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数据显示,2022年常驻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长沙、杭州、合肥、西安、贵阳、南昌、昆明、武汉、郑州和青岛,均非一线城市。从人才流动的趋势来看,重庆、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已逐渐成为北上广深不可小觑的对手。
吸引年轻人跨城流动的,不只是工作机会。大城市拥有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艺活动、活跃的社区文化、热闹的公共生活,是很多年轻人留恋一线城市的重要原因。如今,非一线城市也在经历一场“文艺复兴”,文艺活动的质量甚至反超了部分一线城市。(新周刊6月5日)
吸引年轻人跨城流动的的首先是工作机会,因为没有工作机会就等于没有生活机会,生活需要经济自由,而只有稳定的工作机会才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机会是重中之重,不可替代。
但有了工作实现了经济自由,下边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活的美好,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会在生活中保健自己的身心,而这并不仅仅是吃得好玩得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文化的享受,而这需要城市的文化氛围。
一般来说,经济的发达就会产生文化制造和文化需求,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生成就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基础是文化享受的前提条件。
文中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城市,都是地方发展的后起之秀,在那些城市中已基本实出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新经济业态已经形成,各种新业态已充满了经济的机会,使社会经济充满了活力。
因此这些地方很吸引年轻人,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有了茶馆、广场、草地就有了文化对话。因为文化对话来取决于人的思想口味,在很多地方虽然有了茶馆、广场、草地但并没真正的文化。
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文化建设走入了表面化的歧途,认为了茶馆、广场、草地就是有了文化,其实这种认识很是肤浅,就好似有高档的影院就自然会有高水平的电影一样。
其实,文化是来自于软环境,而不是来自于高大上的硬件设施。而软环境就是一地的文化氛围,比如,年轻人除了工作以外还关心什么,其中是否有文化的内涵,其行为方式是否有文化底蕴,生活中是否有思想追求等。
而这些才是一地文化的软环境,但一些地方并汪注意这些,在是将硬件设施的建设当成了目标,尽管文化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的硬件,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这才是文化建设的硬核,有了这些,文化自然会自动生成,并会自动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而且还会产生衍生作用,使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变成一种文化的生态环境。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走入表浅的形式主义,尤其不能将硬件建设代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做个有文化的城市一定要从深层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发力,让社会成员的外在和内在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