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来自商界传奇的名言深深地在我心头萦绕:李嘉诚曾说,“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跟别人讲道理。”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刻画出多少人的苦恼与无奈。人生中,我们似乎总遇到一种无解的矛盾:与人争辩不休、解释不清,却又深感疲惫。古人云: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何尝不是对自我修炼的一种启迪?
在一座小茶馆,我曾见过一位老人。他沏茶的手法从容不迫,仿佛时光在他身边都变得格外慢。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公司职员,带着些许不安与急躁,向老人请教他在职场中的困惑。他总感觉自己的才能没有被上司和同事理解,工作中充满争议和对抗。他焦躁地说,“昨天我和同事又吵了一架,我觉得对方实在不能理解我。”
老人微微一笑,沉吟片刻,便轻声讲述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一条河流踞于一座山的脚下,山水相互仰视。一日,河流抱怨,它终日只能低头凝望泥沙,而山却能俯瞰天地。山却不屑反驳,只是静静迎接风雪的洗礼。多雨的季节到了,河水猛涨,冲刷山脚,妄图扳倒高耸的山峰。可山依然如故,因为它深知无需与河流辩解它的高度。
这一故事不仅是人与人的写照,更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人与人之间的争论,往往不过是因为看到问题的角度不同。认知的深浅、立场的差异,使得我们有时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立意。这时,沉默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更高层次的成熟。
体验过这种智慧,我不禁想起那句家喻户晓的《论语》中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智慧不仅限于不争辩,还在于和而不同的境界。懂得保持自我,亦能尊重他人,是一种格局的体现。
感叹于这份启示,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老友的经历。他是一位文学创作者,对文字有非凡的执着和见解。起初,在某次文学社团活动中,他因观点不同,与同伴们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论战。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尽所有的词汇和力量。几年过去,活动结束,他与那位曾对立的同伴不再联系。但他说,“我才终于明白,若当初我能退一步,彼此的距离或许会更近。”
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语言的对抗。世界如此广袤,每个人的视角和经历都各不相同。与其试图改变或说服他人,不如延着自己的道继续前行。保持独立见解,有能力接纳他人的不同,这种自由与包容,才是人生的辽阔。
恰如元朝诗人元好问所说,“人情厌故喜新知,万千言语重相违。”我们的生活总是面临新的对话和交集,而不必心心念念去说服改变彼此。不同阶梯上的人,在远观中皆可欣赏。无须言语,也能心意相通。
尘世间的纷扰,总是难以摒弃。但如河水般的安宁,既要在它的河床之中,也要放弃对山峰之巅的执念。那位茶馆中的老人,早已习惯了默默聆听来客们的苦恼,不加评判,只是煮水沏茶,伴随着时光的沉淀。
“真正格局大的人,不是站在某一角度争论说服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能尊重别人。”这不仅是一句忠告,更是生活的一剂良药。成为自己,欣赏并包容与我们不同的人,这大概是最优雅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充满噪音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少言为贵;在认知不同时,微笑面对的不争不辩;在三观不合时,浅浅告别的浪费口舌。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与懂你的人,如李白般“相逢何必曾相识”,夜饮故事畅谈,笑谈人生奇遇。在沉默中,我们自会找到那份淡定与坦然。
如此,这人生便如秋月般,清朗可爱。正如那句古老的格言:不争辩的智慧,是学会淘汰自己不必要的烦恼。
在这个充满噪音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少言为贵;在认知不同时,微笑面对的不争不辩;在三观不合时,浅浅告别的浪费口舌。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与懂你的人,如李白般“相逢何必曾相识”,夜饮故事畅谈,笑谈人生奇遇。在沉默中,我们自会找到那份淡定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