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情绪失控,工作失利:3把钥匙,牢牢掌控你的人际交往耐心

职路施语 2021-03-31 13:10:03

阅读文章前,请点击关注,您的这一举动,既会激起笔者的写作动力,更会让您的认知收益持续累加!

记得有一次,自己的一位朋友璐璐作为新媒体编辑负责给一位甲方客户写商业文案,由于当时璐璐刚与男朋友分手,情绪就一直不怎么太好,再加上甲方客户对文案标准要求很高,反反复复进行了不下10余次的修改。

后来,璐璐没有耐得住性子,将内心的不满全部发泄到了让她修改文案的客户上。结果,璐璐的这一行为被客户投诉,而她的工作也没了。

职场人际交往中,因一时冲动而出现言语过激、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是不是也曾经在你身上出现过呢?明明是抱着正常沟通与交流的想法进行交往,却因莫名的急躁而使得交往出现不欢而散呢?

而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并保持人际交往的耐心,能够“给情绪一个出口”,留出一个缓冲的空间,从而,实现人际交往中的正常节奏,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取得成效。

一、何为交往耐心?

所谓“交往耐心”,指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内心所持有的不急躁,不厌烦的情绪反应或指不急躁、不厌烦的性格。

而具有耐心特质的情绪反应,应是一种思考后的情绪,需要酝酿一段时间,等理性作用之后,情绪才会慢慢成熟,这种情绪较为深沉,波动越小,以这种情绪表达进行表达,更容易传达清楚,也更靠近我们沟通的目的。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一种反射性的情绪,情绪较快浮现,不见得太正向,强度波动也大,常会带着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任由这种情绪蔓延,会让我们失控,又没有什么建设性。

二、缘何失去交往耐心?

交往耐心的失去,从本质上来讲,缘于对自身失去了耐心,急于在人际交往中达成自身预期中的交往目标,一旦在短期内没能实现,个人反射性的情绪快于思考后的情绪并占了上风,便主导了整个情绪反应,使得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急躁的状态。具体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疏于提能力

能够控制情绪,保持耐心,jue对是一种能力和体现。在人际交往过程,面对同样的境遇,比如,约定见面时间,但对方却出现了迟到问题,有的人会换位思考,将对方迟到的原因,想在前面,并妥善应对,使得交往继续进行,并不会因一时的尴尬,而使得整个交往成果付诸东流。

而有的人则是对此揪住不放,死缠烂打,最终导致正常的人际往来,四面受阻、困难重重。

从正反对比中,就能看出能否妥当处理一些交往中的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场面把控能力。而在交往中保持不了耐心的,往往都与个人能力不足,不知如何把握交往节奏,有着很大关系。

2.赶着做事情

当我们能够对周围世界中出现的变化进行觉察、识别和定位时,这叫做变化探测 (change detection)。然而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这种变化,这一现象称为变化盲视也就是心理学当中的“无意盲视”。

放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则体现为,有的人习惯于将事情结果成功与否,作为交往成败的wei一判断标准。忽视交往过程所起的关键作用。

比如,在一份商单签订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商单能否成功续签,而对于签订商单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则往往不重视、不在乎。

实则这样做,无疑于是在上演着《我要的是葫芦》这一寓言故事,要知道,没有平时的感情基础做积累,无视他人的存在,关键时候想达到彼此一致,是非常困难的。

3.急于下结论

对人接物,乐于从主观愿望出发。凭个人的想法与主见,直接做出结论。在人际关系中,常把自己作为事情的主导方,以至于在与他人沟通中,一旦别人意见与自己意见不同,就心生不愉快,并且喜欢据理力争。

然而真正人际关系高手每次在听到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的时候,他总是满怀感恩的去思考,这个人意见为何和我不一样,是否有些值得我参考与商榷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一种积极性的思维,它讲述的是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意见以更平和的心态与更客观的视角去面对它。

时常,正是因为我们太急,连倾听与理解都嫌浪费时间。因而,我们很有必要经常地反思交往中失去耐心的原因,谨言慎行,可以让情绪更稳定,也可以增强彼此交往的耐心。

三、3招,保持住耐心,放缓你的交往节奏

当烦心事来找我们的时候,请给它时间,听听对方要说什么。有时候要允许情绪存在,特别是坏情绪的存在,即使不开心也没关系,学着跟自己的情绪处朋友,用足够的时间来疏解情绪,情绪一定可以得到疏解并由负面走向正面。

1、暂缓下结论,等一下事情真相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因未能保持住耐心,便很容易碰到一个雷区,那就是彼此还未完全了解,就给彼此贴上了所谓的“标签”。

在这一标签的提示下,人与人的交往就开始了按照各自的想法行事,而没有遵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去进行,于是便形成了误会,而出现这一局面,人际交往很难顺利进行,反而会形成隔阂。

比如,公司职员王晓的上司高经理刚刚接手部门工作,因对新工作还太熟悉,因而对小王工作上所做的汇报及所提的问题,并没有立即做出答复,只是简单地回复:“这样的事情,我还需做进一步地了解。”

对此,小王自感高经理做事喜欢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在以后的接触与工作汇报中,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意无意地进行轻描淡写处理,缺少了以往的沉稳,觉得反正高经理也不能做出正面指导。

没想到,上任的高经理是上级机关指派下来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也非常好,没到一周时间便已经全面了解掌握公司整体运行情况,对先前小王轻浮的工作态

度,高经理很不满意,没过多长时间便将其调整到其他岗位了。

人际接触中,无论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诸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有什么其他原因?自己有必要这样做吗?等等。

当接连几个反问始终萦绕在自己脑海里的时候,结论不会很快得出来,但稍做停留,或许事情的真相才姗姗来迟。除此之外,还可试着微笑,用赞美和感恩的态度来应对不开心的人或事情。相信,对方一定会被你如此的宽容与理解所感染,而你可能会笑到zui后。

2、避开牛角尖,给情绪一个出口

人与人在相互接触中,如遇到针尖对麦芒的情况,越是争论、越是各执一词,越是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正确的处理方式,就是彼此或者一方避开另一方的锋芒,给对方一个发泄空间与渠道,才利于事态向良性发展。

公司销售员小李,早上刚一上班便遭到了经理的狠批,说自己工作不认真、不细致,这样的低级错误怎么也能出现。

当时的小李一脸懵,后来,才知道,原来昨天送给客户的一份文件上报的生产价格与领导的预计不符合。客户不能接受公司的报价,走掉了。

这种事情的出现确实不应该,但完全怪罪小李也确有不当之处,但看到经理铁青的脸色,小李认为与之争论,只能是火上浇油,于事无补,于是便选择了沉默。

没过多长时间,经理也意识于个人态度有些过激,缓和了语气,最终事情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正如洪仲清所写的《给情绪多点时间》这本书所讲,我们需要给情绪一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找回自己的理智思考一下,当情绪由感性变成理性之后,情绪便会有了出路,而不会到处乱撞,而事情也往往会在平静的情绪中,得以解决。

3、离开事发地,留出弹性空间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不能接受就改变,改变不了,那就离开。运用到情绪控制当中,亦是如此。这种离开,除了精神层面上情绪的转移,还包括物理空间的变换。

很多时候,当我们与别人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让自己难以接受或者非常尴尬的情景。比如,对方说话抓住你的缺点不放、讲出一些过格的话语或者彼此穿的衣服撞衫了等等。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便是果断地借机离开,换一种场景,缓解一下当时的情绪,情况便会有所改善。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西藏有个叫爱地巴的人,一遇到让他生气,特别是气不可耐的时候,他就绕他的房子跑三圈,直到怒气尽消为止。

有研究表明,在情绪发生的时候,如果能冷静12秒,反射性的情绪就会过去,短短的12秒时间过后,我们就可以冷静下来,进行理性思考。

可以说,当自己离开事发地,不良的情绪也往往失去了酝酿它的土壤,稍微一调整,内心的想法便会发生改变,摆脱了原先不好的场景的束缚。

总之,当我们急躁的情绪出现之后,最主要就是要多给急速行驶的情绪一些缓冲的时间与空间,缓下来、慢下来,这样,容易撞人的情绪,便有了出路。

@职路施语,10年职场人,专注职场领域人性研究,善用多巴胺的文字,激活你内心深处的荷尔蒙。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1 阅读: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