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急刹车,大城市无序扩张该停止了

公务缘 2024-11-07 11:25:42

行政区划应保持总体稳定,仅在必要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

2024年9月,东部某省网友在线咨询撤县设区进展。

官方回复显示,相关工作尚未明确重启时间。《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甘肃、湖北、山东等地民政部门,均表示此事已暂停。

自2022年5月中央文件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后,该进程明显放缓。

撤县设区是指将县级行政区提升为市辖区,保持行政级别不变,同时采用城市管理模式并融入城区。近年来,这一变革在中国广泛实施,导致县的数量减少,市辖区数量增加。

当前,全国有1300多个县、900多个市辖区和300多个县级市。相比十年前,市辖区增加了110个,而县减少了141个,县的比例降至约49.88%,创秦汉以来的历史低点。

撤县建市或设区带来显著变化,从农业为主的县转变为功能更全面的市、区。县在用地指标和区位规划上有严格限制,而市、区则能更好地进行大规模建设和发展。

县在行政编制、资金使用等方面受限较多,撤县设区对有志向的地方而言极具吸引力。这不仅关乎产业发展,即便是作为中心城区的“睡城”,房地产发展也充满诱惑。

对城市而言,并入县区意味着直接增加城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可能迅速提升城市规模。这些指标是大型建设项目的基础,如地铁建设要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及市区常住人口达到一定标准。撤县设区成为达标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撤县设区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大城市中,已无县域。其他城市也在考虑类似改革。但这一趋势并非没有代价。

撤县设区虽能打破发展及资金使用限制,却使县失去财政自主权,必须服从上级安排。

这易导致城市虹吸效应,分散县域资源,使其失去活力和优势。 学者指出,一些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县级市城镇化率高,不愿被地级市合并为市辖区,以保持财政独立。

同时,许多地方急于撤县设区,但未形成实际连接,导致“假性城市化”现象,县域发展停滞,与中心城区差距加大。此外,撤县设区还带来行政成本增加。

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始反思撤县设区,政策逐渐收紧。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同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要求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保持行政区划稳定,避免不必要的调整。这一政策变化使得大城市无序扩张得到控制,媒体认为撤县设区的可能性降低。过去,城市化被看作先进和现代的象征,而县被视为过时的。

因此,很多人支持撤县设区。然而,随着政策的收紧,这种城市叙事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近年来,撤县设区成为趋势,这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然而,这往往忽略了地方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县域旅游逐渐兴起,数据显示,县域旅游的收入和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此外,一些县域因特色活动或自然景观而走红,如曹县的汉服销售、榕江县的村超和福建平潭的“蓝色眼泪”。社会舆论开始关注县域的独特魅力。

县与区虽仅一字之差,但县若变为区,地方特色可能丧失。舆论对县的推崇反映了一种追求地方独立发展的趋势。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如物流、高铁和电商,增强了县的自主发展能力,减少了对行政调整的依赖。

例如,2023年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百强县GDP占全国7.1%,"千亿县"数量达54个,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全国平均24.7%。这显示了县级单位在经济上取得显著成就,具备独立发展的实力。

这组数据提醒我们,对于县来说,撤县设区并非唯一选择。撤县设区的降温反映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强调权限下放、地方自治和自我责任。

这种转变有助于地方更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摒弃对宏大叙事的依赖,是许多地区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