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5日,在中国台湾地区,有着“小委员长”之称的“副总统”陈诚病逝。
在3月3日,自知时日无多的陈诚屏退医务人员,召长子陈履安拿来纸笔,本想亲自写遗言,但已经无力握笔,于是改为口述,由陈履安写下遗言:
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的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
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患此难;
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陈诚留下的66字遗言,思路清晰,虽然中规中矩,并没有出彩的地方,但也没有不妥之处。
不过细心的人发现,长期身为蒋介石副手,先后担任“副总统”、“副总裁”,并且跟随蒋介石一生积极“反共”的陈诚,竟然在遗言中只字不提“反共”和“反攻”。
更何况当时台湾地区的政治气候,就是一直叫嚣着“反攻复国”。
那么陈诚为什么会留下与自己一贯积极“反共”作风格格不入,并且与当时政治气候大为不同的遗言呢?
首先这并不是偶然,因为通过陈诚交代的遗言,可以看出他是思路清晰,并没有出现神志不清,或者说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状态。
那么这很可能就是陈诚临终有感,知道蒋介石叫嚣的“反攻复国”,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之所以这样说,通过蒋介石退败到台湾以后的作为,就可以看出一二。
蒋介石去台之初,曾经反思过为什么会失败,总结出诸多失败原因,虽然也假惺惺的说道自己有问题,不过也只是一笔带过,更多是认为其他人的问题太大,才导致了失败。
诸如他在1971年4月25日,也就是宋子文死去的当天,咬牙切齿的在日记中写道:“子文、应钦、果夫,实为党、政、军之罪人”。
总之就是将失败的责任,都推到其他人身上。
蒋介石还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固执的想要让儿子蒋经国接班,按照资历和功绩来说,蒋经国是根本排不上号,但有着蒋介石的扶持,自然是一路扶摇直上。
蒋经国刚开始接手的是情治系统,为了巩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自己地位,在岛内掀起一阵白色恐怖。
而在蒋经国陆续掌握各个要害部门,为接班打基础的过程之中,有着“小委员长”之称,并且还是蒋介石干女婿的陈诚,自然成为蒋经国接班路上的最大拦路虎之一,与蒋经国发生了不小的冲突。
同时陈诚担任“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期间,因为蒋介石一向喜欢在各个部门安插自己人,使得陈诚处处受制,两人也有不小矛盾。
再加上1960年蒋介石再度担任“总统”时,堵住了“副总统”陈诚的晋升之路。
因此使得陈诚对蒋介石是心灰意冷,可谓是极度失望,因此自然临终遗言中不再提“反共”和“反攻”,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过虽然陈诚无意再提及这种无用的口号,但蒋介石和蒋经国并不甘心如此,因此在对陈诚的悼念挽联中是大做文章,刻意将其与“反攻复国”联系在一起。
于是蒋介石写下44字挽联: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疡,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蒋经国则是吊曰:“三十年导师中殂,忧国不忧身,少长皆令照肝胆;千万里疆土待复,为河亦为岳,涕洟原许负弓旌”。
总之是想尽办法联系到“反攻复国”方面,将无用的口号是高调唱出。
陈诚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临终有感,不再提及无用之口号,知道所谓的“反攻复国”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蒋介石和蒋经国多少是“入戏太深”,竟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即使陈诚不提这个口号,也要想办法提出来,要强行联系在一起,以安慰自己,多少有些自欺欺人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