苗,惨被欺骗,却依旧很爱对方。
为这个人渣去求欺辱他的三个小混混、此后又在被苗苗质问侮辱时自残,每一步每个细节都很难理解。
苗苗欺骗小娜、在小娜要求“像以前那样扔鞋子”时爆发,一件件从高楼扔下她的衣服,残暴羞辱一番,小娜深夜可怜拖着两个大箱子离开。
如此这般不值得爱,后续还道歉还为他做那么多?小娜如果捅苗苗一刀、行为逻辑很好理解,为什么要捅自己啊?
回想起粗暴错误家庭教育中所受的伤害,小娜的梦境是“梦见父亲被吊死”,虽然隐喻弑父梦境很极端,但报复施暴者是常规逻辑。
“小娜在苗苗面前自残”的举动,将古老的贞洁观念、情绪的病变状态,混杂在一起,搅合得很难评。
小娜自残捅自己时问苗苗“这样可以了吗”,逻辑是苗苗我对不起你、以性为代价为你替换好处所以亏欠你。
话分两头说,如果小娜是被三人强迫,她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没什么好对不起苗苗的;如果小娜是自愿,苗苗是前男友而已、如今小娜感情状态性生活状态都与他无涉,为他做到这个地步还心存愧疚觉得“对不起你要自残谢罪”,逻辑是赤裸裸的贞节牌坊和荡妇羞辱。
对感情诚实忠贞是优点,但“对情感专一如一”和“裹脚布贞节牌坊”显然不是一回事,前者要求在一段感情中对对方诚实专一,后者自不必赘述。
你看,小娜觉得自己对不起苗苗,这是糟粕观念对她的潜意识的巨大伤害。
而最为关键的是小娜为何自杀?为何要以如此痛苦绝望折磨的方式自杀?一句缺爱不足以解释。(仅仅聊逻辑,没有任何谴责受害者的意思)
评论区网友补充说是罹患某种心理疾病。
影片并未点明,但如果仅仅解释为讨好型人格、十七刀下去以及如此痛苦的死法显然很牵强;如果解释为被伤害zhi致罹患某种疾病但不自知,逻辑闭环上更周全几分。
如果采取后一种解释,影片则是以“小娜自幼被伤害很缺爱,她的行为显示出罹患某种心理疾病的不幸”质感来缝合遮掩陋习凝视,某种意义上是将一切不合理的动机、将部分糟粕偏见的映射,都深层归因于“她幼年被父亲害成有疾病而不自知”的特殊状态,不清不楚让人不适。
舒心结语
景岚苗苗母子,前者是聪明虚伪的假面人,机关算尽凌驾于道义之上;后者是在邪恶处境下生成的“青出于蓝”(贬义),习得母亲的冷静聪慧奸诈、还多几分“享受作恶、享受践踏他人”的快乐疯癫。
恶之土壤、恶之言传身教、恶之爆裂因果相循,完整又细腻、高能又战栗。
但影片后半段“两个家庭凑不出半个正常人”,则失却了几分在极端特例中显示普遍共性的“疯而有根源”的合理质感,局部内容甚至有为疯而疯的割裂感。
对比各种不痛不痒的平庸套路,《涉过愤怒的海》显然更深更见血。
所谓见血,不仅仅是指动作层面上的粗粝血腥,更是对家庭伦理、对教育困境的深层带血描摹。
不肤浅漂浮于行活的虚妄皮影间,不浅薄止步于类型套路的短暂冲击中。
虽然在往下往内往人心深挖的过程中,内外表里逻辑闭环、动机成因未必都严丝合缝,但这种生猛不造作、痛楚不浮夸的态度本身,已然很难得。
成于“疯癫”,惜于局部“仅有疯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