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重大品牌活动,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以下简称“湾高赛”)落地广州,并于2023年8月14日正式启动!为营造浓厚的参赛氛围,传递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理念,“我为2023湾高赛代言活动”正式开启,邀请来自知识产权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专家、高校教授、投融资专家、企业家等担任2023年湾高赛代言人。
“我为2023年湾高赛代言”活动成功邀请到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担任项目对接阶段代言人,分享对湾高赛的专业观察和独到观点,让更多创新主体和投资机构认识大赛的内核与价值,为推动今年大赛更多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奠定基础。
对话嘉宾: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 沈明高
让专利与产业正向同频
您觉得湾高赛对获得推进项目高价值专利培育,尤其是专利密集型项目的培育上有什么作用?
沈明高:我的理解是,专利密集型项目“含科量”通常较高,需要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一些技术痛点,或者一些“卡脖子”的环节。通过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帮助企业打开它的应用场景,使得产出效率明显提升。
我也看到湾高赛的很多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包括信息技术、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实际上,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传统产业转型的早期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讲,湾高赛帮助专利密集型项目落地,可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可以提升全市场的专利意识。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科研人员也好,都可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赛,提升对专利的认识或者对专利的关注度。
第二,提高大家对专利的转化意识。据了解,很多专利被束之高阁,未被真正有效利用,实现成果转化。通过这个比赛可以把“失效”的专利给找回来。
第三,科学家也好、科研人员也好,都愈发需要与市场对接,有效对接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到专利在产业应用方面的价值。尽管有的科学家知晓技术的价值,但他可能不太清楚专利在产业应用方面的价值。通过这样的交流沟通,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甚至是有反馈的机制,从而提升专利的价值。因此,湾高赛活动举办的这几年,我明显看到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链接多方资源促转化
您觉得湾高赛对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有什么帮助?
沈明高:我觉得湾高赛的一个主要目的,还是要帮助专利技术走出实验室、开拓应用场景、找到产业场景,真正把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在这方面,我认为无论是湾高赛,还是各种各样的榜单,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点是知名度的问题。技术转化的其中一项核心要义是让大家特别是有需求的企业知晓。一般不学技术的人很难充分理解专利技术,那么通过湾高赛这样的机制和获奖名单,把一些以前大家不太容易注意到的专利、技术放在阳光之下,让企业得以认识到它的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是真心希望,湾高赛几年之后能够让更多专利提高它的知名度、提升它的品牌影响力。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湾高赛的榜单做得更大一点,帮助企业来实现技术对接,因为企业有时候也并不知道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存在了。
第二点是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有机互动场景。正如刚才所谈到的建立反馈机制,我们希望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是“双向奔赴”的:科学家亲临应用场景,了解企业的痛点需求;企业家则可以通过出资来帮助一部分科学家解决他所关心的痛点问题,实现技术专利突破。所以说这样的一个良性互动,我认为非常关键。
第三点是随着湾高赛举办时间越长、知名度越来越高,未来产业落地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当前,我国产业上的技术痛点有很多:例如,有些可能需要进口替代,海外已经具备成熟技术,但是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我们亟需自主创新;再如,像新能源产业,我们已经处在世界前沿,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这些需求能够反馈给科学家,一方面就是要推动专利的价值实现,另一方面是把企业的需求给到实验室,大大提高科技与产业的互动成效。我们现在常说“科技产业金融的一体化发展”,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这之中可以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产业基金的早期投资,风投、创投的积极运作等,共同推动实现从技术源头到产业应用场景的相对平滑的对接。
瞄准产业痛点提升专利“含金量”
您觉得能够成功获得投融资,顺利进入产业化的项目一般具备哪些特点?
沈明高:这类项目会具有很多重要特征。我想从我们金融的角度,强调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这个专利也好,这个技术也好,一旦企业运用之后,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的增量。这里不是指现在的现金流,而是说明年、后年当这家企业使用了你(专利或技术)以后,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收入的增量。而且,这个收入的增量应该要超过这个专利的成本,才能被称为有效的专利,一项可以扎实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
那具体来讲当然它有很多具体情形,比如说:
第一,要知道这个有效专利,特别是优秀专利,它要解决的关键痛点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当某个技术解决问题之后,它的产业应用场景最好能比较宽,通俗一点我们会说这个赛道比较宽。赛道越宽,意味着企业运用这项技术之后,所能得到的回报就越高,也越有可能和科研之间形成正向反馈。一旦企业运用这项技术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这家企业就更有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技术迭代需求,这部分需求又可以反馈至实验室。
第三,一项专利总归是要用来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的。从专利发明人员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应了解这个专利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解决进口替代问题、还是解决自主创新问题、抑或是解决技术迭代问题等等。这个关键问题在产业链上的重要性越强,专利价值也就越大。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一些工艺、有一些设计方面的专利也很重要。
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赛道
请分别为初创组和成长组项目落地转化提供可行性建议。
沈明高:我觉得初创组和成长组的分类非常好,这两类项目的技术特性存在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初创组的技术运用和商业模式需要验证。按照我们金融的理论来讲,当一个技术处于早期,而我认为它有价值,这个阶段最好是通过企业自有资金的培育去把它做到一定的规模。因为早期的信息不对称很严重,我说我这个项目好,但别人要投资的话,他评估的价值又不会太高,所以这之间初创项目和投资者之间的认知差别会很大。一般建议是,初创项目,或者科学家也好,可以找一个懂技术的主体去培育,等培育到一定阶段就可引入风投和创投。随着规模做大,愿意投资的风投、创投会越来越多,这样企业就可走上一个向上增长的正道。因为技术发展比较快,一些初创项目的初始投资成本很高,需要找一些投资者分担这个项目的风险。当然项目团队也可以把这个项目卖给企业,或者卖给有管理经验的企业。
初创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主体是谁。有的科学家能够创业,有的科学家不能创业,在这两个之间到底这个主体落在哪里,我觉得需要去仔细考虑,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的专业人员。
成长性项目的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这类项目已经过了初创阶段,可以通过引进一些风投、创投或者私募基金来赋能。那么,引进风投、创投或者私募基金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呢?它能帮助企业规范化发展,也可以带来一些增量资源,特别是引进一些战略投资者。这些战略投资者可能正好是你未来产业的上下游,可真正赋能成长性项目发展壮大。
有的企业顺利穿过这个区域,经过多轮融资,最终到达上市阶段。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被并购。我们国家总体来讲,企业被并购并不是特别常见。我们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含科量”总体来讲还不够高。所以,我们希望一些湾高赛的项目,如果你的“含科量”或者专利密度比较高,未来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某一个产业赛道的关键补充的话,被龙头企业或者其他企业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退出方式。
总体来讲,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讲,可能对于早期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从资金的角度、从通过湾高赛的举办增加知名度等方式来帮助这些有潜力的初创项目走过第一阶段,进入到成长阶段。
最后,一个优秀的科创企业,我们认为它应该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头羊。我们相信,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一定也会出现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和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企业。
湾高赛“以赛促转”,赋能制造业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