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陈赓创办哈军工,陈赓大笑:请主席给哈军工留笔墨

风旭历史故事 2024-10-30 19:50: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云烟兮合前言

1953年,陈赓大将临危受命,肩负起创办高等军事工程学院的重任。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凭借非凡的毅力与智慧,克服重重困难,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战火燎原。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美军及其支持的南朝鲜军队迅猛推进,越过“三八线”,威胁到了中朝边境的安全。为了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以及预防可能的美军侵略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指挥下,毅然入朝参战。经过七个月的激烈战斗,志愿军赢得了五场重大战役的胜利,成功将战线推回到“三八线”附近,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不屈斗志。

1951年6月8日,陈赓将军接受任命,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副司令员。他迅速融入战队,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一个月后,虽然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但美军并未放弃挑衅。他们多次发动攻势,试图打破谈判的平衡,重新挑起战争。不过在陈赓将军和广大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抵抗下,美军的这些企图都遭到了有力的回击,最终化为泡影。

随着战事的稳定,1952年6月,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调陈赓将军回国,负责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这一决策旨在解决当时军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陈赓将军一抵达北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中央军委报到。毛主席热情地握住了陈赓的手,对他的归来表示欢迎,并亲切地询问他在朝鲜战场的经历。陈赓将军简短地汇报了战况后,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主席,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们缺乏现代化设备和科技人才的支持。这成为了我们进一步提升战斗力的瓶颈。

他详细描述了战士们在面对敌方先进装备时的困境,以及因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而无法有效维护和使用自身装备的问题。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战士们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认真听取了陈赓的汇报,并深表赞同。毛主席指出:“我们的军队在政治素质和战斗精神方面都是一流的,但技术装备的落后确实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因此,创办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势在必行。”他接着询问陈赓:“对于这所学院的创办,你觉得谁来操办才合适?”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陈赓身上。毛主席带着深意的微笑,缓缓开口:“陈赓同志,这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创办任务,我们考虑交由你来负责。你此次回国,正是为此重要使命。

陈赓闻言,不禁愕然。他连忙摆手,急声道:“我?主席,您太抬举我了。我是个粗人,只懂得行军打仗,哪里懂得办学之道?

周总理轻轻拍了拍陈赓的肩膀,语气温和地劝慰道:“陈赓同志,你就别过谦了。想当年,你也是红军学校的校长,培养了不少英才。如今这所新学院,若连你都觉自己不胜任,那我们还真难找到更合适的人选。

朱德总司令也点头表示赞同,他声音洪亮地说:“我完全同意周总理的看法。陈赓同志,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现代化武器和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你比我们更清楚。既然大家都这么信任你,你就放手去干吧!有困难尽管提,我们全力支持你!”

毛主席见状,也进一步鼓励道:“陈赓同志,你就不要有太多顾虑了。我们相信你能够担起这份重任。当然,办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你要相信,党和人民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

在众人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下,陈赓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地点头道:“好!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那我就接下这个任务。不过……”他话锋一转,有些俏皮地对周总理说:“总理啊,办学这件事我可是个门外汉。以后要是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你可得给我撑腰啊!

周总理听了哈哈大笑:“你放心,陈赓同志。遇到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会尽力帮你解决的。对了,苏联方面也会派遣专家来支援我们。你可以先着手成立一个筹备机构,制定一个初步的建院方案。记住,要尽快行动起来。党中央和财务院都会全力支持你们的。

毛主席也打趣道:“陈赓啊,看来你以后在学院里可得既当爹又当娘了。

从威震四方的志愿军副司令员到即将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深知这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可当他真正开始着手筹备学院时,才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困难远比想象中更为艰巨。没有校舍、没有教师、没有教材和设备……甚至连如何制定教育计划都一无所知。

但陈赓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明白,自己虽然在战场上是一位常胜将军,但在办学这条新路上,自己还只是一个初学者。不过,他相信只要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以及党和人民的支持,一定能够将这所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赓像筹划一场大战役一样,精心组织、周密部署。1952年8月22日,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陈赓担任主任。他将筹委会的办公地点设在了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这里便成为了军事学院最早的筹备基地。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校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关系到学院的未来发展和教学环境。早在筹委会成立之前,陈赓就热情地接待了几位远道而来的苏联客人,其中包括奥列霍夫中将和其他四名专家。他们的到来,为陈赓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

筹委会成立后不久,陈赓便迫不及待地带领着苏联专家组走访了全国各地,希望能够找到最理想的校址。在考察过程中,他们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周边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等。最终,他们选择了哈尔滨作为学院的所在地。

在选定校址之后,陈赓迅速召开筹委会会议,听取了各成员的工作汇报和遇到的困难。他发现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提议请周总理召开一次政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会议,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陈赓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决定亲自向周恩来汇报学院的筹备情况,并借用他的影响力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9月底,刚从苏联访问回来的周恩来总理召集了一次关于哈军工建设的专门会议。在会上,他强调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意义,并要求与会的各位领导给予陈赓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陈赓也趁机站起来向大家拱手致意,并幽默地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大力扶持兄弟一把”,共同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他的这番话引得会场上一片笑声,也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趁着大家兴致高涨之际,陈赓详细介绍了哈军工的创办构想和规模,并真诚地邀请各军兵种首长多加指导。与会的领导们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办好军工学院,并承诺提供所需的武器装备和材料。这让陈赓感到十分欣喜和感激。他表示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每样两套就足够了:一套用于实物教学,一套用于解剖研究。他还强调说:“武器装备和材料有了,还得有坚强的班子配合。

于是,他点名调来了在志愿军第三兵团任副参谋长的李懋之来协助他一起办学。尽管李懋之最初对办学心有疑虑,但在陈赓的鼓励和开导下,他最终决定加入筹委会并全力投入到学院的筹备工作中去。在陈赓的亲自参与和推动下,筹委会的工作进展得越来越顺利。

他不仅亲自参加清调小组会议,还当场拍板决定调进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例如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就是这样被陈赓“钦点”进来的。这些专家的加入为学院的筹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10月,陈赓动身前往哈尔滨,亲自选定了学校的具体建工地址。他充分采纳了奥列霍夫的建议:校园要足够大,既要满足军营生活的需要,又要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他还希望校园能够成为各类植物齐全的园林式环境,为学子们提供一个清幽、赏心悦目的求学场所。

为了实现这些设想和要求,陈赓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万难也要做到最好!最终,在绕行哈尔滨一圈之后,他选定了南岗区文庙街和一曼街北部这两块宝地作为学院的校址。

陈赓着手进行校区的细致勘定与全面规划,他深入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他发现校区范围内竟散布着3000多个坟墓时,他的眉头紧锁,立刻作出指示:“这些坟墓不能留,我们必须尊重这里的未来,为它们另寻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安置。

他的脚步又带到了文庙处,看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他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里真是个宝地,我们可以将文庙改造成学院的图书馆,让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学识在这里交融,培养出既懂文又懂武的全面人才。

他的目光又转向了旁边的马家沟河,眼中闪烁着构思的光芒:“河南岸可以作为教职工的宿舍区,环境优雅且安静;北岸则作为教学区,与宿舍区隔河相望,既方便又互不干扰。

从文庙街走到一曼街,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更具体的规划:“这条文庙街就作为我们学院的内部道路吧,教学区内要保持安静和幽雅,让学生们能够专心学习。而办公大楼我们不需要建得太多,将所有办事机构集中在一个大楼里,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方便管理。

经过这一番实地考察和深思熟虑,学院的基本布局已经在陈赓的心中初具雏形。1953年年初,建校的图纸设计全部完成,整个工程范围涵盖了40多万平方米,预计将有五千多名施工人员参与建设,计划在1956年年底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建工部长陈正人给予了陈赓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他积极主动地为陈赓解决了设计、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与东北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他成功地联系好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并确定了材料供应的渠道,为整个建校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陈正人的鼎力相助下,1953年4月25日,哈军工第一期建筑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一天,陈赓亲自来到施工现场,挥臂铲下了第一锹土,为哈军工的建校历程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他对建筑工程的要求极高,既追求速度又注重质量。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他每天拖着在战场上受伤的腿脚,拄着拐杖在施工现场日夜奔波,时刻关注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在工程繁重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不摆一点领导的架子。工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位亲民又务实的“监工”,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施工现场的氛围却其乐融融,大家干出的活也是又快又好。

但即便如此,还是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教学楼的建设上。在陈赓和各军政首长的商议下,哈军工共设立了五个系,分别是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和工程兵系。每个系都需要有自己的教学楼,但关于教学楼的建造数量和造型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苏联专家主张建造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楼,而教育长徐立行和苏联专家的观点一致,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和管理。然而李懋之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主张五个科系分别建造各自的教学楼,并在中间留出一个大操场,以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和交流。同时,在教学楼的造型上,他也与苏联专家产生了分歧。

苏联专家倾向于采用通俗易懂的“火柴盒”造型,而李懋之则坚持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他认为中国的军校应该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特色。面对这些分歧和争议,陈赓再次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和决策智慧。他首先肯定了各方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表示感谢。然后,他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五个系各建一个教学楼,以满足各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设备配置;同时,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中式大屋顶设计,以彰显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五大教学楼的动工建设,陈赓的身影也更加忙碌地穿梭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他事事亲自把关,处处挥洒汗水,为哈军工的建设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在他的带领下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哈军工的建设进展迅速且质量上乘。

1955年4月,五大教学楼已经巍然屹立、气势恢宏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眼看着各项事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但陈赓深知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师资力量。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决定亲自出马去寻求支持和帮助。1953年7月,他急匆匆地直奔中南海去见毛主席,希望能够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和指示。

毛主席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耐心地听取了他的汇报和请求。在了解了哈军工的建设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后,毛主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哈军工的发展建设。同时,他还亲自为哈军工题写了《训词》,为学院的报纸起名为《工学》,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有了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陈赓备受鼓舞、信心倍增。接下来,他开始着手解决师资力量的难题。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老战友陈毅慷慨解囊、伸出了援手。陈毅将他华东军区司令部成立的军事科学研究室整个派给了陈赓,这个研究室汇聚了众多顶尖的教授和专家,他们的到来为哈军工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陈赓对这些教授给予了最高的礼遇和尊重,并亲自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教授也深受感动和激励,他们纷纷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哈军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在解决师资力量的过程中,政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对于军事院校来说,政审的严格程度更是超乎想象。有些教授因为历史原因或家庭背景在政审环节被卡住了,无法顺利入职。

面对这种情况,陈赓再次展现了他的胸怀和格局。他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对于那些有着真才实学和专业技能的教授,他亲自出面做工作、打招呼,力争为他们争取到入职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名叫沈毅的弹道专家。沈毅原是国民党的人,后来起义投诚并帮助我军建设了兵工厂,但因贪污罪被判了死刑。

可当陈赓了解到他在弹道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是国内稀缺的人才资源。于是,他顶住压力、层层上报、软磨硬泡,最终成功地将沈毅留了下来,并为他提供了戴罪立功的机会。沈毅对陈赓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痛哭流涕,他表示一定好好工作、重新做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哈军工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陈赓的关怀和帮助下,沈毅最终获得了特赦,并一直工作到晚年,为哈军工的弹道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赓对人才的尊重和关怀不仅体现在这些大事件上,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哈军工筹建之初,条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他坚持让所有的教授都住在有煤气、暖气和水源的房子里,而自己则随便找个小平房凑合着住。

他时常在空闲时间到教师大院里转悠,关心教授们的生活琐事和困难问题。哪位老师家里水龙头坏了、煤气不通了、暖气不供暖了等等琐碎杂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现并着手解决。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教授们深受感动和温暖,他们逐渐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在陈赓的坚定领导和不懈努力下,哈军工所面临的师资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截至1953年8月,哈军工的教师队伍已壮大至500余人,实验团队也扩充到了300多人。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手们,在哈军工这个大家庭中汇聚一堂,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激发出新的知识火花,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陈赓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使得哈军工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从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所培养高精尖军事人才的摇篮,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输送了大批的栋梁之材。陈赓大将的功绩不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