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楼市洼地”的理解是“绝对的便宜”。
但实际操作中,也有可能是“相对的贵”。
这两年,连云港楼市最火热的都是那些开疆拓土的板块。在经历了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后,类似原新海新区、凤凰新城、海州城南这样的区域,房价涨幅远超主城区。那些所谓的洼地在一轮普涨后,被填平。
当连云港城市骨架拉大后,原来郊区的农村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与原有的城区站在现代化城市这一同样的起跑线上。
既然都是城市的一部分,那一定是越核心的位置越好!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主城核心区的价值要回归了。
这里先举个例子。
2016年初,不论是同科汇丰国际还是恒润郁洲府、宏荣置地广场等核心主城区,当时的房价整体均价在7500元/㎡。原新海新区楼盘主要聚集在路西,秀逸苏杭东苑、四季金辉、港利锦绣江南等房价在6800元/㎡。
现在呢?显然路西楼盘的均价高于或持平核心主城区房价。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1、新区、老区项目之间的价差在逐渐减小。
2、新区在涨,主城企稳,新区和老区的投资成本,已经越来越相近了。
那么,到底是新区高估还是主城区低估?
PS:重点学区房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通常来说,所谓的板块热度,无非是zf卖地和开发商卖房,交相呼应。
近年来,连云港土地供应主阵地几乎都在新区。持续的土地出让,吸引房企们入驻,提高板块关注度,进而输出更多的房源。
其实,从房企角度,他们十分乐意进驻新区。首先,新区地便宜,概念多。作为新区的拓荒者,房企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更大的收益。其次,主城区地块往往带有配建要求。主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出让的地块往往带有商业、办公等条件。这等于让房企提前“垫付”一部分资金,有些房企们又恰恰玩得“高周转”,当然不接受了。
但是城市扩张总会有极限,新区可供应、卖得上价的土地也越来越少。
怎么办呢?启动棚改。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轰轰烈烈的棚改在2017年和2018年推进了。
这两年,海州区相继征收了南小区地块、玉龙社区地块、东天池地块、葵花街地块、交通局地块、天然居周边地块和康缘药厂及北侧地块等诸多地块。据路边社消息透露,明年海州区棚改用地将集中挂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和品牌房企洽谈中。
那么,海州棚改用地出让,将带来何种影响呢?
区域关注度的提高,这点显而易见。
其次就是所谓的“城市更新”。除了土地财政收入、前期天量的征收整理成本,ZF更多会考虑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发展高端服务业。也就说中,这些棚改地块更多地附带配建商业、办公、学校甚至公园等要求,改善周边的城市面貌并完善配套。比如南小区地块,之前相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划。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增加了公共管理和公共配套用地。
但是,对于房企来说,配建要求越多,隐藏的开发成本越高。最终导致不论楼盘绝对单价多少,棚改地块的土拍“溢价率”都不会很高。
最后,就是房价的结构性上涨。我知道现在说“房价上涨”已经上升到政治不正确的表现了。但事实中,的确有这个“可能”出现。海州区货币化安置棚改是在楼市火爆行情中启动,拆迁成本较高。比如南小区地块补偿标准是12000元/㎡,东天池地块9300元/㎡,外仓街地块9700元/㎡...
征收成本高决定了地价高,最终也会反馈到房价。所以,目前的主城区房价,尤其是核心主城区货币化安置棚改用地周边的楼盘,是存在房价上涨的空间。
另外,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市场上真实购买大军以“刚需”、“刚改”为主。总价超过150万的房源,去化相当困难。
当下楼市,越来越受“总价思维”约束。
上轮行情没启动时,大家为什么去买原新海新区?便宜,总价低。
现在呢?
新区们房价不仅涨上来了,房子还越做越大,户型130㎡往上走。反观主城区,越来越多楼盘选择了“跑量户型”即90-130㎡。
购房者从追求单价合理,已经转向总价/功能的可接受。把房间做小,功能做全,相对面积段降低,以牺牲舒适为代价抢主流需求,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对于这些购房者,只能“往回买”。什么城市发展,区域高端配套,在人民币面前,都很无力。
所以,在新区和主城区房价差越来越小、购买力回流的背景下,谁才是洼地?
结语:
可能有人注意到,进入2019年,越来越多的大V、自媒体开始说同一句话:回归主城。
为什么?
过去,很多新区派是因为手头预算不多,而主城区负担又太高,所以只能在新区项目里选选。
但随着城市不断扩张,房价的上涨,过去的新区洼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快速填平。
房价扁平化了,价差消失了,就没有必要一个劲的死磕新区了。
毕竟,在整个市场回归冷静,投资风口变得扑朔迷离的当下,还是主城区的配套看得见摸得着,还是主城区的变现能力更强,还是主城区的房子更好租。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有道理,但是交通,停车位,和物业一定要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