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过这辈子有几个孩子吗?
生育,不出意外是每一位女性都要经历的事情。生多少孩子是个人意愿,但是如今平常家庭大多都不会超过3个。
200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记载,18世纪俄罗斯女农民瓦西里耶夫娜在40年间生育了27次,共计69人。在我国虽然没有如此夸张的数字,但四川的一对夫妇16年生了11个孩子。
这不禁让人疑惑,是什么让他们多年来一直在生孩子?是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能够支撑他们一直生孩子?
在经济大环境相对萧条的情况下,一个家庭有很多孩子似乎是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展示。但是,四川这对夫妻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非常贫穷。何洪夫妻和11个孩子住在四川的山村,一家13口人住在简陋的平房,虽然平房有一个小院,但是总体面积不超过50平米。而且院子里堆积着各种回收废品,平时何洪和他的大儿子就靠捡废品维持生计。何洪熄灭了大儿子想要当军人的梦想,把他困在废品站。大儿子每天浑浑噩噩,作为生活重担的主力,他直言:宁愿没出生。大女儿外出工作,在长期缺钱,遭受他人冷眼和争论,精神崩溃,丢了工作被接回家。何洪的妻子张杏子由于生育太多次,损伤了身体,不能干重活。其他孩子还太小,不能担负起家庭重担,一家人有时候连温饱都是问题。由于超生,村里要罚款,何洪也无所谓,因为他们家穷得什么都没有。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何洪依旧没有打消生孩子的念头。他坚持认为:“存钱不如存人,只要孩子够多,总有一个有出息的,到时候全家都幸福。”就这样,他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直让妻子持续生育。孩子越来越多,幸福生活却没有到来,反而是不幸来得更早。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孩子们总是吃不饱,每次村里有人张罗吃席,何洪都会带着五六个孩子去。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只知饥饱,每次都连吃带拿,惹得村里人对他们有非常大的意见。有一次在庙会上,这种矛盾爆发了,庙会的主办人何履海,觉得他们丢人站出来阻止。作为何洪本家的长辈,他斥责何洪不要再生了。但是何洪喝酒上头,又被当众斥责,立马爆发了,跟何履海推搡了起来。双方情绪都很激动,何履海甚至拿起柴刀挥舞威胁,这一下让场面更无法收拾了。跟来吃席的五儿子,把何履海推倒在地,而何洪夺下何履海的柴刀,疯狂的在他身上猛砍。何洪用另一种方式达成了心愿,他“出名了”。何履海当场死亡,警察逮捕了何洪。随着案件的推进,何洪家有11个孩子,以及他的奇葩思想被媒体报道,众人所知。当地政府对何家进行了援助,何洪入狱了,但他的孩子们被妥善安置,送去了技校。政府还给他们补贴了房子,何家这场轰轰烈烈的“生子”行动,终于落下了帷幕。其实“生或者不生”“生一个还是生多个”,都是个人意愿,没有政策和社会规定。但是,大家一般都会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而且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多生不如优生”。任何时候数量和质量是没有线性关系的,何洪认为“只要生的多总有一个会有出息”,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为基因是概率事件,而且每次怀孕都是单独的概率事件,并不存在概率积累。
其次,把一个家族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是极端自私的。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个体独立性,出生之后有思考能力,就有自我的个体思想。就像何洪的大儿子,他自己想成为一名军人,这是个人意愿,何洪却不顾他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从心理成长方面来说,抹去他人意愿,主宰他人命运,随意抹杀他人个体思想,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弊端。父母只是社会赋予生育人的角色,并不代表着是孩子这个个体的主宰。人生来就有自己的自我认知,孩子也同样。与其多生,不如少生然后精细培养。培养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多生却家庭资源缺少而各个平庸。心理学中有一个行为动力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被维持。
其中覆盖一个欲望的起源原理,指的是生存与繁衍是生命行为的源动力。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生命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繁衍出自己的后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也逐渐趋于成熟,生命行为的源动力也有了先后级。
那就是先生存后繁衍。生存逐渐变成了生命活动的第一要义,这个生存不仅是个人生存,家庭生存,更是生育之后的生存。社会学上把它叫作家庭资源。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拥有家庭资源,只不过由于家庭条件的优劣,家庭资源会出现多少的区别。如果这个孩子还拥有兄弟姐妹,那么家庭资源就会出现分配的问题。但是以上这一切,建立在一个家庭有家庭资源的情况下。没有物质条件,谈何生育?生育是极其慎重以及需要负担责任的行为。“存钱不如存人”这种想法,是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的,是空中楼阁。“存人不养人”,拿什么去存?拿什么去养?“把改变家庭命运寄托给孩子”,无疑是把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需求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概率上。更何况这个概率是基因的随机挑选。与其这样都不愿意自我提升与改变,也实在是可悲可叹。而因为父母的一己私欲出生的这11个孩子,更是这种投机的想法造成的悲剧。