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墨
就在这几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内容是这样:知名经济学家吴建斌提出一项楼市建议,但是却颇受争议,原来他主张每年国家拿出30万亿回购房产,建立保障房体系……
这点根本不用质疑,保障房肯定是未来楼市发展的重点之一,而真正争议的是一下拿出30万亿,由此就会产生两个问题:
1、这个钱到底从哪里来?
2、拿出30万亿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
原因很简单,要知道去年一整年我国GDP也不过120万亿,也就是说足足拿出1/4的GDP回购房产,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吴建斌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背后蕴藏着一些信息,值得我们关注。此外,还有懂行人建议,我们要提前做好3个准备。
01 / 难道真的拿出30万亿,就一定能解决楼市问题?恐怕结果可能不会这么美好。我们追根溯源,这个争议出自12月28日的一个栏目,当时经济学家吴建斌和独立财经学者王兆卿展开了探讨,内容很有意思。
专家王兆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所有的产业都可以亏,包括高精尖产业也能亏,房地产为什么不能亏?还要国家花钱买来做保障房?”面对问题,开篇那个句话就是吴建斌的解释。
我们自己简单解读一下,就不难理解“30万亿救楼市”的关键在于两点:
1、直接解决房企债务问题,至少也能缓解债务压力;
2、去金融化,或者说削弱房产的投资价值。
毋庸置疑,30万亿收购房产建立保障房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可能就是帮助开发商卖房,先把他们从危机边缘拉回来,然后解决烂尾问题,从而恢复民众对开发商的信心。
但是我们要知道保障房和商品房有本质区别,保障房不能自由交易,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投资价值。因此如果国家真的能拿出30万亿,毫无疑问,大量的商品房就会失去投资价值,长此以往,楼市就会逐渐去金融化。
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保留意见。原因非常简单,暂且不说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我认为救楼市的本质还是提高成交量,而这背后就是增加收入。
因为即便没人投资,自住买房还是大有人在,但是如果大家都没钱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就算投资房产能赚100万、200万,也根本没什么意义。因此结果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或者说肯定有不少困难。
02 / 在这种情况下,懂行人建议:我们要提前做好3个准备作为涉及我们每个人的行业,楼市的每个变化都至关重要。毋庸置疑,就连住建部都已经明确,保障性住房是2024年我国楼市发展的重点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专家说的30万亿不会成真,但是我们依然要提前做好3个准备。
第一个准备、多余的房子能卖掉就尽快卖房,尤其是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的房子。
如果说过去但凡我们想买房,唯一的选择就是商品房。那么很显然,未来就会多一个选择,就是保障房。因此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购买商品房的人数减少。
既然如此,这肯定就会打击到投资客,尤其是过去有些人被忽悠买了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的房子。说实话,除了当地本地人,很难找到接盘侠,最难的情况就是降价都卖不掉。
第二个准备、如果你还想买房,切记调整观念,最好以小三房为主。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并且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一定要买到满足自己未来10年生活需求的房子,目光切忌短浅。为了方便你们理解,我专门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的预算是200万,现在你同时看上了两套房子,根本不知道怎么选择。第一套是总价190万的小三房,第二套是总价180万的大两房,面积完全相同,你会怎么选择?很多人都会选择大两房,这其实是错的。
我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基本都得靠老人。虽然大两房住着更舒服,但是少一个卧室,对于很多人来说,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
尤其是孩子渐渐大了之后,两个卧室大概率都会不够用,因此小三房或许更实用。其实还有一个潜在方面,就是从成交量来看,小三房的确高于大两房。
第三个准备、配套永远放在首位,不要只考虑预算。
当然了,这句话可能说的不准确,其实我想说的是在预算范围内,一定要把配套放在首位,不要再想着投资了。
举个例子,附近没有商场、公园和地铁,可能你会说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这些配套的频率并不高,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要明白,用不用和有没有完全是两码事。
等到你需要的时候,你发现没有,那这肯定大大影响居住体验。当然了,肯定还有学区,但是学区好坏往往和房价成正比,这点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懂。
其实生活根本没有那么多大事,绝大多数都是小事,而在买房的时候,我建议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些小事影响到生活。
说白了,不就是买菜方便些、看电影方便些、散步方便些、出行方便些………其实就是这些,难道不是吗?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
分析的太烂,不懂装懂
信砖家叫兽不如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