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评选,这10部大众类图书上榜

笔墨之林 2024-12-17 16:55:54

01

在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震撼世人的珍品横空出世——一张康熙皇帝于1716年发往欧洲的谕令,其内容竟是寻觅那位被派遣至罗马多年却音讯全无的西洋钦差。这份以朱红为底、史称“红票”的文件,因正史未载而更添神秘色彩。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康熙大帝选择西洋传教士作为特使?他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远赴重洋?

本书即以这张充满悬念的红票为引子,层层剖析,逐步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篇章。它不仅讲述了清初皇权与以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更是展现了东西方文明首次大规模碰撞时所擦出的思想火花。

当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踏上中华大地之时,便开始了与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互动。从紫禁城内至市井小巷,无不留下他们活跃的身影。其间既有文化交流带来的思想启迪,亦不乏个人恩怨情仇交织其中;既有国际间权力博弈的影响渗透,也有宫廷内部斗争波及海外之波澜壮阔。

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广泛搜集并精心研读了大量中西方史料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无论是对于清初著名的历法之争案,还是围绕礼仪问题展开的激烈辩论,乃至雍正时期对基督教传播活动实施严厉限制等敏感话题,均给出了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同时,针对长期以来流行于世的诸如“闭关锁国”、“朝贡体系”以及“文明冲突论”等观点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认知框架的新视角。整部作品既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准,又不失通俗易懂之魅力,堪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历史研究佳作。

02

西蒙·沙玛的《公民们:法国大革命编年史》是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西蒙·沙玛所著,详细地探讨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在书中,沙玛提出了对传统观点的挑战,他认为旧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濒临崩溃,而是充满了活力和能量。沙玛还指出,大革命并没有催生出一种“公民的爱国文化”,而是在其之前就已经存在。此外,他认为特权等级对于新鲜血液持开放态度,并且“资本主义贵族”积极参与工业企业和技术革新。

这本书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新视角。通过沙玛的独特分析和叙事,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03

《藏春:元大都规画》一书,犹如一部宏伟的史诗,细腻描绘了刘秉忠规划元大都的壮丽篇章。作者以匠心独运之笔,围绕相地、城制、营城、街巷、建置、易简六大核心环节,提出了二十四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猜想”,随后以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逐一验证,如同拨开重重迷雾,揭示了元大都规划背后深邃的理论与实践奥秘,其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此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鸿篇巨制,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国都邑规划规律的大门,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现象中寻找简约之美,在多样化的城市形态与普遍规划概念之间架起桥梁,引领我们深入思考人类、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之道,其深度与广度,足以让我们对自身、对人类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广袤天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洞察。

书中旁征博引,内容由浅及深,既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领域的智者与求知者。对于第一类读者——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地理学家以及那些痴迷于复杂性理论的探索者们,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详尽剖析了一个如何仅凭地理、城制、街制等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形态万千、错综复杂都市风貌的经典案例,让人叹为观止。

而对于第二类读者,即规划专业的莘莘学子与传道授业的老师们,此书无疑是一股清泉,它注入了元大都规划的新视角,使得枯燥的历史与理论课程焕发生机,变得鲜活而富有启发性,成为激发创意与思考的源泉。

至于第三类,那些对北京城悠久历史充满好奇的朋友们,无论是被城市中轴线的微妙倾斜所吸引,还是对北京山水格局的奇妙布局感到惊叹,亦或是沉醉于邵雍、刘秉忠、姚广孝等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本书都将为他们打开一扇窗,透过科学的棱镜,重新审视这些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04

陈涌海博士,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被誉为“摇滚博导”,在科研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好奇心驱使他跨越学科的界限,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博物写作,用他的科研精神和人文情怀,为我们揭示了书虫的奇妙之旅。

全书采用了特种书纸双色印刷,使得书页柔滑细腻,触感极佳。而在书前,还附有月影纸还原的“蠹痕”特效,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墨香,感受到那历史的沉淀。

书中,陈涌海博士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蠹痕与书虫的关系。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蠹痕对应着不同的书虫,以及衣鱼为何被命名为蟫。他还追溯了“覃”字的起源,以及李白如何发明了“蠹鱼”这个词。

这些问题像波浪一样,不断地在脑海中涌动,推动着他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地探寻。尽管问题依旧高悬,但他并不在意,因为对他而言,写作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好奇、高兴、愿意和较真。

05

《牛津全球书籍史》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作品,由来自世界顶尖学府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十六位学者共同撰写。这本书力图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新审视书籍的历史和发展。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考察,作者们试图打破传统上对书籍历史的认知界限,不仅关注书籍在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演变,还探索了书籍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的泥版到现代的电子书,本书详细记录了书籍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书籍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追溯了书籍的物质形态变化,如材料、制作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演变,还探讨了书籍内容、功能和社会影响的变化。此外,书中还分析了书籍如何成为知识传承、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

《牛津全球书籍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书籍史概览。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书籍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继续影响我们的世界。

06

山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山更是在众山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著名汉学家沙畹深入剖析了泰山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尊奉的原因和泰山信仰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过程,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宇宙观和宗教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意蕴。

沙畹曾亲赴泰山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碑铭与地方文献资料。他在书中首次运用正史、碑刻、民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史料,将中国传统名山纳入文化史、政治史和宗教史视角进行考察,创立了中国神圣空间研究的独特范式。

《泰山》一书由法国汉学家沙畹撰写,旨在打破关于书籍的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全书通过“猜想-证明”的方式系统探究元大都规划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书中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

07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乃语言学巨擘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逾十位学界泰斗联手铸就的瑰宝,堪称研习古汉语不可或缺的神器。此典浩瀚如海,汇聚了古汉语常用字近万之珍品,不仅囊括难字与双音词,更似繁星点点,璀璨夺目。其释义之权威,犹如泰山北斗,不可撼动;审音之精准,堪比匠人雕琢,毫厘不爽;例句之精妙,恰似画龙点睛,生动传神。尤为难能可贵者,书中特设“注意”、“辨析”二栏,犹如智者指引,为疑难字词拨云见日,明辨是非。

此书广纳古汉语常用字达四千余种(异体字不在其列),犹如包罗万象之宝库,古今通用之字皆收录其中。而那些古书中难得一见的生僻字与意义,以及仅在古白话与现代汉语中偶露峥嵘的新字新义,乃至诗词曲赋中独有的韵味,则如遗珠之憾,未被纳入。此外,还精心挑选了约两千五百余个双音词,犹如锦上添花,使全书更为丰富多彩。附录之中,《难字表》与《中国历代纪元表》犹如双璧辉映,前者收罗难字两千五百有余,虽仅注音释义而不举例,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为正文增添无限光彩;后者则如历史长河中的灯塔,照亮读者前行之路。所有难字表中的字与正文之字,皆统一编入检字表内,犹如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知识网,让查阅变得轻而易举。

08

本书是一部全球使用广泛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不仅从逻辑学、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的怀疑精神等角度介绍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从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技能,对社会、经济、政治、商业、媒体、科学等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是现代人建立科学精神、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必读书。

全新第4版更新了大量的案例和专栏,修订和丰富了章末的批判性思考问题和阅读材料,并在附录中增加了术语表和注释。

09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狐狸驯化的实验,这个实验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几代科学家共同参与。他们花费了60年的时间,试图复刻人类祖先如何驯化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仅进行了动物实验,还涉及到了政治阴谋、悲剧和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主题,即人的驯化和自我驯化。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狐狸和狗的基因和进化秘密,来揭示人类自身在驯化过程中的角色。无论狐狸、狗还是人,我们都处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驯化过程中,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了许多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驯化动物?我们在驯化过程中失去了什么?我们又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它们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0

“解读柴尔德”丛书

特里·欧文对维尔·戈登·柴尔德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一个多维度的人物形象,远超过一般公众所熟知的考古学家身份。柴尔德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欧洲史前考古领域,他还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柴尔德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初,当时考古学正处于转型期,从业余爱好者的活动逐渐转变为专业的科学研究。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包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演变和文明起源的理论,这些理论往往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然而,柴尔德的政治活动同样引人注目。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活动,表明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深切关怀。这种政治立场在当时的学术界并不常见,使得柴尔德在某些圈子里备受争议。

特里·欧文的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柴尔德的个人生活、学术作品和政治活动,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柴尔德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生活和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多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角来评价。

此外,欧文的研究还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对学者个人生活的深远影响。柴尔德因其政治观点和活动受到了多国政府的监视,这反映了当时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紧张和意识形态斗争。

总之,特里·欧文对维尔·戈登·柴尔德的研究不仅重现了一个重要学者的生平,还探讨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信念如何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一个人的命运。

维尔·戈登·柴尔德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和复杂性。

柴尔德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初,当时考古学正逐渐从业余爱好者的领域转变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他在史前史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欧洲史前考古领域。他的研究不仅开拓了新的学术路径,还对后来的考古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学术成就,柴尔德还是一位热情的政治活动家。他早年投身于工会运动,一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种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在当时的学术界并不常见,使得他在一些圈子里备受争议。然而,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人物。

柴尔德的个人品质也值得称道。他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这些特质使他在同行和朋友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喜爱。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和独立思考也常常让他陷入争议之中。

《回顾》《展望》《告别》这三部作品是柴尔德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展示了他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对生命终结时的深刻感悟。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柴尔德精神世界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既坚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者形象。

总之,维尔·戈登·柴尔德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他的学术成就、政治活动和个人品质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通过对他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背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之一,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学术成就。然而,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立场同样引人注目,尤其是他对于战争、法西斯主义、核冷战以及麦卡锡主义的坚决反对。这些政治活动不仅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深刻地塑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

柴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战征兵的态度,反映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随后,他在二战期间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立场,进一步展示了他对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坚持。冷战时期,他对核武器扩散的担忧和对麦卡锡主义的抵制,则体现了他对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关注。

柴尔德的政治活动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与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关切相呼应。20世纪上半叶,欧洲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他们在时代旋涡中寻求着各自的道路。柴尔德的选择和行动,不仅是个人信念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困境和抉择的缩影。

通过深入探讨柴尔德的生平和政治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背景,以及知识分子在这一背景下的角色和责任。柴尔德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反思过去,审视现在,并对未来持有希望和警惕。

本书是对考古学巨擘V. 戈登·柴尔德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全面探索,深入剖析了他对欧洲及近东地区史前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作为一位考古学的集成者,柴尔德成功整合了分散的史料,为欧洲史前史构建了宏大且完整的叙事框架。但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哲学方面的著述,显示出深远的前瞻性和影响力。

柴尔德坚信分类系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积极参与并改进了当时学科内的分类体系。他对考古学的理论追求尤其引人注目,晚年更是明确了自己的哲学立场,认为现实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为他提供了理解和解释这一过程的最佳工具。尽管柴尔德的理论贡献在其时代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但本书旨在揭示并强调其在考古学史上的核心地位。

通过深入分析柴尔德的方法论、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位考古学巨匠的立体肖像,并推动了对其独特贡献的深入理解与评估。柴尔德的工作不仅对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他的学术遗产至今仍在考古学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新一代的考古学家继续探索人类历史的奥秘。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